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什么是文化?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的《贲卦·彖传》
意思是:通过观察天象,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所以,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人文化成”。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又必须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并由此而推及天下,以成“大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即是人类改造自然同时改变人性的一切成就。
——张岱年
所谓“文化”,“民族性”,都是空的抽象的字眼,不能离具体的东西而独立。中国文化,就是中国之历史,艺术,哲学……之总和体;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单叫做中国文化。
——冯友兰
第1
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阶段
时期
概
况
起源
原始社会
奠基
先秦
发展
秦汉
魏晋-唐
宋元
传承与
转折
明中后期
明清之际
清康雍乾
冲击
1840年后
1915-1917年
走向复兴
十月革命后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阅读教材2-4页,按照朝代顺序,自主梳理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
多元一体。
儒家文化核心形成。百家争呜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秦始皇统一文字,以法家学说治国。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和文化主流。
儒、佛、道教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
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
1、原始社会时期
(1)多元: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中国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和文化遗存分布示意图
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社会出现大变革,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的礼乐文明进行了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一时期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先秦时期(青铜时代:藏礼于器)
龙虎纹尊
(商代饮酒器)
四羊方尊
(商代晚期礼器)
孔子的思想
1、核心
仁
礼
忠恕
正名
统治者
百姓
2、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
3、鬼神观:
敬而远之
4、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3、秦汉至宋元时期
推崇法家
宋元
隋唐
魏晋
汉
秦
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魏晋玄学
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儒学创新发展
程朱理学
陆九渊心学
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
巩固大一统局面;
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佛道交融汇通
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儒、佛、道相互渗透,儒吸收佛道形成理学
明清之际——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作品
主张
共同影响
批判对象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读通鉴论》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民主思想;
③工商皆本。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世界是物质的,变化有规律的;
②事物是可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君为臣纲
空谈
唯心主义
《日知录》
4、明清时期
开眼看世界
著作
内容
观点
林则徐
魏源
《四洲志》
《海国图志》
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
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开明的知识分子开始关注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新思想萌发,从盲目自大到开始向西方学习。
个体→群体
启迪→潮流
徐继畲:《瀛寰志略》
姚莹:《康輶纪行》
5、1840年(鸦片战争)后
延安
北京
湖南
井冈山
西柏坡
探寻思想之“旅”
概括不同时期的主要理论和著作
萌芽
形成
成熟
发展
《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延安:《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西柏坡:《论人民民主专政》
党的工作重心、工作中心的转移;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北京:《论十大关系》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6、十月革命后
1.重视以人为本(伦理观)
代表:周公:敬天保民,礼乐制度;孔子:仁者爱人,
2.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政治观)
孔子:统治者顺应民意,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管子:顺应民意;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雍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管子·牧民》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胞饱而身毙。——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
(1)代表: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2)影响: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家国观)
代表:
孔子、孟子、墨子:以天下为己任
传统文人士子的价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
表现:
①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墨子:“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④孟子:“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墨子
6.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人生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7.和而不同(处世观)
孔孟:人性美德,“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太史伯
【翻译】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平衡,才能产生新事物;反之则不继。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特点(请举例说明)
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2.价值(请举例说明)
(1)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精神动力。
(2)维护着团结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3)推动着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道德建设提供了借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现实价值举例之一
现实价值举例之一
现实价值举例之一
课堂小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古代:从先秦到明清(图表)
近代
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课堂检测
1.《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中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二者都认为( )
A.道生万物
B.顺应天命
C.人定胜天
D.天人合一
D
2.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B
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数的辉煌,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中华文明所具有的重要特点是( )
A.统一和连续
B.分裂和间断
C.衰弱与复兴
D.汲取与融合
A
4.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 )
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
C.注重自然和伦理关系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C
5.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主席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弘义融利。由材料可知,习近平主席的外交思想( )
A.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B.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