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1 14:5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河中,古诗词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的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的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的诗人,他独登高楼,难觅知音。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这节课,我们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诗歌的意境。
3、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原文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注释
《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
钟磬: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五、诗意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六、赏析
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
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
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的小路弯曲幽远和后禅院景色幽静迷人,含蓄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赏析:
颈联中“悦”“空”两字是此联的“诗眼”,“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悦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的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赏析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赏析:
从听觉感受方面来表现后禅院的幽静。万籁俱静,实难以名状,于是诗人采用以动显静的手法,以“钟磬”的清音袅袅来反衬山寺后禅房的幽静,从而以动映静,给人以静的感受,收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般的强烈艺术效果。
七、文学常识
律诗的特点
1、律诗多为五言或者七言,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2、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4、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5、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
八、问题探究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示的画面。
参考:
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一一幅图景: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在阳光灿烂的美丽山色中,活泼的小鸟在茂林修竹之间欢快地、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2)颈联中的“空”字写得极好,请赏析。
参考:
“悦”有“使……高兴、喜悦”的意思,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鸟鸣山幽的美丽画面,用
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鸟的喜悦之情,实际上是写这样的景色给人带来的喜悦。
(3)请说说“山光悦鸟性”一句中,
“悦”字的运用有什么妙处。
参考:
“辗”既写出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4)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参考:
“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乌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5)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参考: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6)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
不矛盾。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7)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九、诗歌主旨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首题壁诗。描绘出了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淡薄情怀。
十、板书设计
【基础过关】
常建,
大诗人。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辞职还乡。
【答案】
唐代
【解析】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同学们平时要注意积累。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初日:
(2)曲径:
(3)幽处:
(4)悦:
(5)空:
(6)人心:
(7)万籁:
(8)但:
【答案】
(1)初升的太阳。
(2)弯曲的小路。
(3)幽静的深处。
(4)使……欢悦。
(5)使……空旷。
(6)指人的世俗之心。
(7)指各种声响。
(8)只。
【解析】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实词的理解。平时学习时注意背记课下注释。
【实战过关】
一、默写
记忆型默写:
1、清晨入古寺,

2、
,禅房花木深。
3、山光悦鸟性,

4、
,但余钟磬音。
【答案】
1、初日照高林
2、曲径通幽处
3、潭影空人心
4、万籁此都寂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背记并能默写古诗词。注意“径”“幽”“潭”“籁”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理解型默写:
1、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
,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
?


2、《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的诗句是: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

”两句诗,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及人生的启示。
4、常建的
《题破山寺后禅院》有两句诗各含一个成语,这两句诗是:


5、写悠长的钟磬音,在万籁俱寂中带来深远的禅意,使人心灵愈发沉静的句子:


6、中华民族常常讲究曲折美,层次美,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中能表现这种美学思想的两句诗是:


7、诵读经典诗文,可以悦情悦心,读一读《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

”让我们在清幽的环境中享受内心的宁静。
【答案】
1、万籁俱寂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2、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3、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4、曲径通幽处
万籁此都寂
5、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6、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7、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解析】
考查古诗词默写能力。同学们平时除了要背记默写古诗词,还要能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注意“径”“幽”“潭”“籁”等字词的正确书写。
二、课内诗歌鉴赏
(一)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山光悦耳鸟性,潭影空人心”展示的画面
【答案】
诗人为我们展现了这一一幅图景:只见艳阳高照,天地生辉,在阳光灿烂的美丽山色中,活泼的小鸟在茂林修竹之间欢快地、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给人以洁净空明、心旷神怡之感。
【解析】
在翻译语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用描写性的语言表达出来。一注意不要生硬翻译,二注意体现作者的情感倾向,三注意适当想象,四注意顺畅表达。
2.诗中“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这里采用了以声(动)衬静的写法,以钟磬的袅袅清音衬托山寺后禅院的幽静。(意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注意从写作手法上考虑,据“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两句中的
“寂”和“但余
”几字可知,全句的目的是写静,写寺院里的钟声是为了衬托寺庙山林的幽静。因此是以声衬静。
3.《题破山寺后禅院》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全诗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意对即可)
【解析】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
(二)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4.这首诗中写出环境幽静的一联是:


