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鉴赏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诗词鉴赏训练(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19 17:1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古诗词鉴赏训练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短歌行
曹?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
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势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
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2)清人吴淇在读了曹操的《短歌行》后说:“盖一厢口中饮酒,一厢耳中听歌,一厢心中凭空作想,想出这曲曲折折,絮絮叨叨,若连贯,若不连贯,纯是一片怜才意思。”你同意“怜才”一说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写法相近,都是开头点明中心,中间进行叙事、写景,结尾呼应开头,直接表明感情态度。
B.尽管陶渊明在诗中表明自己本性热爱山水田园生活;但是他归隐也心有不甘,先师的“道”实行希望渺茫,也只好暂时做个农夫。
C.“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所用手法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一样,都是兴中带比。
D.由“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诗句可知,陶渊明种地一向不问收成,在意的是归隐心愿的满足和农耕过程中的愉悦。
(2)这两首诗对农村生活景象的描写富有特色,请从情景结合、意象选择、手法运用和动词使用四个方面中选取三个方面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下列加横线字的注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摧:低。
B.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
C.天姥连天向天横???????????横:耸立。
D.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到。
(2)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用法?,与“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虎鼓瑟兮鸾回车
B.对此欲倒东南倾
C.春风又绿江南岸
D.云青青兮欲雨
(3)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台四万八千丈”并非实指,只是极言其高;诗人并不直接说天姥山多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高耸的山势写得淋漓尽致。
B.神仙出场了,梦境也就到达了顶点,诗却于此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入现实。好梦不长,更让诗人怀恋仙境的美好。
C.“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出了诗人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显示出诗人的思想在当时是比较消极的。
D.诗人完全挣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与李白狂放的性格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4)李白写“梦中”的天姥山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登?

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围绕夔州的秋季,描绘了诗人登高的见闻,峡中传来“猿啸”之声,江水洲渚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字字精当。
B.颔联两句写远景,诗人视野极为开阔,“萧萧”写出了落叶之声态,肃杀可闻;“滚滚”写出了大江东去之声势,雄迈可见。
C.颈联诗人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着笔,将羁旅愁与孤独感,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厚重深沉。
D.与杜甫的另一首诗《望岳》相比,诗人已经没有了过去那种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不再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2)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
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抺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求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对第一段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地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主人送客人)。
B.第二句描写环境,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C.第四句中的“无管弦”三字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D.第五句写出了与朋友分别时悲惨的心情,第六句用月光进一步反衬诗人此时的心情。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两句在结构上具有怎样的作用?
(3)画线部分的语句各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怎样的心情?请结合关键字词简要分析。
(4)诗人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
6.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请简要介绍。
(2)简要分析上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4)怎样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本词的题目是什么?作者是谁?简要介绍作者_______________。
