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18 22:57: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三单元 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第9课
课程标准 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1.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之间的相互借鉴。
     2.关贸总协定与世贸组织的建立及影响。
     3.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国际金融的发展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课堂导入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这是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示意图。大家思考一下,这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什么现象?对!贸易和金融的新发展。那么,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1、一战前: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一战。
2、一战后:
(1)社会主义:1922年,苏联成立,实施新经济政策,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斯大林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工业发展迅速。
(2)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二战。
材料一
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为此,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材料二
他(罗斯福)在接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说:“我向你们保证,
我对自己立下誓言,
要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从此,“新政”就成为罗斯福施政纲领的标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上卷)》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3、二战后:
(1)资本主义:
①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③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依然存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自由放任
重商主义
新自由主义
大规模干预经济
盛行于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主张政府管制生产和商业活动、垄断外贸、提高关税。
典型表现:
政府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海盗式劫掠
守夜人
减少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国富论》
大管家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代表: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
中间路线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缩减福利开支
代表学派:
供应学派;货币学派
拓展提升: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
柯立芝繁荣
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期
80年代恢复
90年代发展
经济危机
政策调整
政策调整
经济危机
(2)社会主义:
①苏联与东欧: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僵化,社会矛盾尖锐,改革陷入困境,最终促使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②中国:
a.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
b.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
(3)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①发展: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都把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国家经济实现高速发展。
②挑战: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4、21世纪以来:
(1)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程度日益加深。
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一战(1914-1918)
二战(1939-1945)
第一次世界大战
大危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
贫富分化加剧、世界性经济危机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
黄金时期→滞涨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体制
中国:建设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东欧:初期经济良好弊端日益暴露
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
1937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改革未突破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
经济飞速发展
第二大经济体
高速发展、
充满挑战
进入21世纪,中国面对挑战,坚持对外开放,推动一带一路
【思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1.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体制被广泛应用;
6.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互联网经济不断发展;
3.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兴起;
5.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2.科学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
时段
世界贸易年增长率

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

1870—1900
3.2
3.7
1900—1913
3.7
4.2
1913—1929
0.7
2.7
1929—1938
-1.2
2.0
1938—1948
0.0
4.1
材料二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下,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对进口商品关税征收最高达53%。这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打起了关税权、倾销战和货币战,致使世界经济停滞,贸易总额相对于1929年减少了三分之二,世界经济全面衰退…
…这使原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四分五裂,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通过材料探究新贸易体系建立背景
背景: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国际贸易总量因此增速放缓,落后于生产的增长速度。世界经济萧条,人们生活困难。
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1.国际贸易体系建立的背景
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
发展:关贸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及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不是一个正式的国际组织,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2.国际贸易体系建立的过程与发展
(一)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根据述材料分析“关贸总协定”在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评价及关贸总协定的背景,思考,关贸总协定有何消极影响
材料:在关贸总协定的努力下,到1988年止,发达国家工业品的平均关税已从40年前的40%下降至4%-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水平也降至13%-15%。
1950年至1973年,国际贸易额平均增长率为10.3%,国际贸易量年均增长7.2%
积极: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
消极: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成为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一)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
3.国际贸易体系建立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发展
1.
服务贸易增长迅速
(1)含义:一国的法人或自然人在其境内或进入他国境内向外国的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的贸易行为。包括商业服务,通信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等。
(2)意义:推动经济增长,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提高了便利。
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1.11
意义: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表现:经济合作方式的多样化、交易手段的现代化、电子商务的发展
意义: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便利了生活。
原因: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②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
表现:电子商务兴起,人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
影响: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3、贸易形式发生变化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建立:二战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建立。
——建立的背景理解其建立的合理性?
2、保障机构
职能—短期贷款,稳定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
职能:长期贷款,经济恢复和发展。
宗旨: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护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
宗旨: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初期:西欧国家
后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
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3、评价
积极:有利于世界金融货币秩序的稳定,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恢复和发展;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顺应了经济的全球化。
消极:实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便利了美国的经济扩张。
(二)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新发展
1、趋势:
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金融机构全球扩张
2、表现:
(1)证券市场的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2)不同金融机构业务界限被打破—银行、证券和保险趋同并融合
(3)大型金融集团和跨国金融企业不断涌现——资金便利。
3、问题:
现代金融也有一定的风险——金融风险一旦失控,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008年金融危机
(4)电子金融与网络金融日益普及——自动提款机、信用卡公司(国际信用卡支付)
(三)中国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提升
1、表现
(1)2009年中国政府开始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2)2010年中国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三大成员国
(3)2015年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4)2016年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之一
亚投行——中国地区及国际影响力增强的表现
建立的背景:
国际:经济全球化;区域合作的发展
国内: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在国际金融中的影响力提升
建立的目的:
解决亚洲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推动亚洲地区经济发展;
提高亚洲经济体抗风险的能力。
2、影响
提升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上的地位;促进多极化趋势发展;
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9月4日,在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将支持北京设立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等服务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开放平台,带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
9月7日,《北京市关于打造数字贸易试验区的实施方案》等正式发布,进一步放宽了金融、教育、文艺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资金跨境流动也可获得更大便利。
以增值电信服务领域为例。新版《工作方案》提出,允许外商投资国内互联网虚拟专用网(IP-VPN)海外电信运营商可以通过设立合资公司的方式,为在北京的外资企业提供VPN服务。在各大跨国企业全球办公的大背景下,虚拟专用网(VPN)常见于大中型跨国企业或机构,分支机构或在外的员工可以借助VPN触达内部系统,并确保安全和隐私性。?