【答案】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抓住题干中的“环境幽静”一词,然后细读诗句,可以发现“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句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
5.
此诗的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矛盾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不矛盾,这里运用了以静写动的手法,更能突出禅院的寂静。
【解析】
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这不矛盾,然后弄清这句的意思,即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三)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小题(5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颈联中的“空”字写得极好,请赏析。(2分)
【答案】
“空”,使人心空灵(1),生动地表现出禅院环境清幽,使人的烦恼俗念顿
时消失(1)。
【解析】
“空”的是人心,人心为何而空?是因为这幽静的后禅院。空的是人心中的什么?是凡尘俗念,表达了世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7.“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前后矛盾?为什么?(3分)
【答案】
不矛盾(1),这里是以声衬静(1),以钟磬音衬托环境的清幽(1)。
【解析】
尾联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正所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袅袅的钟磬声衬托出周围环境的清幽。
(四)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词,完成小题。(5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8.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解析】
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作者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9.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3分)
【答案】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品味诗歌语言,主要是品味关键字词,古人写作诗歌讲究对字的推敲,所以有“炼字”“诗眼”之说。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五)阅读下面诗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答案】
A
【解析】
阅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根据各个选项进行分析作答,A中此诗抒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而不是对仕途生活的向往。A错,故选A。
(六)阅读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5.诗中的“万籁”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解析】
考查根据诗句理解词义的能力。“万籁此俱寂”:中的“万籁”,本义:各种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语境义:这里指自然界一切声音。句意为: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
16.下列对于《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曲折脱俗、鸟语花香。
B.颔联中“幽”和“深”两字写出了后禅院因少人问津而显得荒凉冷僻。
C.颈联中“空”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清澈潭水,俗念全消的自由、超脱之感。
D.诗歌表达了诗人进入深山古寺后,时有发现,流连忘返的愉悦兴奋之情。
【答案】
C
【解析】
A项中“鸟语花香”有误,与古寺肃穆幽深的特点不符;B项中“荒凉冷僻”有误,“幽”与“深”写出的是古寺的清幽;D项中“愉悦兴奋之情”有误,诗人欣赏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的是自己遁世无门、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七)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9.这首诗隐含的两个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曲(竹)径通幽
万籁俱寂
【解析】
考查从诗歌中提取成语的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歌,不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提炼成语与名言的宝库。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句中的重点词语联想到平时积累的成语。根据诗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如可从“竹径通幽处”提取“竹径通幽”,从“万籁此俱寂”提取“万籁俱寂”作为答案。
20.诗人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和宁静,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名胜的喜爱(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解析】
考查对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作者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如此清幽的环境使诗人顿去杂念,心中豁然开朗。全诗虽咏禅房寺院,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之情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点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八)阅读下面诗歌。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1.颔联中“深”字历来为人称道,写出你的理解。
【答案】
(1)颜色深或答幽深,(2)写出了禅院中花繁盛的样子,(3)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解析】
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评析,阅读诗歌,“深“字写出了颜色深,写出了禅院中花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22.结合具体词语谈谈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
(1)“悦”使……欢悦;“空”使(人心)空明纯净。(2)性情如飞鸟向往自由(3)心境如止水万事皆空。(意思对即可)
【解析】
理解古诗思想情感,抓住中诗句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颔联为第二联,其中的“悦”“空“两字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作答。
(九)古诗词赏析。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品味词语,赏析颈联中“悦”和“空”字的妙处。
【答案】
“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致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意思是“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悦”即使欢悦,山光水色使飞鸟都怡然自乐,用拟人手法极言山之美;“空”即使空阔,深潭倒影使人心都空灵而开阔,极言水之美。“空人心”与“悦鸟性”相对应,不仅衬托了环境的静寂优美,更说明自然山水可以涤除尘念,净化心灵,暗示人宜保持本真,逍遥适世。此一句充满禅意哲思,使全篇表达更为深切动人,发人深省。
(2)尾联中“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不矛盾。这里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淡泊人生的情怀。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尾联两句以动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这与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情尘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门的情怀,礼赞了佛门超拔脱俗的神秘境界。
【译文】
