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4.《外国诗两首》同步练习
1.给加粗字注音。
栖息( ) 草茸茸( ) 欢嚷( ) 喧响( )
2.根据注音写字。
树lí( ) yōu暗( ) 沉jì( ) 昏yùn(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沉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课文填空。它争先________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________,/一旦唱得________了,/便舒适地________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5.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蝈蝈和蛐蛐》一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
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长脚秧鸡不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
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
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
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
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
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6.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这首诗,你还能联想到哪些诗或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你选择一个月明星稀或月黑风高的晚上,去感受一下夜的魅力,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你再摘抄一首叶赛宁的诗歌,与同学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嫉妒的山丘
[法国]雨果
嫉妒的山丘有一天对阿特拉斯山说:
“你看我们的芳草地,你看我们绿油油的牧场,
少女前来自由散步,
唱歌,欢笑,唱过以后遐想;
你看我们的脚,海浪吻着几乎不带吼声,
野蛮的海洋!你看我们额头的明净,
炎热的夏天和眼珠似的露水,
使它戴上花冠,光彩照人!
“但是你,巨人——究竟怎么回事,在你秃顶上,
长着褐色眼睛的鹰不断翱翔?
究竟是谁,像是鸟在上面筑巢的树枝,
使你的宽肩和铁背弯成这样?
为什么在你黑黝黝的肋部有如许黑黢黢的深渊?
究竟是什么永恒的暴风打击你,以阴沉的电光?
究竟是谁在你头额上放下如许的皱纹、如许的雪?
从没有露出春天微笑的脸,
究竟是谁把它完成这样?
而且把它泡在什么汗水里边?……”
阿特拉斯回答说:“那是因为我背负着一个世界。”
(注:阿特拉斯是希腊神话中顶住天的巨神。)
12.你认为诗人把怎样的人比作高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朗读时,第一小节、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的语调是否一样?请谈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首讽刺诗借嫉妒的山丘之口,通过________手法来反映两者的不同,阿特拉斯山虽然只有一句答话,但是这一句便让嫉妒的山丘无地自容。
16.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嫉妒的山丘或阿特拉斯山的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感时伤世之心。”这是雨的自白。请你选择一个季节的雨作为描写对象,抓住雨带给你的某一种突出的感觉或引发你的某种回忆,写一篇抒情散文或记叙文。题目自拟,字数在600字以上,要抒真情写实感。
参考答案
1.qī róng rǎng xuān 2.篱 幽 寂 晕 3.(1)停留;歇息(多指鸟类)。(2)非常静,没有一点声音。 4.沉醉 消逝 疲劳 栖息 5.赞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美。
6.恬静、欣喜。
7.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8.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
9.示例:郭沫若的《静夜》
10.示例:《那个窗口》还是那样的夜晚/夜深云黑 无月亮/只有一个明亮的窗口//风儿,轻轻地吹/似乎在低语:睡吧 睡吧/星儿,静静地眨/仿佛在呢喃:寂寞 寂寞//关不住的灯光/调皮地打破了星的孤独/一路上高呼:苦读 苦读/不安分的音乐/幽默地参与了风的纠吵/满院里宣传:拼吧 拼吧//如水的灯光/透过那窗口/一览无余/似雾的音乐/穿过那窗口/一泻千里/而那主人公/影过那窗口/犹如一尊雕像/——维纳斯 思想者/哦 那个窗口
11.示例:《白桦》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12.诗人把顶天立地的人比作高山。
13.诗人辛辣地嘲讽了像山丘一样自以为是和无知的人,赞美了像阿特拉斯山一样顶天立地的人。
14.不一样。第一小节读出得意洋洋之情;第二小节用嘲讽的口吻;第三小节要读得厚重有力,读出沉着自信。
15.对比
16.示例:有这样的人,尤其是像阿特拉斯山一样的人很多很多。譬如,孔繁森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把西藏人民的困难都背负在自己的身上,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和幸福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我们新时代的中学生,不求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求不浪费生命,不碌碌无为,要珍惜现在,把握青春,勤奋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4.《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 ——田园诗的永恒主题。
《蝈蝈与蛐蛐》
二、作者简介
【英】济慈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自幼家境窘困,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蝈蝈与蛐蛐》是作者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作者简介
三、听读,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研读探究: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这首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3.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夜》
一、作者简介
谢尔盖 叶赛宁 (1895~1925)俄罗斯著名抒情诗人。9岁开始写诗,15岁迈入诗坛。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二、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听读,赏析
1.《夜》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带来柔美感受的事物。恬静、喜悦是诗的最主要的感情基调。蕴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钟情与热爱,尤其喜欢给人类
2.具体说说《夜》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感受到一份独特的静谧与柔美,陶醉其中而尽情地享受着这份恬静与闲适。
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四、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5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课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歌唱自然,赞美自然
——田园诗的永恒主题。
【英】济慈
自幼家境窘困,是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
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死时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蝈蝈与蛐蛐》是作者早期创作的一首富于哲理性的小诗,洋溢着明朗欢乐的情调。
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听读,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思考: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这首诗的构思有什么特点?
1、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么理解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他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表达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研读探究
2.《蝈蝈与蛐蛐》哪些句子点明了主旨?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诗中是怎样体现这一主旨?
从内容上来说,夏天,鸟儿不叫了,就出现了蝈蝈的乐音,冬天,夜晚寂寞了,就出现了蛐蛐的歌儿,春秋两季本来就是百鸟千虫欢唱的季节,由此体现了诗歌的主旨。从语言上来,蝈蝈---蛐蛐---蝈蝈,浑然一体,回环往复,主题就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俄】叶赛宁
俄罗斯诗人。9岁开始写诗,15岁迈入诗坛。早期诗作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
作者简介
俄罗斯著名抒情诗
人谢尔盖·叶赛宁 (1895~1925)
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听读,赏析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1.《夜》蕴含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带来柔美感受的事物。恬静、喜悦是诗的最主要的感情基调。蕴含了诗人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的钟情与热爱,尤其喜欢给人类
2.具体说说《夜》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感受到一份独特的静谧与柔美,陶醉其中而尽情地享受着这份恬静与闲适。
研读探究
3.诗人在描绘夜景时,采用了哪些不同的角度展开描写?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
研读探究
课堂总结
《蝈蝈与蛐蛐》和《夜》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
《蝈蝈与蛐蛐》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以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来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比美好和无限生机。
《夜》犹如一首小夜曲,它在静谧、美丽的夜景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