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6.《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
2.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
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给学生放《松花江上》,感受当时“九一八”的气氛。)
(以当时的史实小故事导入新课):蒋介石的谋士、国民党考院院长戴季陶,自称信奉佛教,竟在考试院内设立佛堂。1934年4月28日,他又在杭州灵隐寺请班禅九世举行所谓消灾免罪的“时轮金刚法会”,祈祷“解救国难”。在他们的《募捐缘起》中说:“今则人心浸之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动”。《大公报》1934年8月27日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就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民族魂”——鲁迅
鲁迅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三、写作背景:
这篇驳论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为了批驳对抗日前途的这种悲观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
四、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玄虚( xuán ) 诓骗( kuāng) 慨叹( kǎi ) 搽粉( chá )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疆土辽阔,物产丰富。(地大物博)
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前赴后继)
为民众的利益向上级、政府提出意见和要求。(为民请命)
怀念往昔,哀叹现在,是一种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怀古伤今)
五、听读,整体把握
思考: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六、研习课文
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为了论证谬论,敌方提出了什么论据?
A.自夸“地大物博” B.只希望“国联” C.一味求神拜佛
3.作者为什么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论点是错误的?
因为“中国人”先信“地”、信“物”、再信“国联”、最后“信神”,就是没信过自己,失掉的也是“他信力”,现在“既不夸自己地大物博”,“也不信国联”,“只一味求神拜佛”是在发展着自欺力。都不能证明“失掉自信力”,因而作者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5.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
(1)埋头苦干的人 (2)拼命硬干的人
(3)为民请命的人 (4)舍身求法的人
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 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六、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1.第7段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2. 第9段中“筋骨和脊梁”、“脂粉” 分别比喻什么?
筋骨和脊梁:比喻中国人民的中坚力量
脂粉: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七、课文结构
八、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直接反驳
夸地大物博
求国联
求神拜佛
发展“自欺力 ”
论点不攻自破
正面立论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脊梁
直接驳论据间接反驳论点
只有“他信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gaokao.21cnjy.com/H/13/106/V20267.shtml ( http: / / gaokao.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267.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玄( )虚 (2)渺( )茫 (3)讴骗( )(4)慨( )叹
(5)省( )悟 (6)依赖( ) (7)麻醉( ) (8)笼罩( )
(9)家谱( ) (10)脊( )梁 (11)摧( )残(12污蔑( )
2.按拼音填字组词。
(1)怀ɡǔ( )伤今 (2)为民qǐnɡ( )命 (3)求神bài( )佛
(4)shě( )身求法 (5)前pū( )后继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5.品味语言,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一却也是事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边文段,完成6~20题。
(一)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一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6.上文中论敌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上文中论敌的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上文中作者批驳论敌的论点后,有针对性的提出的自己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能证明作者论点的论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驳论文,要善于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其要害。联系全文,作者是以什么为突破口?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的7、8两段在笔调上与前边几段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国民党检查官为什么要删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
①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野蛮袭击我驻南使馆,将我们推向当前国际格局的一个特殊位置,使我们进一步看清了两个问题的本质。一个是这一暴行的侵略本质昭然若揭,任什么人权、人道、民主、自由的标榜都再难掩盖得住;一个是发展是硬道理,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是硬道理。这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不讲道义,只讲实力,称王称霸,必将自取灭亡;主持正义,缺少实力,贫穷落后,则只能挨打。只有两个文明相结合,有理有义又有力,才可能成为掌握命运改变命运的强大力量。
②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和生产力发展对于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早在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就成为共产党人的基本常识和理论武器,并因此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于这两个问题的认识。但是,像今天这样,以如此强烈的形式在这两个问题上给中国人民以震撼,以提醒,这在过去并不多见。中国人民似乎一下子清醒了许多,成熟了许多,因此也强大了许多。
③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全国上下义正辞严的抗议活动中,也体现在群情激昂而不乱、仇恨万丈而不过激的严格依法行事中,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爱国精神和巨大凝聚力,体现了不畏强暴、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强意志;展现出一派“国家兴亡,____________”的感人景象和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形象。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再不会因反帝爱国出现百年前的“义和团”运动,也不会因盲目造反出现“文化大革命”时的“红卫兵”运动。这是中国人民政治觉悟的一个极大提高,是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极大提高。
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化悲愤为力量,集中精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上,把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巨大动力。际竞争能力上,把高昂的爱国主义热情转化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巨大动力。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教训,也是血的见证。我们必须坚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正是因为我们坚持这样做,保持了稳定,促进了发展,取得了成就,西方敌对势力难以容忍,妄想把我们搞乱,以便乱中伺变,以压促变,这是比导弹袭击更为狠毒的罪恶用心。但在觉悟的中国人民面前,什么力量也难扰乱中国人民的阵脚,扭转前进的方向。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坚守岗位,努力学习和工作,这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最有力量的抗议。
⑤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西方列强凌辱,也在反抗西方列强的斗争中锻造了不畏强暴的优秀传统。中国人民今天的觉悟和力量,是近百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中华民族伟大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改革开放20 年来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必然结果,是10 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勇于开拓,努力奋斗的结果.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领导的坚强和成熟。通过对于这起事件的处理,我们看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驾驭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气魄和能力,看到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坚如磐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前途无量,不可阻挡!