大清早我走进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着山上树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
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
(十)诗歌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解析】
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首先要读懂诗句,从对景物描写的字里行间中体会描写的景象特点。如诗歌中描写了清晨作者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概括起来就是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5.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
示例:“空”字表现出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荡涤了诗人心中的尘世烦恼,诗人俗念顿消,心胸豁达。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解析】
考查对诗歌的炼字技巧的把握。“空”字不仅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房写了出来,也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抛出心外,把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的表现出来了。用以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点睛】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6.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______”,作者的心境是“______”。(各用诗中一字概括)
【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人穿过寺中竹林间的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看到讲经诵佛的禅房就在花木深处。“竹径”、“禅房”都是高洁的事物,“幽”、“深”都烘托了幽静的气氛。这是一个多么高洁幽美的环境啊,这不禁令诗人心情舒畅,陶醉其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人抬头仰望寺后的青山在阳光照射下,越发生机勃勃,鸟儿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歌唱。走到水潭边,只见潭水清澈,倒映着周围景物和自己的身影,看着水中空明的倒影,心中的一切凡尘杂念顿时消失殆尽。“悦”和“空”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故破山寺后禅院的环境特点是“幽”,作者的心境是“悦”。
27.诗的颔联现已化为哪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案】
曲径通幽,某种高过常人的境界或成就的获得,都不是一路坦途,都需要经过挫折和坎坷才能获得。
【解析】
诗的颔联是千古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景色的幽静迷人。这一联的美,不仅体现在写景的准确传神上,而且表现在其思想内涵的深邃上。后禅院花木繁茂,清香扑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现僧侣们内心对美的热烈向往和执着追求。“曲径通幽”:在深远之处,有弯曲的小路,能通往到幽深僻静的地方。蕴含的哲理为:想取得某种过于常人的境界或者成就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必须经过曲折和坎坷才能获得成功。与此同时,太易获得的事物都是比较平凡的,人们往往不会太珍惜。
(十二)诗歌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28.“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
【答案】
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深”字用的很好,既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又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29.尾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以动写静
抒发了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境。
【解析】
这里是考查反衬的写作手法的应用。古诗中常常用到以动写静。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基础,且离不开景、情、境;学生一般对考点比较熟悉,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词,但要结合全诗来理解,不能孤立地考虑某一句话。本诗主要抒发了诗人向往佛门清静的心境。
(十三)(题文)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5~6题。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0.(小题1)请说说“山光悦鸟性”一句中,
“悦”字的运用有什么妙处。(2分)
【答案】
“悦”有“使……高兴、喜悦”的意思,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鸟鸣山幽的美丽画面,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鸟的喜悦之情,实际上是写这样的景色给人带来的喜悦。
【解析】
阅读全诗,了解诗人所写的景物与诗歌情境。解释“悦”在诗句中的意思,点明拟人的写法,说明其表达了山间怎样一幅生动的景象,同时体会诗人借鸟之“悦”写己之“悦”。
31.(小题2)具体说说“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空”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分)
【答案】
“空”有“空明”“空灵”的意思,表达自己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也有对佛家“空”的思想的认同和禅悟。
【解析】
要结合全诗来理解诗人的思想。抓住“古寺”“禅房”两词,了解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再根据“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理解作者所写环境的“清静”的特点,即可体会作者“远离尘世”的感觉,从而理解“空”的含义。
(十四)诗歌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32.诗中描写美丽的山光使鸟儿欢悦,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答案】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此刻此景此情,诗人仿佛领悟到了空门禅悦的奥妙,摆脱尘世一切烦恼,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33.诗的颔联描写了后禅院环境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
清幽
淡泊名利、寄情山水
【解析】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
1)一个“幽”字突出了环境的静,“深”字则突出了花木的茂盛,禅房在茂盛的花木的后面,营造一种清静的氛围。
2)颔联描绘了一幅幽静的、充满生机的、充满自然情趣的画面,这幅画面既有自然的美,也有禅院的意趣,表面朴实的写景抒情,实际是意在言外,自然与禅意,表现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对名利的淡泊。
(十五)阅读下列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4.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宁静,
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
【解析】
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是: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处,禅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缤纷.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幽”、“深”两字可以体会出环境是清幽、宁静的。“竹径”、“花木”、“山光”、“鸟”、“潭”这些景物又是美好的.所以颈联和颔联写出了环境的宁静、幽美。“空人心”中的“空”意思是“使…空”,这里是使人内心空,即为俗念全。
35.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意思对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解答时要理解句意,结合诗句理解写作手法。“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意思是: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此句写出了此时周围的环境异常安静,只能听见敲钟的声音,以钟磬音来衬托环境的宁静,以动衬静。这与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十六)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6.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曲折的小路两边,竹林茂密修长,通向幽深之处,后禅院花木扶疏,高低掩映,景致又浓又深。
