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地球》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经纬网。
2.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通过经纬网判定两地的方位。
教学重点
1.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坐标。
2.通过经纬网判断两地点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在地球仪上确定任意地点的经纬度坐标。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最开始学习认识地球,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未完全达到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本节知识内容,适宜相应的缩减难度。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经纬网的存在意义,知道地球上任意地点都有唯一的经纬度坐标。同学们通过学习地球仪的经纬网,掌握在地球仪上说出某地点的经纬度坐标,懂得判断两地点方位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经纬网的存在意义,知道地球上任意地点都有唯一的经纬度坐标。同学们通过学习地球仪的经纬网,掌握在地球仪上说出某地点的经纬度坐标,懂得判断两地点方位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教室里的位置,你们会如何说出来呢?比如,我们会描述成“讲台开始第3排,门口方向往里第4列”。那在地球仪上,我们怎么描述某个地点的地理位置呢?
还记得我们上节课认识地球仪上的经线与纬线吗?那在地球以上,无数条经线与纬线就构成了经纬网。我们就可以借助经纬网,来认识地球上任何一点唯一的经纬坐标,从而确定其位置。
思考和观察地球仪
新课讲授
无数条经线和纬线共同构成经纬网,我们如何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坐标呢?来和老师一起学学判读方法。首先我们先判断,东西经和南北纬。在经纬网图中,一般两条经线(纬线)间隔都是相同的经度(纬度)。展示图片,讲解。
找0°经线,0°经线向东经度度数增加的是东经,向西经度度数增加的是西经。比如,A点的经度,你可以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度数吗?(给10秒钟学生思考和判读)
同学们根据经度度数的变化规律可以判断出东、西经。那纬度度数,我们如何判读呢?一样,也是找0°纬线(也就是赤道),赤道以北是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是南纬(用字母S表示),请同学们,看看A点的纬度,应该是多少呢?(给5秒时间思考后,展示A点纬度)在写某地点经纬坐标时,我们习惯先写纬度,再写经度,中间用逗号隔开。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讲授的方法,将视频暂停播放,在本子上写下B和C点的经纬度坐标。写完后,再点击视频播放。(PPT
展示出B
和
C
点坐标)。我相信同学们可以准确写出B和C
点的经纬度。如果没有写对,也没有关系。我们一起总结方法,下次你一定也可以写准确。总结,利用经纬网判断某地点位置。请同学们在地球以上大致找出我们深圳的位置呢?我们深圳的经纬度坐标大致是(22°N,116°E),请同学们根据这个经纬度位置,在地球仪上找出。给大家一分钟时间,在你手上的地球仪上用彩色红笔标记。同学们可以视频,找出后再播放。
同学们在看到给出的经纬网地图中,如果给出了0°经线和0°纬线时,我们可以很快判断出南北纬和东西经,以0°纬线为界,“上北下南”,以0°经线为界,“左西右东”。
那如果遇到给出的经纬网地图中,没有给出0°经线和0°纬线时,我们如何判断出南北纬和东西经呢?(PPT展示经纬网地图)同学们你会如何判断出A点经纬度?(请暂停视频,在本子上写出A点经纬度)给出答案后,总结:根据经度度数变化规律,经度度数往东增加的是东经,往西增加的是西经。纬度度数往北增加的是北纬,往南增加的是南纬。
那如果你看到中间有180°经线的经纬网地图,怎么判断东西经呢?请同学们拿着手上的地球仪,找到180°经线。请同学们观察,180°经线往东,往西经度度数都在减小,那哪一边是东经?哪一边是西经度数呢?(给出5秒时间思考)总结:同样,我们一样可以根据经度度数的变化规律判断出东西经。请同学们看到180°经线的西边的经度度数,你看看,它们在往哪个方向经度度数在增加?(往西增加),所以是西经度数。同理,看看180°西边,是东经度数。
我们通过经纬网可以判断出某地点的经纬度,还可以判断两地点的相对方向。比如,我们看这幅经纬网地图上,A、B、C三点,请问,A在B的什么方向?B在C的什么方向?C在A的什么方向呢?在经纬网地图中,横着的是纬线,竖着的是经线,横纬竖经。纬线指向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依旧是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那在相同纬线上的两点,方向如何呢?比如A
在B
的什么方向?(西方)总结:相同纬线上,只有正东和正西两个方向。同样,在同一根经线上,B在C
的什么方向上?(正南),相同经线上,只有正南和正北两个方向。那不在相同经纬线上,方向的判读,就依据,“横纬竖经,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判断。同学们看看图中,C在A的什么方向?(东北方)
观察地球仪,并按照要求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地点。
小结
在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某地点经纬度,以及在经纬网地图上判断两点的方向。在判读某地点经纬度时,我们依据经度度数和纬度度数的变化规律判断出南北纬和东西经,确定该地点的经纬度。经度度数往东增加的是东经,经度度数往西增加的是西经。纬度度数往北增加的是北纬,往南增加的是南纬。
在经纬网地图上,横纬竖经。相同经线上方向只有正南和正北,相同纬线上,只有正东和正西。依旧可以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方向判断两地的方向。
总结归纳
习题巩固
习题1~4:利用经纬网,某地经纬度判读、半球位置
习题5:在经纬网中,两地点的方向判读
按照要求完成习题后观看视频订正
作业
