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春》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1 15: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一单元
单元导读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悟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朱自清
七年级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声韵之美。
2.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文体知识
写景散文
写景散文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以表现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散文。这类散文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作为主要的写作对象,写出它们的形声色味、情态特性,充分展示其风采魅力,传递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常运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给人带来诗情画意的美感。
预习检测(第5页读读写写)

朗润
酝酿
卖弄
喉咙
应和
嘹亮
烘托
静默
风筝
抖擞
健壮
窠巢
黄晕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wēng
lǎng
rùn
yùn
niàng
mài
nong
hóu
lóng
yìng

liáo
liàng
hōng
tuō
jìng

fēng
zheng
dǒu
sǒu
jiàn
zhuàng

cháo
huáng
yùn
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走近作者(第2页课下注释①

作者写《春》这篇文章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愁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因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他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创作背景
读法指导: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朗读时应采用轻盈、愉悦、欣喜的基本语调和甜美明朗的声音。
内容:1.自读课文,把握好重音和停连。
2.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设计。
④[重音]朗读时,为适应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的某些词语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以加强。
初读课文
你有哪些朗读小技巧?
重音“.”
停顿“

连接“

⑤[停连]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无论是停还是连,都要与文章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要求相适应,不是任意的。
朗读指导:
1.声音响亮,身姿端正,仪态大方;
2.发音吐字准确清晰,力求顺畅流利;
3.全身心地投入,有充沛的感情,将文章的情感读出来;
4.初步掌握一些朗读的表达技巧,将阅读感受传达给他人。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重读“盼望”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在静静地等待春天的来临。
重读“来”“近”是为了表现当春天真的来临时,作者内心的激动、惊喜。
在“来了”“近了”前面停顿,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春天来临是有一个过程的。
重读“偷偷”,突出春草在不经意间生长,带来春的气息。
重读“钻”“嫩嫩”
“绿绿”,突出春草顽强的生命力。
重读“坐”“躺”“打”“踢”“赛”“捉”这几个动词,用人们在草地上欢快的行为突出春天的生机蓬勃。
读“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时,句子间连读,语速可以加快,突出春天的力量和生机。
朗读指导:
重音和停连的设计可以有所不同,设计是建立在读者对文本的情感把握之上。
再读课文
1.跟读课文,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说说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为总分总结构,第1自然段盼春,第2-7自然段绘春,第8-10自然段赞春。
展示释疑
这篇写景散文抓住春天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回大地的景象,表现了春天自然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春日图景
名称:春草图
特点:嫩、____、____、软
简笔画:
名称: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笔画:
名称:_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
简笔画:
名称: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
简笔画:
名称:________
特点:_________________
简笔画:
绿

春花图
数量多、种类多、颜色多
春雨图
连绵、密、润
春风图
暖、柔
迎春图
充满希望、富有生气
3.从“春日图景”中选出你最喜欢一幅图景,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跳读课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归纳总结
盼春

绘春
赞春



总括轮廓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热爱春天、
热爱生活、
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模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浑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wǎn
zhuǎn(   )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  )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liáo
liàng(    )地响。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词注音,并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宛转
yùn
niàng
?
?
?

嘹亮
本题考查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作业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2.
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B.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援面粉,宣告了中华民族“贫贱不能移”的气节。
C.春光如此好,我们不要辜负它,周末有空就呼朋引伴、扶老携幼一起去踏春赏花吧。
D.黯淡无趣留给冬天,你要花枝招展地迎接春天!
B
?
?
?
?
?
?
?
?
?
?
?
?
“宣告”是“宣布”的意思,用在此处不恰当。应改为“弘扬”或“彰显”。
3.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C.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D.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拟人
D
拟人
拟人
比喻、排比
4.填空。
(1)《春》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等。他有一个不辱国格的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篇课文围绕一个“春”字展开,写了________春、绘春和______春三部分。其中“绘春”又由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春______图和迎春图五幅画面构成,把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对__________、对__________的热爱。
朱自清
注意平时积累与课文理解
佩弦
踪迹
背影
欧游杂记
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






