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炒菜时油锅里的油着火,用锅盖盖灭
B.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提高氧气浓度可使煤燃烧得更充分
D.发生火灾时,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着火区域
2.中学生应该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B.发现煤气泄露,立即打开吸油烟机排气
C.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立即转移到通风处
D.明矾用于自来水的杀菌消毒
3.下列对有关燃烧及灭火事例的解释错误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隔绝了空气
B.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给煤燃烧提供充足的氧气
D.酒精洒到实验台上着火,用湿布覆盖——隔绝空气又降低了温度
4.关于能量和能源的利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人类大量使用煤会导致酸雨效应
B.三大化石燃料中相对污染较小的是天然气
C.家中由于天然气使用不当引起的火灾,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能量是守恒的,所以不会存在能源危机
5.下列说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家中燃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室内着火,立刻打开门窗通风
C.不慎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水浇灭
D.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
6.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燃气灶的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调小灶具的进风口
B.室内起火,立即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D.发现厨房燃气泄漏时,立即打开排风扇
7.下列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物质用途
B.元素之最
液氮:用于医疗手术
明矾:用于消毒杀菌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钠元素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氮元素
C.物质鉴别
D.环保知识
食盐和碳酸钙:加水溶解
氢气和二氧化碳:点燃
防止酸雨:使用脱硫煤
减少水体污染:禁止使用洗涤剂
A.A
B.B
C.C
D.D
8.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下列措施不利于保护环境的是
A.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B.分类回收生活垃圾
C.深埋废旧电池
D.提倡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9.2021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煤火取暖时紧闭门窗
B.家用天然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排气
C.火灾逃生时弯腰前行
D.加油站严禁烟火,面粉厂不用
10.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所以它们的性质相同
B.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1/5,则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1/5
C.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
D.可燃物燃烧时温度需达到着火点,所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一定能燃烧
11.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A.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
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携带酒精、汽油等易燃易爆物
D.火场逃生时在有烟雾的地方匍匐前进
12.以科学原理和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正确的是
A.稀有气体可做保护气,可做保护气的一定是稀有气体
B.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铁丝在氧气中能够燃烧,空气中有氧气,所以铁丝在空气中一定能够燃烧
D.可燃物在有限燃烧能发生爆炸,面粉粉尘在仓库内遇明火也可能爆炸
13.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升温至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的过程中,仅③燃烧。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燃烧,说明白磷是可燃物
B.对比①②,可说明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C.对比②③,可验证燃烧需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D.无烟煤的着火点高于红磷
14.下列对生活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使用煤炉要防止中毒,是因为煤不充分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有毒
B.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进行伤口消毒时常看到有气泡产生,是因为H2O2分解产生了O2
C.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需要系上安全带,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中人的惯性
D.重重的骆驼不会陷入沙中,是因为骆驼具有宽大的脚掌,减小了对沙子的压强
15.某同学根据铜绿的成分Cu2(OH)2CO3作出猜想:金属铜锈蚀的条件除有氧气和水外,还必须有二氧化碳,为证明“必须有二氧化碳”,需要行如图所示实验中的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乙和丁
D.丙和丁
二、填空题
16.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1)港珠澳大桥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目前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大桥使用了世界最大尺寸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其中橡胶属于_______(选填“有机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或“复合材料”)。
(2)安全是永恒的主题。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
(3)“文明乘车,从我做起”。乘坐公交等交通工具时,不要在车厢内食用臭豆腐、榴莲等食物,请从分子的角度解释_______。
(4)节能减排中“减排”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利用二氧化碳。有科学家正致力于利用如下图所示的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填字母序号)。
A.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发生改变
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反应中每消耗1个氢分子,同时生成1个甲烷分子
D.生成的是最重要的溶剂
17.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煤、_______、天然气被称为化石燃料。天然气是比较清洁的化石燃料,其主要成分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2)氢气被认为是理想、清洁的燃料,氢气作燃料除燃烧时产生较多的热量外,另一个优点是________。请再举出一种清洁能源__________。
18.用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加热一段时间,蜡烛掉落,铜片中间火柴燃烧,又一会儿右端火柴燃烧,熄灭酒精灯。
(1)能说明铜具有导热性的现象是_______。
(2)对比小木棍和火柴的现象,得出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
19.随着化石能源的不断枯竭以及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以环保和可再生为特点的新能源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1)氢能被视为最清洁的能源,原因是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工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原因是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三、推断题
20.甲、乙、丙是三种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由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图中部分物质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1)若甲和丙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液体,乙是空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之一。则甲的名称为___________,写出乙→丙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2)若乙和丙都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组成元素相同,在常温常压下都是无色气体,甲是一种黑色固体单质,甲和乙均有还原性。则乙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
21.
A和C都是常见的黑色粉末,A、B、E中含有同一元素,红色固体
D能发生如下转化:
(1)则A是_____,C是_____,D是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A+B→E:_____;C+E→D+B: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
四、实验题
22.某实验小组利用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通过该实验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的现象是______。
23.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1)实验室用装置A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写出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若用上述装置制取并收集氢气,应选用的一套实验装置为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B或C装置均可作制取CO2装置,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
24.在海底和冻土层存在着储量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具有良好开发和应用前景。有科学家开采得到一种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取95.6克样品放置在一密闭弃器内,该样品迅速转化为甲烧气体(CH4)和水,将甲烷气体分离并完全燃烧,得到35.2克二氧化碳。求该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甲烷的质量分数。(精确到0.1%)
25.实验室用C还原CuO,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得到10g白色沉淀,求参加反应的C和CuO的质量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B
4.D
5.D
6.C
7.C
8.C
9.C
10.C
11.C
12.D
13.B
14.C
15.B
16.(1)有机高分子材料(2)隔绝氧气(3)分子在不断运动(4)BC
17.(1)
石油
(2)
氢气燃烧生成水,不污染环境
太阳能、风能等
18.加热一段时间,蜡烛掉落(或加热一段时间,右端火柴燃烧)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19.
工业“三废”未达标排放(或过度开发资源,合理即可)
20.过氧化氢
O2+2H22H2O
CO
21.碳
氧化铜
铜
CO2+C
2CO
CuO+COCu+CO2
氧化﹣还原反应
22.
一开始B中白磷隔绝氧气不燃烧,后A中反应生成氧气,B装置中压强增大,将B中水压入C中,待白磷露出水面后,燃烧
23.
BE或CE
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24.13.4%
25.1.2g、1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