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创精品资料包(绝对是精品)

文档属性

名称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原创精品资料包(绝对是精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7-14 08:53:3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1.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请解释这句话中的几个词语。
①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致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诚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正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修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齐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面情境讲话时,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海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3.根据你对“求知”的感悟。按所提供句子的观点,分别填写一个比喻。
求知能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正如;求知又能塑造人格上的高尚,正如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求知能塑造人格的高尚,正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是针对中国学生的哪些情况提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句中“一般的教育”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作为______________论据,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我们应该重新体会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1.下列各组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齐家(整治) 推之于四海(推广,延伸)
B.格物(推究) 领悟(明白,理解)
C.治国(治理) 致知(获得)
D.清谈(清淡的) 不知所措(处理)
2.辨析近义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横线上。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__________(注重、重视、看重、注意)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 (固有、固定、限定、已有)的社会制度。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__________(探察、探究、探测、探求)。
(3)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_________(指示、指点、指教、指导)。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3.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中心论点,不超过l5个字。
一个好用心机的人容易产生猜忌,于是会把杯中映出的弓影误以为蛇蝎,甚至远远看见石头都会以为是卧虎,结果内心充满杀气;一个心胸豁达的人往往带着平和,即使遇见凶残得像老虎一样的人也能把他感化得像海鸥一般温顺,听到聒噪的蛙声也会把它当作美妙的乐曲,结果到处就会是一片祥和之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观察,而是积极地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一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一一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①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②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③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④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定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⑤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⑥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⑦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⑧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4.作者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以自己起初在美国的经历为例,主要是为了证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语能否删去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划分最后一段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每层内容大意。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8.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培养格物致知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 这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科学是美丽的
在常人心目中,科学是深奥的、艰难的、枯燥的。科学怎么会是美丽的呢 不可思议!事实是:科学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旷世奇关,美不胜收。常人为什么没有感受到呢 这恐怕与科学家有一定的关系吧,也许是他们沉浸于科学美中,自得其乐,忘记与大众分享了。但也有例外,李政道近年来频频撰文著书,极力宣传科学美。他曾经请了著名画家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等作画描绘物理学的内涵美,这引起了科学界和艺术界的注目。
旧金山大学的天文物理学家琳达·威廉斯,为宇宙的瑰奇美景倾倒,决定利用业余时间传播科学美。威廉斯对《纽约时报》记者说:“天文物理是最美丽的。还有什么比宇宙的诞生更美丽 还有什么比黑洞、多重宇宙和交响共鸣着的宇宙流更美丽 ”威廉斯说得好!让我们继续下去:
威廉斯为科学美所启迪,开始写科学诗。《纽约时报》于2000年6月4日刊登了她的一组诗,下面是其中的一首:碳是女孩之最爱/黄金确实很宝贵/但不会燃起你心中之火/也不会使火车长啸飞驰/碳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之源/它来自太空的陨石/构成一切有机物质/在大气层中循环往复/钻石煤炭石油总有一天用完/能构成一切的将是碳纳米管/碳是女孩之最爱。
“钻石是女孩之最爱”是美国流行的谚语,威廉斯扩其意而用之,从碳元素的一种特殊结晶形态——钻石,推广到碳的各种形态。女孩爱钻石,无非是爱钻石首饰之光华夺目价值连城,用以炫耀自己雍容华贵的外表美。威廉斯以诗意的语言,赞美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表现的是内涵美。较之原谚语.这是艺术的升华,意蕴更为丰富。
不仅物理学是美丽的,数学也是非常美丽的。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艺术家就发现了人体的曲线美。现代派的雕塑家和画家以他们的作品表现了几何形体的视觉关,毕加索晚期作品中频频出现的怪异人像——两个鼻子三只眼睛等等,据说其灵感来自数学中超越现实三维空间的抽象高维空间。数学家以叠代方程在复数平面上产生的“分形”图案之奇幻迷离、千变万化,使艺术家也叹为观止。
科学追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变化规律。真正的科学家都懂得:真理是简单的,而且越是深层次的、适用范围越是普遍的真理就越简单。简单、深刻、普遍三位一体,这就是科学美之源泉。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常人往往认为苦,其实他们虽然辛苦却乐在其中。科学家顿悟和突破后的快感乃先睹为快——享受前人从未见过的瑰丽美景。
科学是美丽的!你同意吗
(有删改。作者沈致远,选自《花落了还会开吗》)
11.“科学是美丽的”,请解说它在本文中的多层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结合上下文,理解文章引用“碳是女孩之最爱”这首诗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理解第三段中加方框的语句,调动你的知识积累,在它后面仿写一句话,要求内容恰当,句式一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了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让大家感受科学的美,除了文中提到的绘画、写诗等途径外,你还有什么好的创意 请用简洁的语言陈述你的创意。
创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1.①推究事物的道理。 ②求知,获得知识。③使自己的思想诚恳,不虚伪。④端正心思。⑤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⑥整齐家政。
2.D
3.略
4.实验精神
5.针对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6.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个人行为的教育
7.事实 中国学生的特点。
8.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地、有计划地探索。
9.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第2课时
1.D(“清”的意思是“不切实际”)
2.(1)重视 固定 (2)探测 (3)指示
3.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或: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
4.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5.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6.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7.第一层是第①句,第二层是②③句,第三层是④一⑦句,第四层是第⑧句。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8.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9.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0.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
11.①科学本身的内涵美。(各门学科都有自身美;每门学科中的不同门类都有各自的美;科学追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变化规律)②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美。(过程美;顿悟和突破后快感)
12.这首科学诗用诗意的语言赞美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了科学的内涵美。
13.参考示例:①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源叶绿素中的“绿色秘密”更具神秘美 ②还有什么比数学中九宫格更具魔幻美
