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选择题
1.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讲话,称“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海航技术的高超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
2.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各机关奏事文书多达1
660多件。也就是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207件文书。导致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明朝中央集权加强
B.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
C.明初政权不够稳固
D.明朝政务较其他朝繁多
3.甄子丹主演的电影《锦衣卫》,揭开了明朝锦衣卫神秘的面纱,此机构(
)
A.掌管全国军政大权
B.掌管全国财政大权
C.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
D.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
4.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
A.是皇权执行机构
B.其阁员位卑权重
C.有助于合理决策
D.是中枢决议机构
5.明朝中期以后,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这反映出明代(
)
A.内阁地位超越六部
B.皇帝昏庸依赖于内阁
C.官僚运行机制成熟
D.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6.明代中叶之后,阁臣之中凡是想要掌控权柄者,不仅要结交宦官,还要在阁臣之间进行激烈斗争。这反映出当时( )
A.监察制度成熟
B.内阁地位下降
C.君主专制加强
D.宦官把持朝政
7.下列关于内阁制与宰相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宰相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官僚机构
B.内阁和宰相都是为适应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设立
C.内阁阁臣不能制约皇权,而宰相具有制约皇权的作用
D.内阁阁臣和宰相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8.1415年,东非麻林国遣使献麒麟于中国皇帝,轰动京师。这件外交佳话的背景是(
)
A.康熙帝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
B.郑和下西洋,发展了中国与非洲的交流
C.戚继光肃清东南沿海倭寇
D.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9.“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回国
10.丞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发挥着双重作用。他既可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也可能因权力过大而威胁皇权。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为避免皇帝过于劳累,明成祖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立内阁
B.设立南书房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殿阁大学士
11.洪武时期所有章奏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洪熙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朝政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反映了明代( )
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B.内阁地位得到逐步提高
C.内阁已渐成国家法定机构
D.朝议制度减少决策失误
12.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遢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诗中的“危”指( )
A.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B.澳门被殖民者占据
C.瓦剌俘虏明英宗
D.荷兰独占台湾
13.明代大学士张璁初入阁,便在奏疏中明确说道:“今之内阁,宰相职也。”以后的首辅徐阶却说:“阁臣之职,止是票拟。”稍后的首辅张四维又说:“臣待罪政府,无所不当闻……欲臣不预闻吏、兵二部事,非制也。”这说明,明代内阁( )
A.负责草拟诏书
B.职责较不明确
C.实为辅政机构
D.权力日渐扩张
14.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表明(
)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15.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留都南京仍保留了六部、都察院、五府等官僚体系,并设南直隶管辖南京周边14个府、州,而北京作为首都,总揽一切政事并加强对北方边境进行军事防御。明朝“两京制”的形成(
)
A.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平衡
B.缓和了统治者内部矛盾
C.降低了集权统治的成本
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发展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九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创新的主要史实。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的地位和权力有何变化?
(3)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丞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明太祖
材料二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学士)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者,谯让(qiáo
rànɡ谴责)随之矣。众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材料三 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宦官)也。
——《明夷待访录·置相》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太祖废除宰相的原因和措施。
(2)史料二认为明朝内阁是否类似宰相?举例说明。
(3)史料三与史料二相比,阁臣权力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赉(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
材料二 (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速,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
——《天妃之神灵应记》
(1)根据史料一和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并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
(2)根据以上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地位。
19.明代,中国传统政治发生了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1621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1624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参考答案
1——14:CBDCD
CDBCA
BABBD
16.(1)继承:明初仿元制设立中书省,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创新: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六部;明成祖设内阁。
(2)地位:不断提高;权力:由仅备顾问到获得票拟权。
(3)积极作用: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
原因:明中期阁臣大多具进士资格,文化素养较高;熟悉政令,政治素养较高;立场比较客观,办事公允。
17.(1)原因:宰相权力过重,擅专威福。措施:废宰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2)否。皇帝审定阁臣的“票拟”,如果“票拟”不符帝意,阁臣就会遭到谴责。这说明阁臣无决策权,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其地位与宰相不同。
(3)阁臣的职责由拟旨改为批答,宦官权力居于内阁之上。
18.(1)条件: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
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2)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19.(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
(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参政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20.(1)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朝廷无暇他顾。
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
(2)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