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数一数》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18 20:4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数一数》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P19-P20页《数一数》。
【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当我们教学某一部分数学知识的时候,除了关注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知识背后“大的思想”,也就是知识背后核心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文化内涵。具体到本节课《数一数》来说,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数感、位值制、十进制。本课的设计努力引导学生经历一次“数学建模”的过程:即从“计数单位直观模型”到“计数器直观模型”再到“数学模型”的建构过程,由此引发学生对位值制的深刻理解。在教学中,将借助教材提供的直观模型——小正方体,由零散到系统、逐层深入、细致地展示了计数单位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计数过程中“单位”、“位值”、“满十进一”等重要思想。在关注知识的产生过程的同时,还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即通过古人计数故事经历数的产生发展过程,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数一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拨一拨(万以内数的读写)、比一比(万以内数比较大小)、有多少个字(估算)。本节课为第一课时,属于数的认识的扩展课,把认数范围从百以内扩展到千以内,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为后面数的读写和比较做准备,所以本课的教学,是学生进一步体会十进位值制这一计数规则的重要环节。
【学情分析】
本微课是学生已经认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他们已认识了100以内的数,但从生活经验中,学生对大数还是有比较具体的感知,100以内的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和数的组成也是学生掌握的,基于此,本节课我利用课件突破重、难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在体验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进一步感受大数,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感受大数,认识计数单位“千”。
【教学难点】
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教学过程】
一、借助模型演示,认识计数单位“千”。
1.设疑:课件出示一堆凌乱的正方体,学生猜猜有多少个。
2.数一数:整理凌乱的正方体,由无序堆放到有序摆放。
一个一个地数,得出“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100”,再一百一百地数,“10个一百是一千”,从而引出计数单位“千”,理解计数单位之间十进关系。
3、动态演示计数器的数数过程,“从九百八十九数到一千”,重点揭示999+1=1000的变化过程。
思考:一颗小小的珠子就能表示一千吗?
4、继续数数,进一步体会“满十进一”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模型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概念的最好支撑,首先借助小正方体,由零散到系统、逐层深入、细致地展示了计数单位的形成过程,再从计数单位直观模型抽象到计数器直观模型再抽象出数学模型,经历了一次数学建模的完整过程,进一步理解了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也帮助学生对位值制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创设古人计数情境,了解十进制起源,并理解数位顺序表。
1.古人用石子来表示羊的只数,大小石子就成了古人的计数单位,后来演变成用珠子来计数。
思考:珠子一样大,怎么明白它表示多少呢?
2.
借助计数器,知道计数单位所在的位置叫数位,并引出数位顺序表。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古人计数”的情境,了解十进制的起源,渗透数学文化,在不同数位所表示的数值不一样,并从计数器模型一步一步抽象出数位顺序表,使学生充分理解“数位”、“顺序”,进一步地理解位值制。】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咱们通过数数,认识了“千”这个计数单位,知道10个一百是一千,咱们还了解了计数单位的演变过程,认识了数位顺序表,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更加清楚这节微课的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