(选自1999·5·19《人民日报》)
13.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①段中成语“昭然若揭”: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感彩上看,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补写出第③段中所引名句的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④段中“悲愤”一词能不能换成“悲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第④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将第⑤段中画线句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体现在许多方面,联系文章,指出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体现在万众一心,同仇敌.汽。义正辞严的抗议活动中。
B.体现在群.屠激昂、仇恨万丈,而又不乱、不过激的严格执法行事中。
C.体现在对西方敌对势力所标榜的人权、人道、民主、自由的清醒认识。并展开持久的批判上。
D.体现在化悲愤为力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长期不动摇上。A.当今国际社会的特征便是:不讲道义,称王称霸;主持正义,只能挨打。
B.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野蛮袭击我驻南使馆,给中国人民上了这样一课:帝国主义改变不了侵略的本性;我们一定要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
C.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的暴行,中国人民最有力的抗议就是,坚决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坚守岗位,努力学习和工作。
D.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优秀传统在对西方列强的反抗斗争中得到锻造。
2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论证方式是驳论,驳斥了西方敌对势力所谓的人权、人道、民主、自由。
B.本文紧扣论题,展开论述,既摆事实,又讲道理,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本文用辛辣的语言对西方敌对势力的霸权主义行径给予无情的嘲讽。
D.本文具有战斗力和号召力,标题“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三、作文
21.从下面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世界著名球星马拉多纳说:“告诉孩子们,让他们崇拜有学问的人,不要崇拜我。我只读过小学,只读过小学的人是一头驴子。”
参考答案
一、1.(1)xuán (2)miǎo (3)kuāng (4)kǎi (5)xǐng
(6)lài (7)zuì (8)zhào (9)pǔ (10)jǐ (11)cuī
(12)miè
2.(1)古 (2)请 (3)拜 (4)舍 (5)仆
5.“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以久;“只”字,表示唯洋是崇,不相信自己;“一味”,表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二、(一)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7.(1)总自夸地大物博。(2)只希望着国联。(3)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8.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9.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10.以论敌的论证为突破口。论敌的论证存在以偏概全的致命弱点,所以作者抓住其要害,驳倒论敌的论点。
11.前几段主要是批驳敌人的谬论,用的是幽默讽刺的笔调,这两段主要评价“虽是”正史也掩盖不了“脊梁”的“光耀”,赞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前者对敌无情讽刺鞭笞,后者对人民赞颂讴歌,爱憎分明。
12.因为加黑点的文字揭露了国民党当局的丑恶行径,所以被国民党检查官删掉了。
(二)13.形容事物的真相或本质都被披露出来,暴露无疑 贬义
14.匹夫有责
15.不能。“悲愤”是悲痛、愤怒的意思,“悲痛”只是伤心的意思,没有愤怒的含义。联系文章,这里只能用“悲愤”。
16.妄想把我们搞乱,以便乱中伺变,以压促变。(提示:第 ④段中加点的“这”指代的内容,应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是此导弹袭击更为狠毒的罪恶用心。显然是针对上文内容而言的,即前文中“妄图把我们搞乱,以便乱中伺变,以压促变”,答这类题关键之点是要瞻前顾后,筛选捕捉有关语言信息,便可得出正确结论)
17.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力量,不正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领导的坚强和成熟吗?
18.C 19.A 20.B
三、21.略
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6张PPT)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六课
泸水县民族中学段国春制作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
2.体会尖锐泼辣的批驳语言;
3.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
鲁迅(1881—1936)
作者简介
鲁迅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的民主自由的战士。1936年他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伟大人格的深深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民族魂”——鲁迅
写作背景:
这篇驳论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的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呢?为了批驳对抗日前途的这种悲观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
玄虚( )诓骗( )慨叹( )搽粉( )
疆土辽阔,物产丰富。( )
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
为民众的利益向上级、政府提出意见和要求。( )
怀念往昔,哀叹现在,是一种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 )
检查预习
1.给加红的字注音
xuán
kuāng
kǎi
chá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地大物博
前赴后继
为民请命
怀古伤今
听读,整体把握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为了论证谬论,敌方提出了什么论据?
A.自夸“地大物博” B.只希望“国联” C.一味求神拜佛
3.作者为什么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论点是错误的?
因为“中国人”先信“地”、信“物”、再信“国联”、最后“信神”,就是没信过自己,失掉的也是“他信力”,现在“既不夸自己地大物博”,“也不信国联”,“只一味求神拜佛”是在发展着自欺力。都不能证明“失掉自信力”,因而作者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研习课文
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研习课文
研习课文
5.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1、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
(1)埋头苦干的人 (2)拼命硬干的人
(3)为民请命的人 (4)舍身求法的人
研习课文
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研习课文
3.“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 “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
研习课文
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 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1.第7段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指的是脚踏实地地为民族进步而奋斗的人们
2. 第9段中“筋骨和脊梁”、“脂粉” 分别比喻什么?
筋骨和脊梁:比喻中国人民的中坚力量
脂粉: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课文结构
直接反驳
夸地大物博
求国联
求神拜佛
发展“自欺力 ”
论点不 攻自破
正面立论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脊梁
直接驳论据间接反驳论点
只有“他信力”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