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三历史试卷必修二第一单元选择题专练
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商代甲骨文中常见大雨、小雨、足雨、及雨、多雨、延雨、雨疾、各(至)雨、来雨、云雨等记录,“一年之中,无月不可以降雨”。这反映出在商代(???)
A.节气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B.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
C.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地位
D.神权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
2.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之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
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
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3.《汉书?食货志》记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重农”的实际目的是(?
?)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稳固统治
C.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4.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5.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
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
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
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
6.东汉班固《汉书》卷五十九《张安世传》:“(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艺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7.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8.出处
记述
《田令》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俱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9.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10.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11.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12.下图为唐朝长安城西市行业分布示意图,它可以反映出当时(
)
A.政府重视对市场的管理
B.商业具有开放交易特点
C.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D.农产品商品化进程加快
13.《唐六典》载,“凡营军器,皆镌题年月及工人姓名,辨其名物,而阅其虚实”;司马光曰,“其百工在官者,亦当择人而监之。以功致为上,华靡为下,物勒工名,谨考其良苦而诛赏之”。唐宋推行的“物勒工名”,是为了(
)
A.加强对民营手工业的监管
B.面向市场,获取垄断利润
C.提高官营手工业产品的质量
D.提倡实用,反对奢靡浪费
14.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
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
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
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
15.唐后期至宋代,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和土地买卖频繁。南宋叶适记载说:“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宋代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B.佃农之间买卖頻繁
C.地权所有者在土地买卖中获利
D.政府维护地权流转
16.宋代政府在物品采购上建立了“书市买牌”制度,即官府将要采购的物品和价格书写在牌上,公之于市,有愿意交易的商人就和官府到市场处按牌交易。这说明宋代(
)
A.民营手工业成为主导
B.注重市场秩序的规范
C.市场经济已非常成熟
D.抑商政策已完全崩溃
17.学者吴晓波在分析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没有产生同样变革的根源时指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据此作者认为(
)
A.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B.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C.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D.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8.《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19.北宋时期,四川交子发行规则是每隔三年发行一次新纸币(称“界”),规定人民以旧换新,保证市面流通的交子总量和准备金比率不变。熙宁五年(1072年),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中央政府命令四川多发行一界交子,却并不按惯例把老一界交子回收回去,据此可知(
)
A.北宋政府重视商业活动,满足市场的货币需求
B.北宋政府利用纸币,制造通胀,攫取民间财富
C.四川地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货币需求量增加
D.北宋政府增发纸币,准备向全国推广四川经验
20.明朝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
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21.下图为18世纪中外金银比价(单位:每两黄金合白银数)示意图。据此可知清朝中叶(
)
A.海外市场货币需求不断扩大
B.茶叶贸易带动外贸出现顺差
C.闭关造成中外金银比价差距缩小
D.海外贸易发展,白银大量流入
22.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
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23.史载,明中期江南某地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清朝初年,衙门则对工匠“倡众歇作,另投别户”之行为严加禁止。这一变化反映出当地(??
)
A.资本主义萌芽已高度发展
B.工匠群体的斗争意识增强
C.政府实行积极的抑商政策
D.私营手工业发展规模扩大
24.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25.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26.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27.明初工匠单立为匠户,世代不得脱籍;明朝中叶工匠可以纳银代役。清朝完全废除匠籍,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这一变化过程的影响是(
)
A.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走向市场化
B.直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手工业生产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D.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提高
28.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徽州商人,有的“先儒后贾”,有的“先贾后儒”,有的“亦贾亦儒”。这表明当时徽州地区(
)
A.重农抑商政策破产
B.官商勾结现象严重
C.社会结构发生变动
D.商人社会地位下降
29.下面是公元997-1072年北宋两税(针对农民征收的税收,分夏秋两季征收)与政府的财政收入统计图(单位:万贯)。对图中数据变化解析符合史实的是(
)
A.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
B.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
C.民族战争胜利补充大量岁币
D.政府“裁员节流”政策初显成效
30.明中叶,在江南地区的濮院镇,“机为阖镇恒产,男女赖此养育……余若丝绸牙行,若市坊,并一切贸易莫不仰给于是”。这说明当时江南一些市镇(
)
A.地域性商人活动比较活跃
B.对外丝绸贸易较为兴盛
C.丝织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商代的农业发展。带“雨”字的节气名称是雨水、谷雨,而题干中“大雨、小雨、足雨?”不属于节气.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关于雨水的情况,非甲骨文记载内容的多样性.故B项错误;题干围绕雨展开论述,而雨与农业密切相关.结合所学商周时期农业的发展情况可知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神权问题,故D项错误。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时间是汉中期到南朝前期,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结合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知识可知,北方长期陷入战乱,促使大量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C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控制农民人身自由,故B正确;
材料主旨不在于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故A排除;
材料未涉及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故C排除;
材料主要信息不能说明鼓励农民专心生产,故D排除。
故选: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农业发展。从材料图片可知,这并不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劳作,无法体现个体农户的劳作状态,排除A项。精耕细作是指通过改进耕作工具、生产技术、耕作制度等来提高单位面积产屋的耕作方式,图片反映不出汉代农民在精耕细作,排除B项。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出现于商周井田制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汉代实行的是封建十地私有制,随着土地兼并的发展,出现了豪强地主田庄经济,根据图片中人物的动作可知,图片反映的是劳动力在大地主的田庄内进行集休劳作的场面,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井田制下奴隶集体劳作,封建小农经济下,农民个体劳动,以及田庄经济、租佃经济,由于中国古代土地经营制度发生改变而导致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出现对农民称呼的变化,故A正确。