【解析】
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小路两边竹林茂密、后禅院花木掩映的景象描绘出来。
37.品读全诗,说说作者观赏破山寺的景物后,触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诗歌描写的清晨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使作者消除了私心杂念,心如止水,空明纯净,寄托了自己避世的情怀,向往佛门清净的倾向。(意对即可)
【解析】
考查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读懂描写景致的诗句是作答的关键。诗人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此题意思对即可。
(十七)诗歌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8.“曲径通幽处”一句,“曲”课文注释为一作“竹”。仔细品味,“曲”与“竹”,在表达的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解析】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炼境方面考虑:“竹”,表示小路被竹林掩映,而“曲”,形容小路弯弯曲曲,层次很多,景致很深。
39.请说说颈联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抒发作者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解析】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诗人在后禅院所见。在这红日高照,百花繁茂之中,连那鸟儿也怡然自乐起来。其实,这那里是鸟儿之乐啊,这是诗人之乐啊!此时此刻,诗人早已把自己那强烈的主观感受寄寓于那无知无情的鸟儿,这种“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的艺术描写,别人情趣。如果说这句是从侧面写诗人之乐的话,那么,“潭影空人心”则是正面写诗人在这特定环境之下的感受。这山光水色使人杂念顿消。这便有了“禅悟”的味道。因为在佛教盛行的唐代作者受到佛教的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一句恰好写出了诗人在看了僧人们那清静无扰的生活之后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强烈的隐世之感。答案:表达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抒发作者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十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小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4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答案】
“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乌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1分)。“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1分);“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1分)。
【解析】
“悦”表面指鸟儿,也指诗人自己。“空”既写环境,也写诗人的心境。这样理解之后,对诗歌的理解就深入、全面了。
41.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案】
不矛盾(1分)。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1分)。(观点1分,表现手法1分,分析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若答矛
盾,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但”只,仅仅。可见此处写静,运用了以声衬静的写法。所以两者是不矛盾的。
【点评】
我们首先要知道诗歌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各有什么特征,如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衬托对比、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实写虚写、借景抒情等。对于内容的理解,则要根据诗文大意及景物特征等综合分析。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十九)诗歌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44.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答案】
“诗眼”是“空”。“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殆尽。“空”字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空人心”意思是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这一句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
45.这首诗最后一联似乎是矛盾的,请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里抒发的是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本题考查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及语境来回答。)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以动衬静这一写法的领悟。以动衬静是写作的一种手法,是一种对比的方式。以动态的景物来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最后一句中“万籁此俱寂”是静,“钟磬音”是动,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抒发的是诗人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
(二十)古诗欣赏,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54.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答案】
C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此诗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55.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
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
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
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
【答案】
D
【解析】
对诗歌中字词的赏析,一定要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内容作出正确的理解。既要看出字词所写出的内容,还要体会出表现的情感。这句诗情景交融,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景中的情趣,传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得隐逸情绪。表达了作者欢悦、宁静的心情。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排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三、课外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少年游·早行
林仰
雾霞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山径人稀,翠萝深处,啼鸟两三声。
霜华重迫驼裘冷,心共马蹄轻。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
46.结合诗词内容,具体说说诗人是如何表现“早行”之“早”的?
【答案】
描写特征性的景物表现“早”:早霞已散,晓月犹明,残星未落,寒霜犹重。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此题要结合诗句来回答,“霁霞散”是说早霞已散,“晓月犹明”,“疏木挂残星”说明残星未落,“山径人稀”是说行人很少,“啼鸟两三声”,鸟叫声稀少,说明时间还早,作者是运用了这些具有早行特征的景物来写“早”。
47.下列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与“啼鸟两三声”一句不相同的是哪一项(

