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化学 专题15 化学实验基础

文档属性

名称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化学 专题15 化学实验基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2-07-09 09:40: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2年高考试题分项解析化学
专题15 化学实验基础
(2012·广东)9.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用溴水鉴别苯和正已烷
B.用BaCl2溶液鉴别SO42—与SO32—
C.用浓HNO3与Cu反应制备NO2
D.将混有HCl的Cl2通入饱和NaHCO3溶液中除去HCl
【答案】C
【考点定位】化学实验基础
(2012·福建)6.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易燃试剂与强氧化性试剂分开放置并远离火源
B.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C.在50mL量筒中配制0.1000mol·L-1碳酸钠溶液
D.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
【解析】A项:燃烧过程是一个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易燃试剂作还原剂,在强氧化性试剂存在下,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容易发生火灾,正确;B项:氨气是碱性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正确;C项:量筒不是精密仪器,配制0,1000mol/L碳酸钠溶液要用到容量瓶,不正确;D项:金属钠遇到水或二氧化碳都会发生反应,所以金属钠着火时,用细沙覆盖灭火,正确。
【答案】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药品的取用和仪器的使用以及实验的基本操作。
(2011·山东)12.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
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
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均易溶于水
【答案】D
【解析】SO2使品红溶液褪色,利用的是SO2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不能说明其具有氧化性,A项错误;向溶液中含有SO32-时,加入酸化的Ba(NO3)2也会出现白色沉淀,B项错误;Fe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为NO,该反应不是置换反应,C项错误;HCl、NH3极易溶于水,盛有HCl、NH3充满的烧瓶倒置水中,气体溶解,液面迅速上升,D项正确。
【考点定位】元素化合物实验
(2011·山东)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中和滴定实验时,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盛放NaOH溶液时,使用带玻璃瓶塞的磨口瓶
C.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时,将溴的苯溶液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
D.NaCl溶液蒸发结晶时,蒸发皿中有晶体析出并剩余少量液体即停止加热
【答案】D
(2011·重庆)8.对实验:①中和滴定、②中和热的测定、③实验室制备乙烯、④乙酸乙酯的制取,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④必须加热 B.②③必须隔热
C.①②必须用指示剂 D.③④必须用催化剂
【答案】D
【解析】中和滴定不需要加热,A项错误;制备乙烯不需要隔热,B项错误;中和热测定不需要指示剂,C项错误;实验室制备乙烯,乙酸乙酯制取都需要浓硫酸作催化剂,D项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考查的知识点有中和滴定、中和热的测定、乙烯的实验室制法、乙酸乙酯的制取。
(2012·浙江)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镀锌铁皮的镀层厚度的测定”实验中,将镀锌铁皮放入稀硫酸,待产生氢气的速率突然减小,可以判断锌镀层已反应完全。
B.在“火柴头中氯元素的检验”实验中,摘下几根未燃过的火柴头,将其浸于水中,稍后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后,即可判断氯元素的存在。
C.在“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中,为了得到硫酸亚铁铵晶体,应小火加热蒸发皿,直到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D.受强酸或强碱腐蚀致伤时,应先用大量水冲洗,再用2%醋酸溶液或饱和硼酸溶液洗,最后用水冲洗,并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
【答案】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实验化学中相关实验操作的知识。
(2011·安徽)10.仅用下表提供的玻璃容器(非玻璃容器任选)就能实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玻璃容器
A 分离乙醇和乙酸乙酯的混合物 分液漏斗、烧杯
B 用pH=1的盐酸配置100mL,pH=2的盐酸 100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C 用溴水、淀粉—KI溶液比较Br2与I2的氧化性强弱 试管、胶头滴管
D 用NH4Cl固体和Ca(OH)2固体制备并收集NH3 酒精灯、烧杯、导管、集气瓶
【答案】C
【解析】分液漏斗和烧杯组合常用于分液操作,而乙酸乙酯和乙醇互溶,因此二者的分离不可采用分液的方法,而应采取蒸馏的方法(需用到蒸馏烧瓶、冷凝管、尾接管等玻璃仪器),A错误;容量瓶用于配制一定物质的量的浓度的溶液的仪器,本题可将pH=1的溶液加水稀释至1000mL即可,可用量筒或酸式滴定管等仪器完成 B错误;C项用试管、胶头滴管即可实现实验目的,即看到溶液呈蓝色即可说明Br2的氧化性比I2强,正确;,制备、收集NH3用到的玻璃仪器有大试管、酒精灯、导管、集气瓶,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考查中学化学常见实验的操作及仪器的选择。
(2012·天津)4.完成下列实验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夹持装置已略去)正确的是
A B C D
实验 用CCl4提取溴水中的Br2 除去乙醇中的苯酚 从KI和I2的固体混合物中回收I2 配制100 mL 0.1000mol·L-1 K2Cr2O7溶液
装置或仪器
【答案】:A
(2012·北京)10.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的现象不一致的是
①中的物质 ②中的物质 预测①的现象
A 淀粉KI溶液 浓硝酸 无明显变化
B 酚酞溶液 浓盐酸 无明显变化
C AlCl3溶液 浓氨水 有白色沉淀
D 湿润红纸条 饱和氯水 红纸条褪色
【答案】:A
【解析】: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和挥发性,挥发出的硝酸蒸汽接触淀粉KI溶液是,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遇淀粉变蓝,A不一致;浓盐酸具有强挥发性,但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B符合;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进入氯化铝溶液中生成氢氧化铝白色沉淀,C符合;饱和氯水会发出氯气,接触湿润的红纸条,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有漂白性的次氯酸,红纸条褪色,D符合。