夏商西周时期没有小农经济,故B错误。
表格信息中未涉及士大夫,故C错误。
材料无法反映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可以看出私人纺织业规模巨大。材料中并没有提到官营手工业和政府对手工业发展的政策,所以排除B、C、D项,本题选A。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豪强大族对政治、经济的影响。豪强大族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豪强大族的发展,一方面在地方上容易形成割据势力,
妨碍中央集权;另一方面豪强大族凭借其政治、经济势力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影响政府财政收入。汉武帝将地方豪强大族迁至长安附近集中居住,既有利于加强对豪强大族的监督,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故C项符合题意。A项与史实不符;B项表述不恰当,材料无法体现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的分离;D项中的“经济手段”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行政手段。
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政府对贫贱庶人变卖永业田及富庶兄弟、寺观及王公百官的占田行为无力管控,这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唐朝时期自耕农仍占主体;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等信息可知,当时唐代法律尚不允许土地自由买卖;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占有情况,不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范蠡和子贡的经商区域都涉及了曹,说明曹地商业地理位置优越,体现了区域位置对商贸发展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两人经商致富是由争霸战争推动的,排除B项;材料信息仅反映了两人经商致富,并没有体现地方经济状况,排除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城市规模与商业繁荣的关系,D项不符合题意。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粟的收获量要远远高于欧洲粟的收获量,主要由于我国传统农业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B正确。同时期的中西方农业经营方式基本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排除A;6世纪时,我国尚未出现曲辕犁,排除C;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1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唐宋的坊市制度,意在考査考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可知唐都长安的商店铺基本集中于东市、西市,且对商铺的设置有严格规定。南
宋时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由此可见此时坊市制
度已经瓦解,故本题选B项。
12.答案:A
解析:
13.答案:C
解析:
14.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唐朝政府对外国使节和外商的管理,但未体现税收结构中海外贸易所占比重,故A项错误;唐朝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接待外商及掌管对外贸易,说明唐朝与国外政治经济交往频繁,进一步说明唐朝对外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与唐朝的文化影响力无关,故C项错误;材科说明了唐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没有体现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民自以私相贸易,而官反为之司契券而取其直”可知,民间土地买卖得到政府承认。A、B、C材料没有反映出来。所以答案选D。
16.答案:B
解析:
17.答案:A
解析:材料“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说明在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中,有利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低,所以导致中国的近代化发展缓慢,故A项正确;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低于西方,故B项错误;材料指出的是因为当时廉价的劳动力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阻碍,不是科技的落后,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内市场问题,故D项错误。
18.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说明宋代南门大街商业经营的类别和种类众多,但是经营都是分类进行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体现出品牌的特点,故B正确;宋代打破传统商业模式,故A和C错误;区域经济模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错误。
19.答案:B
解析:
20.答案:D
解析:材料先说"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然后进一步指出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很明显,这突出了商品经济对租彻关系的影响,而租钿关系属于封建生产关系,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到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故A项错误;而B项只是概括了
"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这一句话,不全面,故B项错误;C项只是与"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相对应,也不全面,故C项错误。
2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海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不断扩大而非货币需求,故A项错误。图中数据无法体现茶叶贸易的情况,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贸易的发展造成中外金银比价差距缩小,故C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清朝中叶中国的金银比价急剧上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此时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白银大量流入国内,故D项正确。
22.答案:B
解析:材料的主旨是“本末”的关系,故A项错误;据材料“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得出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本末”的关系,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本末”的关系,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3.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最初机户和机工是相依为命的,到了清初,出现了机工“倡众歇作,另投别户”的行为,可以看出当地出现了工匠的群体斗争,故本题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工匠的斗争
24.答案:B
解析: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
25.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说明当时的对外贸易促使了外币的流入,揭示了中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积极投入到中国的市场,间接说明了中国处于优势地位。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冲击清廷的统治的说法没有材料依据,所以BCD不选。
26.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出在清朝山西地区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财富的追求向往,使得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造成了冲击。此时期读书做官依然是社会的主流追求,商人社会地位也依然很低,A、B项说法错误;清朝依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错误。D项正确。
27.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出明清匠户身份的变化,不能得出官营手工业走向市场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内部出现雇佣关系,因此不能推断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废除匠籍”反映出手工业者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官营手工业劳动者皆出自官府雇募”,手工业生产关系出现重大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出明清匠户身份的变化,
没有体现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水平的变化,故D项错误。
28.答案:C
解析:
29.答案:B
解析:材料中“两税”收入有波动,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说明北宋财政收入除两税之外另有来源,由北宋时期商业发达,可以推知商业税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升,故B正确。如果北宋时期农业遭到严重破坏,政府两税收入必然减少,但与图示信息政府两税收入变化不大不符,故A错误;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北宋政府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故C错误;北宋时期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出现“冗官、冗费”现象,故D错误。
30.答案:D
解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