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印度尼西亚被称为“火山之国”,该国的爪哇岛有许多农民搬到火山附近居住,主要原因是…………………………………………………………………………………………(
)
A.
欣赏壮丽的火山爆发景观
B.
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C.
温泉众多,方便疗养养生
D.
土壤肥沃,利于农作物生长
2.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构想的最初来源是下列哪两个大陆海岸线的良好契合……(
)
A.
南美洲和非洲
B.
北美洲和欧洲
C.
澳洲和印度
D.
亚洲和美洲
3.
地形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这是来自地球…………………………………………(
)
A.
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B.
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C.
内部和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
D.
先外力,后内力作用的结果
4.
下列不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
A.
板块张裂
B.
地震
C.
风蚀
D.
火山
5.
2014年5月25日,云南盈江发生5.6级地震,30余万人受灾。关于地震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有些地震会造成大量的财产损失
B.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C.
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
目前对地震的预测水平还不高
6.
2016年4月16日00时25分在日本九州岛附近(32.77°N,130.78°E)发生6.9级左右地震,地震发生的原因是哪两个板块挤压的结果………………………………(
)
A.
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
B.
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C.
亚欧板块和北美板块
D.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7.
石灰岩地区形成峰林、溶洞、石林等独特地貌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
B.
冰川侵蚀作用
C.
岩层断裂
D.
风力侵蚀作用
8.
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在太行山的崖壁中看到一条条含有螺蚌壳和鹅卵石的条状岩层,这能说明……………………………………………………………………………………(
)
A.
螺蚌等生物原来是生活在山崖上的,后来才下水
B.
远古人类曾把螺蚌带上山崖
C.
这里发生了海陆变迁的地形变化
D.
地形是稳定不变的
9.
下列关于板块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是由大小相等的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
B.
地球表层的六大板块有时会处于运动之中,有时会处于静止之中
C.
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不同板块的交界地带
D.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活跃,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稳定
10.
下列说法不符合板块构造学说的是…………………………………………………(
)
A.
全球有六大板块
B.
板块内部较稳定
C.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D.
大西洋是板块碰撞形成的
11.
2018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行动起来,减轻身边的灾害风险”。以下关于防震减灾的做法,正确的是………………………………………………(
)
①要牢记紧急逃生路线及附近安全疏散地
②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包,放在便于取到之处
③发生地震时不要慌乱,尽可能关闭电、火、煤气
④地震躲藏时要牢记“蹲下、藏身、抓牢”三要素
⑤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等,可迅速躲在广告牌、树等下面
⑥撤离时要保护好头部,不要翻窗、跳楼,可乘坐电梯迅速逃离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③④
D.
③④⑤⑥
12.
地震能诱发许多次生灾害,地震可能诱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有………………………(
)
①泥石流
②滑坡
③暴雨
④台风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3.
如图所示的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
地壳运动
B.
流水侵蚀
C.
流水堆积
D.
风力堆积
14.
《读者》杂志社倡议的“保护母亲河,营建读者林”活动,在长江、黄河流域植树造林,其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小下列哪一方面的作用……………………………………………(
)
A.
水流
B.
风力
C.
冰川
D.
生物
15.
(台州中考)如图所示为大西洋中脊山脉及其周围约100km范围内海底岩层年代分布的示意图,图中数字为岩层距离现在的年数,这一现象说明了…………………………(
)
A.
板块是运动的
B.
地球是一个球体
C.
生命是不断演化的
D.
海水对地形具有侵蚀作用
16.
世界上最早发明地震仪的国家是……………………………………………………(
)
A.
中国
B.
埃及
C.
印度
D.
日本
17.
若不幸被困于倒塌的建筑物中,下列措施不宜采取的是…………………………(
)
A.
用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B.
用湿毛巾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
C.
不停地大声呼救并迅速用手挖掘砖块,希望尽快逃生
D.
一时无法脱险时应尽量节省体力,寻找代用品和水,延长生存时间
18.
如图为某种类型的板块边界示意图,图示中板块边界处出现了
…………………(
)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运动
B.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碰撞挤压运动
C.
大陆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D.
大洋板块内部的张裂运动
19.