(2)作者选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3)全词除了用典外,还运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全词营造的是一种晚风送寒、北雁南飞、黄花零落、秋雨连绵的凄惨、悲凉的意境。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以忍受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2)词的前三句用了14个叠字,用心诵读体味,并简要分析叠字运用的妙处。
?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忆滁州幽谷
欧阳修
滁南幽谷抱千峰,高下山花远近红。
当日辛勤皆手植,而今开落任春风。
主人不觉悲华发,野老犹能说醉翁。
谁与援琴亲写取,夜泉声在翠微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已离开滁州,千峰环抱的幽谷、山花烂漫的景象仍让他难以忘怀。
B.往昔辛勤种植花木,如今花开花落谁来欣赏,诗人因此生发怅惘之心。
C.欧阳修曾谪居滁州,自号醉翁,他想象田夫野老还会记得当年的自己。
D.尾联以景结情,表明希望有人能陪自己再访滁州,抚琴为乐夜访幽泉。
(2)诗人为何追忆滁州幽谷?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促织
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当时杜甫还在秦州,远离家乡。②放妻:指妻子。一说指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③天真:这里指促织自然真切的鸣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正面点明促织,叫声虽然十分细微,但那哀婉的声音多么动人。以出句“甚细微”与第二句的“何动人”构成对比,衬托哀音的不同寻常。
B.颔联写促织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内床底下,总是鸣声不断;而不论在什么地方鸣叫,总和不得意的诗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表现出不忍远离、常期相傍之意。
C.颈联写听到它的叫声,长期客居外乡的人不得不流泪,再也无法安睡到天明;被遗弃的妇女或寡妇也在半夜里被哀鸣之声惊醒,陪着促织洒下泪水。
D.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语言平实,感情丰富,联想自然,音在促织,哀在衷肠;以哀心听之,写出了人民生活的愁苦艰辛,更写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2)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初到岳阳的印象,“千里”极言江河之浩瀚,“百层”则指山城之高耸。
B.夜晚诗人泊船在岸,舱内寒灯一盏,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让人倍感萧瑟凄凉。
C.前两联写景极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大及小,远近大小的对比中衬托出复杂的况味。
D.颈联写因为时局艰难留滞他乡,心中的雄才大略难以施展,诗人悲愤之气与日俱增。
(2)本诗与《登岳阳楼》写于同一时期,两诗尾联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②纡(yū):屈,指不得施展。③伊吕:指伊尹和吕尚,伊尹辅佐商汤,吕尚辅佐周武王,皆有大功,后伊吕并称,泛指辅弼重臣。④萧曹:指萧何和曹参,汉高祖刘邦的谋臣。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宙”包含时空,指天下古今,“肃清高”写出了诸葛亮为人的严肃和清高。
B.颔联紧承首联,对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苦心筹划,三分天下。
C.尾联诗人抱憾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深切叹惋诸葛亮未能实现恢复汉朝的志向。
D.本诗是《咏怀古迹五首》最后一首,诗人在武侯祠瞻望诸葛亮遗像,有感而发。
(2)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
?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①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当时辛弃疾再度出仕建康(今江苏南京)。②“斫去”两句:化自杜甫诗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婆娑:枝叶舞动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开篇即写中秋美景,“转”“飞”二字,尽显明月的灵动之美,饶有情味。
B.乘风凌空、俯视山河的想象,寄寓了词人鹏飞万里之志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C.这首词本为题赠友人而作,词人却借此尽抒己怀,写自己心中的悲愤与豪情。
D.本词用语通俗,语意直白,情感直露,不出现一个“月”字,而又处处见月。
(2)论者言“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之问“看似无理而有理有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1)C
(2)同意。这首诗是曹操诗歌中具有代表性的言志之作。全诗通过对时光易逝、贤才难得的再三咏叹,抒发了自己求贤若渴的感情,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2.
(1)D
(2)①诗人将自己的热爱和愉悦之情融合到描写中去(或答情景交融)。诗人在官场受到束缚压抑,终于回归田园,对眼前的农村景象是热爱的,置身其中参与农耕是愉悦的。他是带着这份热爱与愉悦之情进行描写的。
②选取的意象都是农村中普通常见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炊烟、鸡鸣、狗吠、清风、新苗,都是在农村常可遇到的,它们一经入诗,便使得诗歌带有浓郁的乡村田园气息。
③使用白描手法。诗人描写时进行简笔勾勒,不堆砌辞藻,也不进行细致描写,用农村生活中最常见的景象,营造宁静、平和又富有生气的氛围,表达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④描写语言用词平易,却富有情趣。如“荫”“罗”“交”等动词的使用,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柳好像主动把荫凉遮蔽在后檐上,桃李有意在堂前排列,平畴与远风交会致意,这就显得情意绵绵,读来有亲切感和新鲜感,突出乡村田园风光的可爱可亲,清新又富有生气。
3.
C
C
C
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描绘了一幅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天姥山“仙境图”,与污浊的现实形成对比,为抒发其“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之慨叹奠定基础。
4.
