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海—气相互作用课件(3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4.3海—气相互作用课件(37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19 20:43: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郑州
17日20时到20日20时,三天的过程降雨量617.1mm。郑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为640.8mm,相当于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据统计,水平地面上单位面积降水的深度617.1mm,以郑州全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进行计算,这三天的降水量,约等于将317个西湖倒进了郑州。
截至8月2日12时,郑州市遇难292人,失踪4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15.2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
海—气相互作用
第四章第三节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说出海-气之间水分和热量交换过程,分析海一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2.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景观图等资料,解释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植物蒸腾
蒸发
降水
水汽输送
降水
蒸发
下渗
地下径流
地表径流
海洋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1.水分(物质)交换
(1)找出图中数据的等量关系;
(2)以上等量关系表达了什么地理含义?
(3)以上等量关系反应了什么地理原理?
1、水分(物质)交换
问题1:
水量平衡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2、热量(能量)交换
问题2:
海—气之间的能量交换方式有哪些?分别是怎样进行的呢?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


●海洋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为大气提供能量。
海洋表层储存85%的热量
大气运动
太阳辐射
长波辐射
海水蒸发
(潜热输送)
海水运动
●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
海洋
大气
热量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1)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状况随纬度如何分布?
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
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
中纬度海区收支大致相等
北半球低纬度海区热量盈余,高纬度海区热量亏损。
(2)北半球低纬度、高纬度海区热量盈余或是亏损状况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平衡是如何调节的?
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的变化
一、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2、能量交换与能量平衡
这种不平衡通过大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将低纬度海区盈余的热量输送到高纬度海区释放调节,实现了全球热量平衡。
☆这种不平衡是如何调节的?
不同纬度海洋对
大气加热的差异
大气产生高低纬之间的环流—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海洋和陆地对大气加热的差异
大洋环流
海水运动
大气环流
地转偏向力
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
维持地球上的水分和热量平衡
海—气相互作用对水热平衡的影响
过程
影响
秘鲁
沃克环流
正常年份
英国气象学家
吉尔伯特·沃克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西班语:El
Ni?o)又称“圣婴”现象(圣诞节前后)。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
主要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二、厄尔尼诺现象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沃克环流异常
1.厄尔尼诺现象
☆深度探究: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对沃克环流及太平洋东西两岸的气候和秘鲁渔场会带来哪些影响?
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
①台风数量减少。
②易出现暖冬现象。
③北方大部分干旱少雨。
④次年,夏季风较弱,锋面雨带偏南。南方易发生洪涝。
【提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会导致副高减弱,夏季风减弱,造成雨带偏南,南方雨期提前,降水时间增长,雨量增大。
国家气候中心确认,2019年为“厄尔尼诺年”
2019年11月,澳大利亚东部丛林大火肆虐。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当地保护区的大约350只考拉也在大火中丧生。
2019年12月31日澳大利亚东南部发生严重山火,过火面积超过600万公顷
,山火持续数月。……
【材料】2019年6月以来,江南西部和中南部、华南北部及贵州等地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成至1倍,江西中部和贵州中南部偏多3倍左右。一些地方已经发生了山洪、内涝等灾害。北方则出现高温干旱少雨现象。
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西班牙语“La
Ni?a”——“小女孩”的意思,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反相,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它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自学窗:厄尔尼诺现象——奥秘与探索
1941年,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海面温度异常升高,温暖的海水沿秘鲁、智利沿海向南侵袭,最南到达15°S。此次温暖海水南侵,导致喜冷水鱼类大量死亡,并在沿岸地区产生灾害性的阵雨和风暴。这是人类第一次报道厄尔尼诺现象。
为什么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科学家从大气环流、地球自转速度、火山喷发等方面,通过科学推理、模型模拟与实际观测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厄尔尼诺现象形成的原因,并试图解释其产生的原因。尽管在监测和预测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因为过于复杂,每次出现的情况都不一样,周期也不固定,科学家对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影响机制的了解还很有限。
同时,厄尔尼诺现象还带给人们更多的启示:大路上的气候异常,往往需要从海洋上找答案;局部海区的水文异常,其影响范围可能扩展至全球,由此,科学家对海洋进行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例如,海洋的哪些
部分对全球水热平衡影响较大?除赤道附近太平洋东部海域外,还有哪些海域表层温度的变化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大洋表层洋流除外,纵向(表层和深层)是否存在洋流,其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有多大?
厄尔尼诺现象蕴含着海洋武进的奥秘,也激发科学家无尽的探索。
海—气相互作用
大气环流
大洋环流
物质交换
能量交换
全球水热平衡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异常
课堂小结
读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1~2题。
1.构成海—气间热量传输主要途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海洋将热量以_____的形式传递给大气(  )
①长波辐射②短波辐射③潜热释放④潜热吸收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A
B
随堂练习
读全球水循环模式图(箭头代表降水、蒸发、径流与水汽输送,数字代表循环量),完成第3-4题。
3.若水循环总量为100单位,
按照全球多年水量平衡规律
推算出M、N分别为(  )
A.7、16
B.16、7
C.7、23
D.23、7
4.人类有可能在局部地区施加某些影响的环节是(  )
A.M
B.Q
C.N
D.S
C
D
“沃克环流”是指较干燥的空气在东太平洋较冷的洋面上下沉,然后沿赤道向西运动,和着信风到达西太平洋后,遇较暖洋面而上升,在高空中再向东运行,形成一个封闭的环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5.若“沃克环流”减弱,下列气候变化中,在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地区最可能发生的是(

A.降水减少
B.气温急剧上升
C.风暴天气明显增多
D.降水季节变化更加显著
A
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