地理科学探索是正确认识地理现象和事物的途径之一,一般包括“观察发现——大胆假设——寻找证据(实验验证)”等过程。据此回答,下列地理事件或理论最能体现上述探索过程的是
……………………………………………………………………………………(
)
A.
斯科特南极探险
B.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
C.
麦哲伦环球航行
D.
中国发射北斗导航卫星
20.
形成如图所示地形(三角洲)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作用
B.
波浪侵蚀作用
C.
流水沉积作用
D.
波浪沉积作用
二、填空题(第22、25每空2分,其余每空1分,共22分)
21.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
学说。根据该学说的观点,全球由
大板块组成,这些板块“漂浮”在
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22.
读四幅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
。
(2)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形成的地形是图
。
(3)由于海浪和海风侵蚀而形成的地形是图
。
(4)由流水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是图
。
23.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度,东经103.0度,震源点在双石镇西川村)发生7.0级地震,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灾难。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救援力量聚集雅安展开施救。
(1)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由于板块的
或
引起的。
(2)雅安是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平均海拔较高,来自平原地区的救援队员进入灾区会因
、缺氧等原因而引起头晕、呕吐等高山反应。
(3)雅安芦山地震是由于
板块和
板块碰撞引起的。
24.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26日17时零9分,阿富汗东北部发生7.5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
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2)下面是小明整理的有关抗震知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如果所在的位置是在底楼,应迅速撤离到室外开阔地带
B.
如果在高楼来不及撤离,应就近躲到墙角或坚固的桌椅旁蹲下,把书包等放头顶
C.
如果在室外,要避免广告牌、高压线等有坠物危险的地方
D.
如果在家里,应尽可能将贵重物品带走,以免财产损失
25.
浙江桐庐的瑶琳仙境主要是因
(填“外力作用”或“内力作用”)而形成的;黑龙江的五大连池主要是因
(填“外力作用”或“内力作用”)而形成的。(注:五大连池是火山湖)
三、分析题(每空2分,共38分)
26.
读全球板块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整体一块,而是分成
大板块。写出下列字母所指的板块名称:D
板块,E
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填字母,下同)板块和
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
(3)亚欧大陆东侧的岛国日本多地震,其所处的地震火山带是
。
27.
下列是不同时期大陆分布示意图,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现代大陆的分布状况………………………………………(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下列事实中,可以作为大陆漂移说证据的是…………………………………………(
)
A.
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B.
世界陆地轮廓都比较破碎
C.
大西洋两岸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D.
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流的遗迹
(3)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的原因是…………………………………………(
)
A.
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
B.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C.
火山和地震
D.
全球气候的变化
28.
读下列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亚地区的北部地震频发,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了里氏8.1级大地震(震中位置:28°12′N,84°42′E),此次地震给首都加德满都(27°42′N,85°20′E)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人员伤亡。
材料二:“南亚局部地区政区图”、“板块分布示意图”。
(1)如图3中甲、乙两地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和此次地震震中的位置,其中表示震中的是
地,震中距加德满都的实际直线距离约为
km。
(2)南亚北部地区地震频发,其主要原因是位于
与
交界处,两大板块相互
造成的。
29.
下面是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做的两个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cm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
(1)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该实验现象说明了
是形成湿润地区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
(2)在做实验二时,某同学想: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可见在干旱地区
是形成该地区地形地貌的主要原因。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以
(填“外力”或“内力”)为主形成地貌的原理。
(4)如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拍摄的照片,你认为图示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A.
海蚀地貌
B.
冰蚀地貌
C.
风蚀地貌
D.
水蚀地貌
(5)下列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是
。
A.
东非大裂谷
B.
喜马拉雅山
C.
马里亚纳海沟
D.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被侵蚀
E.
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参考答案
第6章
变化的地形
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
1—5.
DACCC
6—10.
BACCD
11—15.
CADAA
16—20.
ACABC
二、填空题
21.
板块构造
六
软流圈
22.
(1)B
(2)C
(3)D
(4)A
23.
(1)碰撞
张裂
(2)海拔高
(3)亚欧
印度洋
24.
(1)内力
(2)D
25.
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三、分析题
26.
(1)六
太平洋
美洲
(2)A
C
(3)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27.
(1)A
(2)C
(3)B
28.
(1)甲
80
(2)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碰撞
29.
(1)流水
(2)风力
(3)外力
(4)C
(5)ABCE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