14.创意:主题班会、图片展览、举办讲座、办科普小报、举办科技节(科技日/科普周)、媒体宣传、利用网络发布科技信息、召开科技发布会等。
还有什么比原子中“云深不知处”的电子云更具朦胧美 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梯回旋曲折的DNA双螺旋更具活力关 还有什么比“纳米”世界中用原子砌成的纤巧结构更具精美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 中探求真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四大发明和奥数夺冠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当代十大科技发明中没一项是咱中国人的?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就是探讨近代中国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了的。从五四时起很多有识之士就在思考这个问题,可直到现在中国学生 “高分低能”,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何在啊?让我们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寻这个极有价值问题。
二、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
三、演讲背景介绍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四、检查预习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听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五、思考以下问题:
1.“格物”“致知”的含义?
2.“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这么说?
3.作者是从哪个领域谈这个问题的?
4.“格物致知”的出处、含义?
六、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既然中国传统教育最重要的是“四书”,而“格物致知”又从《大学》而来,为什么还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举例说明作者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的?
3.在论述“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时,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例证,具有说服力吗?
4.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何重大意义?
师生讨论后明确:
1.既然中国传统教育最重要的是“四书”,而“格物致知”又从《大学》而来,为什么还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中国的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举例说明作者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的?
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3.在论述“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时,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例证,具有说服力吗?
有说服力
作者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后,他彷徨、恐慌,深切的感受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作者正是基于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了解发表了这篇演说,因而具有说服力。
4.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何重大意义?
实验的重要性在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实验的特征之一: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的特征之二:实验的过程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尤其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不可缺少。这意义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因此,实验精神应该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七、拓展延伸
1.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2.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八、开放讨论
丁教授把中国学生的高分低能归咎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归咎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怎样看中国的传统教育?
九、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分析问题:
1、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2、实验精神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3、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 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解决问题:今天一般的教育里,要培养科学 实验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5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四课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内在含义以及普遍的现实意义。
2.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
3.培养“格物致知”精神,从实践 中探求真知。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作者简介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
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这位最具实验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以朴实而诚挚的语言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他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诚恳地呼吁我们应该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过不断实践和体验去探求知识与真理。
演讲背景介绍
检查预习
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
致知:
正心:
修身:
齐家:
抽象:
彷徨: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
推究事物的道理。
求知,得到知识。
端正心思。
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整齐家政。
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听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
1.“格物”“致知”的含义?
2.“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这
么说?
3.作者是从哪个领域谈这个问题的?
4.“格物致知”的出处、含义?
1.既然中国传统教育最重要的是“四书”,而“格物致知”又从《大学》而来,为什么还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举例说明作者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的?
3.在论述“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时,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例证,具有说服力吗?
4.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何重大意义?
精读课文,思考问题
1.既然中国传统教育最重要的是“四书”,而“格物致知”又从《大学》而来,为什么还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中国的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举例说明作者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的?
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3.在论述“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时,作者以“个人的经验”为例证,具有说服力吗?
有说服力
作者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后,他彷徨、恐慌,深切的感受到——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作者正是基于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了解发表了这篇演说,因而具有说服力。
4.实验过程具有哪些特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何重大意义?
实验的重要性在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而得到。实验的特征之一: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实验的特征之二:实验的过程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尤其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不可缺少。这意义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因此,实验精神应该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拓展延伸
1.作者说:“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试举出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例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个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以同样速度落地。
2.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说出来与同学们交流。然后说说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丁教授把中国学生的高分低能归咎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归咎于中国的文化背景,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怎样看中国的传统教育?
开放讨论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实验精神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 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
今天一般的教育里,要培养科学 实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