知识训练单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内容重点突出,主要是学习经纬网,让学生掌握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经纬度坐标。在讲授本节课时举例选取的地点要典型有代表性,体现出不同半球的地点同时可以回顾上节课内容。强调书写某地点经纬度坐标时,先写纬度再写经度以及注意经纬度的符号。在判定某地点方位时,同纬度或同经度的地点判定方向要注意方位的表述,同纬度正东和正西,同经度正南和正北。《认识地球》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能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特点
教学难点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步接触地理学科,对新学科会有较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课堂上要多以新颖、贴近生活的地理现象切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同时课堂上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探究。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应的内容要求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内容:
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程,第二部分认识地球自转,第三部分认识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设疑)听!是什么声音?深夜里,一阵阵欢呼声从房间里传来,这群人在做什么?原来是看欧洲杯。仔细一看赛程表,比赛时间都是深夜,这真是苦了广大中国球迷!同学们,中国球迷深夜看欧洲杯直播,可是直播现场却是白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帮球迷们解答这个问题。
二、知识点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同学们,首先,我们得先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人类就有了自己的猜想,而这个认识的过程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
(展示)“地心说”示意图1,介绍古代人们直观地认为天圆地方,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
(展示)“地心说”示意图2,介绍托勒密与“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曾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它位于宇宙中央静止不动。”这一理论曾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直到哥白尼的日心体系说发表才被推翻。
(展示)“日心说”示意图,介绍哥白尼的“日心说”体系。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不断围绕太阳公转。
(小结)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感到的是太阳、星星、月亮每天东升西落,好像它们都绕着地球转,并不觉得地球在转。就好像是坐在开得很平稳的火车里,常常感觉不到火车在前进,而是看到车厢外的房屋、树木在后退。原因是地球的引力太大了,吸引着地表所有的物体包括我们人类,一同在平稳、飞快地运动,人们难以观察。
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欧洲1000多年的传统观念,也启发了后来人的思想热潮。许多科学家为了证明地球的运动,前仆后继,最终获得了胜利。今天,我们终于知道了太阳东升西落实因为地球自转造成的,那么,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自转吧!
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学习,认识到人类在认识地球运动的历程是曲折困难的。
知识点二:地球的自转
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让学生自习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地球的自转中心是?
地轴。
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3.地球的自转周期?
一天。(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昼夜交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思考1)如果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地球上的白昼与黑夜还会存在吗?
(讲解)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任何时刻,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因此产生了昼与夜。又因为地球自西向东做自转运动,所以才产生了昼夜交替,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探究活动)如果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地球还会有昼夜现象吗?
(思考2)模拟太阳光穿透“透明的地球”
(讲解)因为不透明、不发光的地球在不停地进行自转运动,所以产生了昼夜更替。
观看微课视频,认真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知识点三:地球的公转
(承转)同学们,你们仔细看看,地球除了自转是否还做其他运动?(地球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运动)没错,这就是公转!
(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让学生自习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地球的公转中心是?
太阳。
2.地球公转周期是?
一年。
3.地球公转方向是?
