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七律长征 课件+素材(教学课件43张+生字课件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七律长征 课件+素材(教学课件43张+生字课件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9 21:43:08

文档简介

(共8张PPT)
2021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课件
六年级上册
5
七律·长征
部编
RJ·六年级上册
l_
音序
L
结构
左右

偏旁

笔画数
9
形近
①津津有味
②放肆
组词
规律
律动
法律
笔顺:
y1
音序
Y
结构
上下

偏旁

笔画数
11
形近
①河岸
②天涯海角
组词
悬崖
石崖
崖边
笔顺:
d&
音序
D
结构
左右

偏旁

笔画数
12
形近
①镀金
②度假
组词
渡河
过渡
渡口
笔顺:
s^o
音序
S
结构
上下

偏旁

笔画数
10
形近
①因素
②关系
组词
探索
索取
索要
笔顺:
已7世纪兹育
elanCO
教育部审定
义务教育教科书
六年级
上册




1世纪获盲
版权声明
21世纪教育网ww.21cnjy.com(以下简称“本网站")系属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
旗下网站,为维护本公司合法权益,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作出如下郑重声明
本网站上所有原创内容,由本公司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安排专项经费,运营规划,组织名校名师创作完成
著作权归属本公司所有
经由网站用户上传至本网站的试卷、教案、课件、学案等内容,由本公司独家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其作品
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本网站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凡因本作品引发的任何法律纠纷,均由上传用户承担法律责任
本网站仅有义务协助司法机关了解事实情况。
任何个人、企事业单位(含教育网站)或者其他组织,未经本公司许可,不得使用本网站任何作品及作品的
组成部分(包括但不限于复制、发行、表演、广播、信息网络传播、改编、汇编、翻译等方式),一旦发现侵权,本
公司将联合司法机关获取相关用户信息井要求侵权者承担相关法律责
四、一旦发现侵犯本网站作品著作权的行为,欢迎予以举报
举报电话:4006379991
举报信息一经核实,本公司将依法追究侵权人法律责任
五、本公司将结合广大用户和网友的举报,联合全国各地文化执法机关和相关司法机关严厉打击侵权盗版行为
依法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特此声明
深圳市二一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己7世纪数盲
谢谢观赏
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
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iy.com/help/helpextractphp
微信扫码,打开小程序,手机查阅,随时随地找资源!(共43张PPT)
2021年秋人教部编版语文课件
六年级上册
5
七律·长征
部编
RJ·六年级上册
情景引入
点击播放
你们听到什么了?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这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七律·长征》,领略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背景资料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七律
1934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长征
课文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字词学习




泥丸
岷山
w8i
y!
p1ng
b5
w1n
m!n
我会读
点击图片跳转生字课件

(n1n)
(n3n)
难过
灾难

(j@n)
(j#n)
尽管
尽力

(p1ng)
(b3ng)
磅礴
磅秤
多音字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朗读课文,试着读出磅礴的气势。
整体感知
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事?
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胜利。
初读课文后,你觉得红军战士是怎样的人?
不怕牺牲
勇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偶句末字押韵
课文解读
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体现在哪里呢?结合每一部分来体会。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意:红军不怕长征的艰难险阻,他们把经历的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首联
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这句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
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
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同桌交流:3、4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体现出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夸张
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对比
诗意:五岭山脉绵延千里,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
诗意: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诗故意将庞大的事物说得极小,属于缩小夸张,更好地突出了红军的英勇顽强。
小组合作朗读第5、6句诗思考:这两句诗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哪两件大事?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颈联
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大渡河上有一座铁索桥,名泸定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以动写静
高耸入云的山崖。
诗意:金沙江的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只剩下十几根铁链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怎样理解诗中的“暖”和“寒”?
“暖”暗示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乐心情。
“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与悲壮。
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飞夺泸定桥片段
点击播放
岷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红军战士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胜利在望,诗中是怎样描述的?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队伍
这是对首联的回应。红军的长征就要到达目的地了,他们取得了胜利,所以个个都笑逐颜开。
承上启下
尾联
诗意: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白雪皑皑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
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渡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合作探究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翻越五岭
翻越乌蒙山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
同学们,我们的红军战士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能战胜一切困难,能时刻保持乐观主义精神。那么,当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要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地想办法战胜一切困难。
七律·长征
疾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英雄气概
乐观精神
腾越五岭
结构图示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
,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
不畏艰险
英勇顽强
的革命英雄主义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堂小结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毛泽东)
拓展延伸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下课啦教学反思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是比较清晰,从读准字音、读通古诗、读懂古诗,再到深入地理解诗歌,条理非常清楚,在理解诗歌时,能用一个主问题来统领整篇文章的教学。紧紧扣住“长征的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这条主线展开教学,层层深入,使学生心灵受到熏陶感染,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领会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但是,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做得不够好。?
一、回环复读使用的时机要恰当。?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统领,每个环节教学之后,都会回到这句话的朗读中。理想的设计意图是希望学生能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朗读中,逐渐提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能逐渐深入,读出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但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到位,而且学生也缺乏深入的感悟,所以在一遍又一遍的回环朗读中,学生的语调是单一的,在同一层面上的,让人觉得没有层次感,枯燥乏味。有些细节的处理不够完善。
二、要善于用教师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在一堂课中,如果教师始终是情绪激昂的,那么学生自然也会受到感染,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之中。这节课中,我觉得我还没有完全地融入文本之中,从而导致学生也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回味着这节课,或许我的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或许我的语言引领不能直达学生的心灵,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是,我还是觉得欣慰,因为在这过程中,我已经收获了许多,勇于尝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我想如果以后有机会再上这一课,我一定会修改一些环节,努力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向着这个目标,我会不断努力的。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