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真题(1956-2012)汇编 考点61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真题(1956-2012)汇编 考点61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7-09 09:5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61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2012高考真题福建卷)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图3 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5~7题。
图 3
1.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因素 D.海陆分布
2.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10℃积温 B.日照时数 C.太阳辐射量 D.年降水量
3.对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分析的手段属于
A.计算机网络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遥感
(2012高考真题江苏卷)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图9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7~18题。
4.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图12 图13
1.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2.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A.建设用地增加 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 D.未利用土地增加
图1 示意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读图1,完成1-2题。
3. (2009年高考宁夏卷)1650---1780年该区域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 B.经历了移民开垦
C.农业结构复杂 D.注重生态保护
4. (2009年高考宁夏卷)进入20世纪该区域
A.气候持续干旱 B.大力发展畜牧业
C.种植业产值降低 D.实施了退耕还林
5. (2009年高考安徽卷)(30分)根据材料和图10,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l0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气 温-12.O℃,7月平均气温24.6℃。
(1)简述流经A地河流的水文特征。(8分)
(2)分析图示区域干旱、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自然原因。(10分)
(3)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12分)
(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四川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图2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2,回答3—4题。
6.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7.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2007年高考海南卷地理)(10分)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2、表3)。完成下列要求。
表2 农业用地构成(%)
方案 农耕地 果园 林地 草地 菜地
A 44.1 2.4 12.9 40.5 0.1
B 18.1 11.6 36.8 33.4 0.1
C 10.1 19.6 36.8 33.4 0.1
表3 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
方案 侵蚀量比较* 径流量比较*(%) 土地利用总收(万元/年)
3~8年内 8年以后
A 100 100 57 57
B 64 52 50 88
C 50 40 48 112
*以方案A为比较的基准。
(1)三种方案的排序:按环境效益由大到小为________;按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由高到低为________。(填写代表各方案的字母)(4分)
(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6分)
9.(2007年高考全国II卷文综,40)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9表示甲、乙两地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甲地为苏联中亚某地(46°N,62°E),乙地为我国吉林省某地(44°N,125°E)
(4)甲地属于____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不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适宜发展的农业为________。乙地属于________气候,对种植玉米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的玉米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的________平原。(14分)
读表1,回答问题。
表1 吉林省近年来三种谷物种植面积  单位:1000
年份 稻谷 小麦 玉米 合计
2001 686.9 53.8 2609.5 3350.2
2003 541.0 22.1 2627.2 3190.3
2004 600.1 11.4 2901.5 3513.0
2005 654.0 9.5 2775.2 3438.7
(5)表中四年数据表明,稻谷种植面积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若以每年三种谷物种植总面积为100%计算,则玉米种值面积所占百分比最高达________,2005年小麦种植面积所占百分比为________。(6分)
10.(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图14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比图中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温年较差________(大、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

(2)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3)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11.(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关于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有(双项选择题)
A.由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
B.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
C.年降水量小于800 mm,但属于湿润地区
D.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
(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新课程))读图3并回答8—11题。
12.自R河河口至Q湖北岸的距离约为(  )
A.180千米
B.280千米
C.380千米
D.480千米
13.开垦P平原首先应该(  )
A.引入灌溉水源
B.增加土壤肥力
C.平整土地
D.排水
14.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  )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15.目前国家决定停止在P平原开垦荒地,同时建立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  )
A.天然林 B.水源林 C.湿地 D.草场
41°00′N
42°00′N
41°30′N
100
100
200
200
100
300
200
300
300
400
300
500
500
河 流
600
图 例
200
等高线/m
123°00′E
A
123°30′E
124°00′E
图10 我国某地区略图





草原牧区
东部农耕区
饲草料
农副产品
待育肥家畜
深加工产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