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决心,未来将以数字经济作为关键抓手,以全球服务贸易为方向,打造以国内为主体的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的经济新格局。
中国宣言
探究
20世纪金融领域的新变化
材料 “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
——摘编自《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并概括牙买加体系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在货币形态和汇率机制上的变化。
提示:表现:建立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变化:货币形态:从黄金货币化到黄金非货币化;汇率机制:从固定汇率到浮动汇率。
探究
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1)手工工场时期,荷兰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提高了金融聚集度和辐射力,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工业革命前后,英国制度的改良和荷兰制度的衰退,19世纪初,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3)两次世界大战使英国实力衰退,而美国的实力迅速上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纽约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确立。
课堂小结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资本主义世界(一战前后、二战后)
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
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21世纪以来的世界与中国
国际金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新的贸易体系建立
新的贸易形式出现
国际金融体系与经济全球化
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
课堂检测
1.1965年,法国将其持有的数以亿计的美元兑换为黄金,在此影响下,欧洲其他国家和日本的私人投资者纷纷抛售美元,美国的黄金和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据此可知,当时法国
(  )
A.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趋势
B.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破坏了经济全球化的局面
D.冲击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D
2.20世纪20年代末,苏联出现一股潮流,将大批农民从偏僻的、落后的、被历史遗忘的穷乡僻壤拉出来,卷入城市生活的漩涡。这股潮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苏联实施了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D.农业全盘集体化
C
3.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马歇尔计划
C.关贸总协定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A
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外商重返中国,到1983年底,中外合资企业达到190家。这表明
(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
C.社会经济中市场的因素增强
D.对外开放以引进外资为主体
C
5.(2021广东潮州高二期末)二战前夕,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放弃了本国货币与黄金保持固定汇率的机制,并逐渐形成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这一趋势表明,当时
(  )
A.凯恩斯主义被广泛接受
B.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
C.国际经济秩序面临危机
D.多极化趋势明显增强
C
6.(2021黑龙江哈尔滨宾县一中高二月考)二战后某国际协定旨在通过投资,“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使生产设施回复到和平时期的需要”,并“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的开发”。该协定
(  )
A.有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
B.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C.最初致力于亚非的经济恢复
D.规定各会员国的货币汇率一致
B
7.(2021福建莆田一中高二月考,)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在伦敦举行,旨在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在会议中,英国强调稳定国际金融,力图以此重新主导世界经济秩序;美国则认为政府的首要责任是恢复国内的繁荣,主张降低关税。此次会议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是因为 
(  )
A.国家干预尚未成为西方经济政策的主流
B.与会各国没有合作意愿
C.各国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同
D.经济利己主义的盛行
D
8.(2021辽宁葫芦岛高二期末,)中美贸易争端一直不断。2003年至2005年末,由美国单方面挑起一系列贸易摩擦;2018年,特朗普政府执意发动贸易战;2019年9月1日,美国对中国价值3
000亿美元的输美产品中的第一批正式实施加征关税。美国同时还对全球多个国家发起贸易战。这反映了
(  )
A.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世界经济主流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面临新挑战
C.中国的发展已经威胁到美国
D.政治多极化趋势已被遏制
B
材料一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世界贸易)增长了将近100倍,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所讲的,“除非有天灾人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可逆转”。世贸组织前总干事鲁杰罗也曾经指出:“如果有人认为全球化是可以阻止的,那么他必须告诉大家,他有没有设想过阻止经济和技术发展的后果。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
材料题
问题 (1)概括出1950—2000年,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
答案 二战后相对稳定的国际局势和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分工的空前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和各种国际组织的建立,促进了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使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逐步确立起来;信息技术和交通运输技术的迅猛发展;两极格局的瓦解消除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二 1941年,丘吉尔和罗斯福会晤后发布《大西洋宪章》,谈及建立防止汇率突然波动的全球性支付体制,并就未来货币组织的基本框架进行谈判,希望通过法律的形式管理战后经济体系。1945年,美国主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任美国财长怀特认为,只有拥有充足保证的美元才有资格担当国际货币的重任,其他货币应该直接与美元挂钩,当然这样的选择不仅是为了美国,而且还是为了全世界。他自信地提出:“美元是一种伟大的货币,也是唯一实力得到普遍承认的货币。它可能将成为战后稳定的货币体系的基石。”美元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各国衡量得失后一个理性的体现。
问题 (2)简要评价英美两国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答案 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符合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的趋势;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加强了英美两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