【考点定位】此题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考查化学实验中的实验现象知识。
(2012·全国新课标卷)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
B.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C.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D.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
【答案】 A
【解析】液溴易挥发,保存时要加水液封,选项A正确;除氯气外,臭氧等强氧化气体都可以将KI氧化得到碘单质,选项B错误;在CCl4中显紫色的是碘单质,不是碘离子,选项C错误;滴加硫酸钡,有白色沉淀生成,可能有银离子,也可能有硫酸根,选项D错误。
【考点定位】化学实验、氧化还原反应、离子鉴定
(2012·北京)8.下列试验中,所选装置不合理的是
A.分离Na2CO3溶液和CH3COOC2H5,选④
B.用CC14提取碘水中的碘,选③
C.用FeC12,溶液吸收C12,选⑤
D.粗盐提纯,选①和②
【答案】:A
【解析】:乙酸乙酯不溶于碳酸钠饱和溶液,故分离时,应选取③装置,A错;用CC14提取碘水中的碘,应选取不和水相溶的萃取剂,装置为③,B对;用FeC12,溶液吸收C12,应选⑤,C对;粗盐提纯,首先将粗盐溶于水加合适试剂后过滤,再将食盐溶液蒸干即可,装置为①和②,D对。
【考点定位】此题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考查了化学实验知识。
(2012·上海)10.用滴定法测定Na2CO3(含NaCl杂质)的质量分数,下列操作会引起测定值偏高的是
A.试样中加入酚酞作指示剂,用标准酸液进行滴定
B.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注入标准酸液进行滴定
C.锥形瓶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加入待测溶液进行滴定
D.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直接注入待测液,取20.00 mL进行滴定
【答案】B
【解析】滴定管应用待装液进行润洗,否则会引起待装液浓度下降,若为标准酸液会引起测定值偏高,若为待测液会引起测定值偏低。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的应用。
(2012·上海)16.实验宣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A.①是氨气发生装置 B.③是氮气发生装置
C.②是氨气吸收装置 D.④是氨气收集、检验装置
【答案】B
【解析】装置①中NH4Cl受热易分解生成NH3和HCl,但在试管口附近两者又能结合生成NH4Cl;装置②中的漏斗放置过低,不能防止引起倒吸;装置④中的试管口应放一团干燥的棉花。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012·江苏)6. 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用图2 所示装置除去Cl2中含有的少量HCl
B. 用图3 所示装置蒸干NH4Cl饱和溶液制备NH4Cl晶体
C. 用图4 所示装置制取少量纯净的CO2气体
D. 用图5 所示装置分离CCl4萃取碘水后已分层的有机层和水层
【答案】D
【解析】A项,NaOH可以将Cl2、HCl同时除去,错;B项,蒸干NH4Cl时,它会分解,错;C项,纯碱为粉未状,不能放于带孔的板上,同时制得的CO2中会混有HCl和H2O,错;D项,CCl4的密度比水大,位于水的下层,正确。
【考点定位】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2012·江苏)13. 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A 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 溶液和CuSO4 溶液 均有固体析出 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B 向溶液X 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溶液X 中一定含有SO42-
C 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 溶液中通入适量CO2 气体 出现白色沉淀 H2SiO3 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D 向浓度均为0. 1 mol·L-1 NaCl 和NaI 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 溶液 出现黄色沉淀 Ksp(AgCl)>Ksp(AgI)
【答案】D
【解析】A项,蛋白质中加入NaCl发生盐析,加入CuSO4发生变性,错;B项,若原AgCl小,所以优先生成AgI,正确。
【考点定位】实验过程的现象及结论分析
(2012·江苏)19. (15 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既有利于节约资源,又有利于保护环境。实验室利用废旧电池的铜帽(Cu、Zn 总含量约为99%)回收Cu并制备ZnO 的部分实验过程如下:
(1)①铜帽溶解时加入H2O2 的目的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②铜帽溶解完全后, 需将溶液中过量的H2O2 除去。除去H2O2 的简便方法是 。
(2)为确定加入锌灰(主要成分为Zn、ZnO,杂质为铁及其氧化物)的量,实验中需测定除去H2O2 后溶液中Cu2+的含量。实验操作为: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含有Cu2+的溶液于带塞锥形瓶中,加适量水稀释,调节溶液pH=3~4,加入过量的KI,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上述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如下:摇摇2Cu2++4I-=2CuI(白色)↓+I2 2S2O32- +I2=2I-+S4O62-
①滴定选用的指示剂为 ,滴定终点观察到的现象为 。
②若滴定前溶液中的H2O2 没有除尽,所测定的Cu2+含量将会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3)已知pH>11 时Zn(OH)2 能溶于NaOH溶液生成[Zn(OH)4]2-。下表列出了几种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开始沉淀的pH 按金属离子浓度为1. 0 mol·L-1计算)。
开始沉淀的pH 沉淀完全的pH
Fe3+ 1. 1 3. 2
Fe2+ 5. 8 8. 8
Zn2+ 5. 9 8. 9
实验中可选用的试剂:30%H2O2、1. 0 mol·L-1HNO3、1. 0 mol·L-1NaOH。由除去铜的滤液制备ZnO 的实验步骤依次为:① ;② ;③过滤;④ ;⑤过滤、洗涤、干燥;⑥900℃煅烧。
【答案】
19. (15 分)
(1)①Cu+H2O2+H2SO4=CuSO4+2H2O ②加热(至沸)
(2)①淀粉溶液 蓝色褪去 ②偏高
(3)①向滤液中加入适量30% H2O2,使其充分反应
②滴加1.0 mol·L-1NaOH,调节溶液pH 约为5(或3.2≤pH<5.9),使Fe3+沉淀完全
④向滤液中滴加1. 0 mol·L-1NaOH,调节溶液pH 约为10(或8. 9≤pH≤11),使Zn2+沉淀完全
【考点定位】废电池中铜的回收、ZnO的制备实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