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诫子书
诸葛亮
诸葛亮,名
,字
,号
;
时期著名的
.
被称为“
”。
作者简介
亮
孔明,
卧龙先生
三国
政治家、军事家。
古今第一贤相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诸葛亮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蜀国基业。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问鼎逐鹿。建安十三年(208),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最后促使孙刘联合,共抗曹操,并经赤壁一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而后为刘蜀集团运筹策划,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富国强兵,直至病逝于五丈原军旅之中。他有济世爱民之心,经天纬地之才,“智绝千古”,特别是隆中决策,高瞻远瞩,不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可谓“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引后世无数英雄竞折腰,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作者简介
三顾茅庐
隆中对策
草船借箭
舌战群儒
七擒孟获
挥泪斩马谡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八阵图》
代表作:
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典故、故事
称颂他的诗句:
背景简介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是智慧的化身;对蜀汉政权忠心耿耿,是忠臣的楷模。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死,时年16岁。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
《诫子书》中关于道德、修养、教育方法的至理名言,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影响着近二千年来诸葛家后裔的持续发展和我国有志青年积极进取。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dàn
bó)/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ì)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放声朗读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
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来译
有才的的人的品行,靠摒除杂念和干扰、
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靠俭朴节约来养
成品德。
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就没办法
明确志向
不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就没办法
达到远大目标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放纵
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刻苦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
不定下志向就没办法学有所成。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最终像枯枝落叶般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陋室里,
到那时再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诫子
劝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惜时勤学的厚望。
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作者开篇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方法(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紧扣“静”从______和_______两方面展开具体论述,一正一反论述学、志才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面论述修身需“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从反面告诫儿子要惜时勤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修身
治学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品读探究全文紧扣“静”论述要成才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_______
学习
立志
惜时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
广才,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
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
须砥砺品德。
(一)道理论据
淡泊: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立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惜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谚语)
为本文补充论据
惜时诗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事实论据:
立志:1.毛泽东:从小立有远大志向——立志 救国、献身革命,最终缔造了新中国。
2.周恩来: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令世人敬仰的人。
3.张海迪:身残志坚,胸怀理想,她说:“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她发愤努力,学会了多门外语,成为当时青年人的楷模。
宁静:居里夫人淡泊名利,追求宁静,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精心研究,最终发现了镭,获得诺贝尔奖。
反面实例
薛谈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品读探究
1、如何理解文中的“静”?
2、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
静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只有内心保持宁静,才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2、静是学习的前提。只有摒除杂念和干扰的精神状态,才能心无旁骛的学习,安静的反思自己的作为。
3、静是明志和致远的保证。若心不静,必不能志向坚定,也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
志与学
人首先要坚定自己的志向,有远大的理想,为了实现这些志向、理想,才能保证自己会去学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增长才干,才能学有所成。
4、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句子文中有许多,它们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所以文章用语简明,用意却很深刻。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小结
诸葛亮几千前前对儿子说的话,今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老师寄语
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愿同学们早立大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阐述“学”、“志”、“才”之间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主要阐述的观点是
,
。
(2)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___________。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课堂检测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5)文中告诫我们学有所成必须惜时的
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阐释过度享乐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