(1)C
(2)①反映了诗人病困潦倒的生活状况,仕途上的失意衰颓,蕴含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独之愁,以及对繁霜染鬓、韶华已逝的无奈。
②写出了国家多灾多难的现实,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5.
D
这两句在诗歌中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紧承上文主客离别之事,又引出琵琶声,为下文展开对琵琶曲的描写过渡。
“寻”“问”“移”“邀”“添”“回”“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见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练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①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②巧用拟声词和叠音词,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③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6.
(1)这首词的题目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是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2)为描写人物烘托气氛,引起下片对风流人物周瑜的赞颂。作者精妙独到地描绘古战场险要雄奇的形势,勾画了一幅壮丽如画的景象,为追怀英雄业绩设置背景,渲染声势。
(3)苏轼神驰当年周瑜破曹的战场,倾慕周瑜的破曹伟业,渴望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但周瑜三十四岁就破曹操,立大功,他年四十有七,却事业无成,所以自讥“多情”——包含着浓重的岁月蹉跎、被排挤、仕途不平、壮志难酬的苦涩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失意的情感。
(4)“人间如梦”,人生短促、虚幻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自然相比使人尤有这种感情,多少风流人物尚且经不住时光淘洗,何况自己。之所以人间如梦,是因为想要抓紧时间以期不朽。“一尊还酹江月”是祭奠,既有哀悼千古风流人物的意思,也有引用江月为知己,向江月寻求安慰的意思。应该说他能迅速从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这真叫作人生短暂江月永恒,壮志难酬,豪情长存。
7.
(1)题目:《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作者: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最杰出的豪放派诗人,其词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
(2)作者以廉颇自比,表达了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抒发了不被朝廷重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也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人不忘为国效力的壮志。
(3)对比。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8.
(1)D
(2)起句用了七组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增强情感的表达力度,极有层次地刻画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9.
(1)D
(2)①滁州幽谷景象优美,自己曾在此手植花木。②自己曾在滁州与民同乐,留下可供追忆的治滁行迹。③年华老去,更加留恋当年在滁州时的高情雅致。
10.
(1)D
(2)①运用了借代和对比(或反衬、衬托)的手法。②诗人借物相形,抑彼而扬此,以“悲丝”“急管”代乐器演奏的音乐,这些悲急的音乐同促织的自然真切的鸣声啼叫相比较,都无法让人达到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的效果。③把“哀音何动人”写到了极点,更加烘托出诗人的思乡凄苦孤独和远离家乡的羁旅愁苦之情。
11.
(1)D
(2)①《泊岳阳楼下》尾联写诗人尽管前途未料,但穷且弥坚,豪情满怀,仍对一展才华、实现鲲鹏之志充满期待。
②《登岳阳楼》中诗人虽对时局动乱忧虑不已,却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的无奈。
12.
(1)A
(2)①诗人借用典故,表明诸葛亮和历史上的伊尹、吕尚、萧何、曹参他们一样都是得力的谋臣。
②诗人运用对比,认为诸葛亮的人品、才华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认为诸葛亮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使萧何、曹参黯然失色。
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赞美之情。
13.
(1)D
(2)词人向月中嫦娥问了一个令他深感苦恼的问题:白发专门欺负我,在头上肆意生长,拿它怎么办呢?此问问得新奇有趣,也问得“无理”:月中本无嫦娥,词人问也白问。然“看似无理”却又“有理有情”:“有理”在于,词人因赏月而想起月中长生不老的嫦娥,因她的不老而联想到自己的日渐衰老,因有此问;“有情”在于,此问不仅表现了词人对个体生命的忧思,更揭示了词人因抗金收复之志难酬而岁月飞逝、年华空老倍感苦闷和焦躁的心境。这是爱国惜时者的苦闷,是欲有为而不能为者的焦躁,而这苦闷与焦躁,又无处可以倾诉宣泄,只能效法古人举杯问月了。
试卷第4页,总9页
试卷第5页,总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