自西向东
4.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
季节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小结)由于地球的公转,使得地球上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变化。地球的公转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春、热烈的夏、金色的秋、洁白的冬,还形成了五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总结)地球自转与公转的知识点
中心运动方向周期产生现象地球自转地轴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一天①昼夜更替
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③时间差异
地球公转太阳自西向东一年①四季变化
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③昼夜长短变化
(牛刀小试)3道练习题
(分享)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一谈你最喜爱的季节。
鼓励学生多分享身边的地理事件和生活体验,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观看微课视频,认真观察地球的公转运动,思考并回答问题。
思考并完成课堂练习题。
思考生活中的地理事件并学会分享。
作业
完成龙华云校上的检测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难度较低,但重在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地理现象、总结规律和特点的能力。因此课堂的讲解应有理有序有递进,注重引导作用,同时要及时小结和练习,做到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效果。在观察地球运动的时候,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寻找规律,建议教师要边引导学生观察边记录学生的发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记录现象和规律。教师还可根据课堂情况,因时而异布置与学生课堂回答相关的课后探索性作业,如地球自转运动的解说视频录制、“假如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等探究性作业。《认识地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地球仪。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技能与方法:
1.运用地球仪,找出纬度和经度的变化规律。
2.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仪的认识、对经纬线和经纬度特征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
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1.七年级学生刚接触地理,对地理学科的认知有限,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仍在培养中。
2.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同学们理解起来不容易,运用地球仪能一定程度上辅助教学,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①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②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教学内容:
认识地球仪、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以及经纬网。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介绍地球仪】地球非常巨大,我们在研究和学习地球的时候,通常会借助一个工具——地球仪。它是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制作而成的地球模型。
【观察地球仪活动】请你观察一些地球仪,思考一下它和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认识地球仪】介绍南北极点,地轴
【初识纬线】介绍概念,并且手动描出一条纬线,介绍赤道——最长的纬线圈。
【探究纬线特征】纬线有哪一些重要特征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结合课本、地理图册和手边的地球仪进行思考。
【实验视频分享】用橘子研究纬线的微课视频。
【小结纬线知识点】
【学习纬度】用flash视频讲解。
【纬度变化规律】梳理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口诀。
【例题与练习】运用口诀完成。
【初识经线】介绍概念,并且手动描出一条经线。
【探究经线特征】经线有哪一些重要特征呢?请同学们带着老师的问题,结合课本、地理图册和手边的地球仪进行思考。
【实验视频分享】用橘子研究经线的微课视频。
【小结经线知识点】
【学习经度】用flash视频讲解。
【经度变化规律】梳理经度变化的规律,形成口诀。
【例题与练习】运用口诀完成。
【经线圈】讲解其概念。
【东西半球分界线】讲解
【经纬网】介绍概念,及其作用。
【如何用经纬网确定位置】以地球仪上某一点为例,讲解四个步骤。
【小练习】
【活动:找城市】给出地理坐标,找出是哪个城市。
【小结】
观察地球仪,思考一下它和地球真实的原貌的不同
听讲,观察地球仪
自主思考3分钟
梳理知识,加强巩固。
理解掌握口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
听讲,观察地球仪
自主思考3分钟
梳理知识,加强巩固。
理解掌握口诀,并且能够熟练运用
完成练习
学以致用,完成活动,加强巩固。
作业
【课后作业布置】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
教学反思
亮点一:能够很好地用好地球仪这个工具,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点。
亮点二:课堂上使用了自制的微课节选,一方面真正发挥了微课的作用,另一方面,很好地帮助学校建构了立体空间思维。
亮点三:线上授课的形式不能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不能及时得到学生的有效反馈,对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效果,程度有限。《认识地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会使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培养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3.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激发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促进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受到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使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这一门学科,对新学科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本节课先提供大量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进行感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引导其用理性思维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本节课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应的内容要求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描述地球形状的大小”。
教学内容:
本课时包括两部分内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和地球的大小,两部分内容为递进关系。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
老师描述: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这样一颗蔚蓝的星球,它是目前所知的宇宙中唯一拥有智慧生物存在的星球,它就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地球。今天,从地球卫星拍摄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地球是一个球体。但是,人类从古至今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认识地球的真实形状。
观看图片,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知识点一:地球的形状
古时候,人们由于活动范围狭小、视野有限,只能看到地球上的一小部分,所以只能凭借直觉和想象去猜测地球的形状,遍产生了种种有关“天圆地方”的说法。
例如,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当时有一本叫《周髀》的书上写道: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这就是“盖天说”。在我国古代,这种认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它的影响,比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则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可能呈圆形。如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浑天说”,认为“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尽管这种说法也并不完全正确,但其比起“盖天说”,又前进了一大步,这种猜想的进步,是源于人们对很多现象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现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视野的开阔,有人提出了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猜想。
提问:那么人类是在什么时候验证这一猜想的呢?它又是由谁验证的呢?
相信有同学已经回答出了正确答案,那就是麦哲伦。接下来请同学们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观看视频“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1、麦哲伦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绕地球航行一圈,依次经过了哪些大洋?请在课本17页,图2-5中圈出他依次经过的大洋。
2、有人认为,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想一想,是这样的吗?
总体来说,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过程。而正是人们这种“吹毛求疵”的精神,让人们对真理的认识逐步完善。
提问:同学们能否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呢?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从远处驶来的船只,我们总是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体,以及月食时,观察月球表面地球投下的阴影,这些证据都能够证实,地球正是一个球体。
观看微课,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知识点二:地球的大小
问题导入:从刚刚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的了解中,我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那么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地球是一个正球体吗?
答案很显然,并不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造地球卫星对地球的“三围”进行了精密测量,得出了以下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
地球的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
提问:对比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大小,关于地球形状的认知,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新发现呢?
或许有同学已经判断出来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所以我们也形象地将地球称为一个“矮胖子”。
这样庞大的地球与宇宙中其他的天体相比,又是如何的状况呢?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
观看微课,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作业
完成龙华云校测试题,预计完成时间为十分钟。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难度较低,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少,课上应当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以及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为主。教师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布置课后探索性作业,如绘制地理手抄报等,落实对学生科学史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