春天
生活

朱自清
七年级语文组
盼春

绘春
赞春



总括轮廓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热爱春天、
热爱生活、
积极进取、
奋发向上
1.揣摩和品味写景的语言,掌握比喻的修辞方法,领略春天美景。
2.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赞美春天的感情。
学习目标
朗读与思考
1.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味道,清新、活泼、优美。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找出具体语句,品味分享。
提示:课文的“童趣”和诗味表现在语言上和在语言文字所创造的画面意境上。
如第5段,作者以“吹面不寒杨柳风”引出对春风的描写,又截取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动作,“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温暖。
2.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
提示:结合第五页的比喻知识谈谈你的理解,掌握比喻的修辞方法与答题规范。
像娃娃:
像小姑娘:
像青年:



(万物复苏,新的生命的开始)
(百花争艳,景色动人)
(春天充满活力)
运用三个比喻句构成排比,依次写春天的成长过程。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由小到大写出了不同时段的春天给人的不同感觉。抒发作者强烈赞美春的真挚感情。点明全文中心,与开头互相呼应。
答题格式:手法+内容+感情
方法指导一:
★比喻: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心情/情感。
★拟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人格化/赋予……以人的动作、情态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心情/情感。
排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句式工整,节奏感强,强化语势,使语言精炼、有力,强调了……
反复: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强调了……
比喻:(第5页)
1.分类:明喻、暗喻和借喻
2.明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
“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
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
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否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研读与赏析
3.探究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写法。
提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修辞手法、多感官
写景(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
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
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拟人,“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不经意间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和作者的欣喜之情。
侧面描写,六个动词,写出了儿童在草地上嬉戏的情景,
从侧面写出了春草的可爱。
衬托,以风衬草,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方法指导二:分析关键词的表达效果(中考占3-4分)
关键词语往往是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作答时,抓住三点:
(1)分析修辞手法、表现手法;(2)揣摩词语确切的含义;(3)体会所蕴含的感情。
视觉、正面描写
触觉
春草图
正面:情态、色泽、长势、质地
侧面:人的活动
多感官写景:视觉(嫩嫩的、绿绿的);触觉(软绵绵的)
表现手法:衬托
修辞手法:拟人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
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
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
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
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
眨的。
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热闹景象。
比喻、排比
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实,虚实相生(虚实结合),富有情趣。
双重比喻,把野花比作眼睛、星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野花的细小且繁多,
表达了作者对野花的喜爱之情。
拟人,用想象的笔法写出了野花的动态。
动静结合
春花图
联想:春花→秋实
虚实结合:春花(实)-秋实(虚)
正面:颜色、种类、数量
侧面:蜜蜂、蝴蝶
动静结合:动态和静态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
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
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引用
嗅觉,写春风的芳香。
听觉,这里写鸟儿的“高兴”,既写出了春景中的乐感,又写出了作者的欢快心情。
方法指导三:分析多感官写景的作用(中考占2分)
听觉,写春风的悦耳。
比喻
拟人,触觉,
写春风的柔和。
春风图
多感官写景:触觉、嗅觉、视觉、听觉
修辞手法:引用、比喻、拟人
正侧面描写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
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
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写出春雨的密、细、柔,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侧面描写
一个“逼”字,突出了雨水冲洗后小草青而闪亮的特点,准确地描绘出在春雨的滋润下,万物充满生机的景象。
拟人,着力描绘出了草屋沐浴在春雨中的温馨画面,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富有田园诗意。
春雨图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
正侧面描写
归纳总结:
景物描写的方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2.调动多种感官;
3.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4.虚实结合;
5.情景理有机统一。
作业:
运用你所学的景物描写的方法写一段文字,不少于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