A.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馨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C.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答案】
D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有:以动衬静、比兴、衬托、烘托、渲染、寓情于事、寓情于景、用典、虚实结合等。“啼鸟两三声”和A、B、C三项的诗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D项的诗句,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拟人。故选D。
48.词的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有直接表现:尽管霜重天冷,但诗人心情轻松,便觉马行轻快。间接表现:以景写情,心情愉悦,便觉青山流水皆有情,赏心悦目。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态度的基本能力。分析诗人情感可以抓住诗歌的几个方面:诗歌标题;表达情感的关键词;诗歌的题材类型;景物形象特点;典型意象。该题应当结合下阕中具体诗句来分析,“心共马蹄轻”表明了诗人的心情是轻松的,然后诗人写到“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许多情”,在诗人的笔下青山和流水都含情脉脉,这是运用拟人手法,同时说明作者欣赏着这山间美景,心情十分愉悦。
(二)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横塘夜泊
清·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A.首联写诗人孤舟独往,夜泊横塘,表现出诗人潇洒出尘、超凡脱俗的幽人风韵。
B.中间四句,对仗工整,状景入微,用“野梅”“渔火”“残雪”“春潭”等有地方特色和时令特色的景物,组成了一幅江南孟冬夜泊图,意境清旷幽寒。
C.本诗用词极为精当,“涵”“融”传出静态景物之神,“逗”“浴”描写出景物的动态逼真,动静相宜,相映成趣。
D.尾联与《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有异曲同工之妙,用笛声的清响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神韵高逸。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B项有误,“孟冬”是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十月,在24个节气中的立冬、小雪两个节气。这里是写的初春之景。
四、诗歌对比鉴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①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山居秋暝
【唐】常建
【唐】王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0.两首诗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第①首中的“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咦声衬静;第②首重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是以动衬静。
【答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答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51.下列对这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雅宁静的环境。
B.两首诗都表达诗人高洁的精神追求。
C.两首诗都谢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风光。
D.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
【答案】
D
【解析】
D项“两首诗都是格律诗中的五言绝句”有误。两首诗歌都不是绝句。五言绝句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
【点睛】
五言绝句,是绝句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就是指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姐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五言绝句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其最大特色。代表作品有柳宗元的《江雪》、王维的《鸟鸣涧》、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杜甫的《八阵图》、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等。
(二)(2016·江苏初一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52.两首诗歌中都有“空”字,请揣摩他们的含义有何不同,并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空”是使……空(明)的意思,这里指潭水清澈,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写出了人的心情与水光山色相应。《山居秋暝》中的“空”是空灵、寂静的意思,这里指山中林木繁茂,翠绿成荫,遮掩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写出了山中环境的幽静或万物空灵之美。
【解析】
首先理解“空”字本义,再根据诗句所表现的具体的情境从表现景物、环境气氛的特点来理解“空”字的表达作用。
53.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都借助于景物描写,营造出了幽静的环境气氛。
B.都是山水田园诗,且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
C.都歌咏了隐逸的情趣,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
D.都表达出诗人希望早日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阅读两诗,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分析各项表述的要点,与诗歌内容比较,判断正误。D错,第二首示句“王孙自可留”是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并没有“希望早日脱离尘世、遁入空门”的思想。
(三)(2017·江苏初一月考)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甲】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乙】鸟鸣涧
王维(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4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的画面。
【答案】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解析】
本题考查描写诗歌所展现的画面,解答时结合诗句的意思,加入描写性的词语即可。句意: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43.【甲】诗尾联与【乙】诗最后两句表现手法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都运用了衬托(以声衬静/以动衬静)的手法,甲诗尾联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簌俱寂的境界,抒发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乙诗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
【解析】
这是一道考核表现手法的题目。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甲诗尾联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簌俱寂的境界;乙诗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一“惊”一“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用声音的描述衬托山里的幽静与闲适。所以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四)(2017·平邑县阳光中学中考模拟)诗歌鉴赏
寿阳曲·烟寺①晚钟
【元】马致远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②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③?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注释】①烟寺:烟雾笼罩的寺庙。②礼佛:即拜佛。③禅定:坐禅时专心于一境,冥想妙理。
12.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答案】
最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即通过钟声惊动寺内坐禅的老僧来突出古寺的清静。
【解析】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前句为“静”,后句为“动”。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即通过钟声惊动寺内坐禅的老僧来突出古寺的清静。
13.有人说这首元曲所描绘出来的意境可以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媲美,请你结合这首元曲作简要分析。
【答案】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座古寺清幽寂静的环境。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所描绘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头三句,作者用了“寒”“古”“细”“清”等形容词,极力渲染古寺清幽宁静的氛围。“寒烟柳”,先是写空中之景,缕缕寒烟缭绕在古寺上空。“古”与“清”体现了这座古寺的幽深与清静。紧接着写佛人离去,寺内一片寂静。这三句从正面层层对古寺宁静的氛围作了描绘。最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古寺的清幽,倒不是钟声太响,而是古寺太静。总之,全曲营造了一个清幽寂静的意境。
【解析】
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探究两首诗在意境方面的异曲同工,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五)(2019·上海初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7.《山居秋暝》中“春芳”的意思是
,《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的意思是

【答案】
春天的芳华
自然界一切声音
【解析】
理解诗句内容是作答的关键。“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春芳:花草,春天的芳华。“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只留下了敲钟击磬的声音。万籁:各种声音,自然界一切声音。籁,从孔穴里发出的声音,泛指声音。
18.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的首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
B.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静雅致的环境。
C.两首诗中的“空”字都写出了大自然的空旷之美。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答案】
C
【解析】
C项对诗歌的理解错误。《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山光明媚使飞鸟更加欢悦,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净心。“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不是指“大自然的空旷之美”。
【迁移拓展】
寿阳曲·烟寺
【元】马致远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有人说这首元曲所描绘出来的意境可以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相媲美,请你结合这首元曲作简要分析。
这首元曲描绘了一座古寺清幽寂静的环境。与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所描绘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开头三句,作者用了“寒”“古”“细”“清”等形容词,极力渲染古寺清幽宁静的氛围。“寒烟柳”,先是写空中之景,缕缕寒烟缭绕在古寺上空。“古”与“清”体现了这座古寺的幽深与清静。紧接着写佛人离去,寺内一片寂静。这三句从正面层层对古寺宁静的氛围作了描绘。最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表现出古寺的清幽,倒不是钟声太响,而是古寺太静。总之,全曲营造了一个清幽寂静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