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能够辨别大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
2、运用地图说出四大洋的分布。
3、利用地图,学会用大洲位置描述大洋的位置
教学重点
1、辨别大洋、海、海峡等地理事物
2、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1、四大洋的位置及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地球”一节,知道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的大小和地球仪上经纬度相关的知识;在本节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七大洲的相关知识。七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对本课内容略有了解,但是这些知识是片段性的,零散性的。而且受年龄和经历所限,空间概念较为薄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各大洋的相对空间位置与联系,并需要大量运用地图、图片、遥感影像等资料。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本课对应的课标主要为“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教学内容:
本课与《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一课时相衔接,讲述的便是地球表面的两大组成部分:大洲和大洋之中的大洋,主要内容包括“洋”、“海”、“海峡”的概念、四大洋的基本情况,以及在此基础上拓展的海洋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本课是学生认识地球,认识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的第一步,学好本课,对之后的学习大有裨益。教学内容中注意突出人地关系的主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海陆分布,知道了在地球表面覆盖着约29%的陆地和71%的海洋,也就是“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我们知道人们将世界上的陆地分成七个部分,称为七大洲。紧紧环绕着陆地的是广袤无边的海洋,它们彼此相通,连为一体。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上的海洋。了解它们的位置、分布和特征。
一、“洋”、“海”、“海峡”的概念
在“国际新闻分享主题班会”上,玲玲和贝贝分享的新闻中提到了“太平洋”、“德雷克海峡”、“百令海峡”、“黑海”、“地中海”等名词,那么你有没有思考过,“洋”、“海”、“海峡”这些词语有什么区别呢?让我们来明晰这些概念。
洋(或称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它们通常离大陆较远,面积广阔,深度多在2000米以上
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面积比大洋小的多,一般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与大洋隔开
海峡是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
现在,让我们打开世界地形图或翻到地球图册的世界地形图页,一起来找到刚才提到的“太平洋”、“德雷克海峡”、“百令海峡”、“黑海”、“地中海”。
【暂停】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用1分钟的时间找到它们,同时试试看你还能找到哪些其他的大洋、海和海峡。
让我们一起在地图上标出它们的位置。它们分别是“太平洋”、“德雷克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黑海”、“地中海”。你找对了吗?
二、四大洋
让我们将目光聚集到世界上的大洋。世界上的陆地并没有都连在一起,但海洋几乎是贯通的。请你观察世界的海洋,习惯上,人们将世界上的海洋划分为四个部分,成为四大洋。下面,请同学们在世界的大洲与大洋地图上找到四大洋。
【暂停】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用1分钟的时间找到它们,
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大洋的形状轮廓和面积。如果我们为四大洋的面积排序,从大到小依此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我们先来了解太平洋。
【太平洋】
太平洋是面积最大的大洋。它在四大洋中面积最大、深度最深、岛屿最多。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长度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为109900千米。总面积18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表面积的三分之一、世界海洋面积的二分之一。
(简介名称由来)你知道太平洋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吗?1520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寻找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四个多月的艰难航程,越过狂风恶浪的大西洋,穿过惊涛骇海峡,麦哲伦的船队进入了新的开阔海域。时值当时天气晴朗,风平浪静,与在先前海峡中的航行截然不同,因此麦哲伦便把这里称为“太平洋”。
【暂停】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用1分钟的时间,观察地图回答,太平洋被哪些大洲包围呢?提示:请你找找看它的西面、东面和南面分别是哪些大洲呢?
太平洋的西面是亚洲、大洋洲;东面是北美洲、南美洲;南面是南极洲。也就是说,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我们观察、学习了太平洋的位置、面积、轮廓和深度,带着同样的问题,我们再来学习大西洋。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它的形状似“s”形。南北长大约1.5万千米,东西窄,其最大宽度为2800千米。总面积约为9300万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积的一半稍多一点。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处达9219米。
(简介名称由来)大西洋得名于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神阿特拉斯的名字。据说这里是阿特拉斯神居住的地方。中文汉译名“大西洋”是明朝在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创造的。当时中国人心中的“西洋”,也就是“郑和下西洋”的那个大洋,其实是今天的印度洋。因此利玛窦将比当时的“西洋”更大的这片大洋命名为“大西洋”
【暂停】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用1分钟的时间观察地图回答,大西洋被哪些大洲包围呢?大西洋的西面、东面和南面分别是哪些大洲呢?
大西洋西面是北美洲、南美洲
东面是欧洲、非洲
南面是南极洲。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呈南北走向。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面积约为7500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大部处于低纬度地区,水面平均温度20℃~27℃。
(简介名称由来)正如刚才我们学习时提到,明朝时“郑和下西洋”的那个“西洋”,其实是今天的印度洋。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行非洲南端好望角,向东寻找印度,他所经过的这片洋面被命名为“印度洋”
【暂停】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观察地图,根据刚才学习过的描述大洋与大洲相对位置关系的方法,说出印度洋被哪些大洲环绕?
印度洋西面是非洲,东面为大洋洲,北面是亚洲,南面为南极洲。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发现和开发的,是连接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
【北冰洋】
北冰洋(Arctic
Ocean)又称北极海,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最小最浅以及最冷的大洋。同时它也是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简介名称由来)由于终年气候严寒,绝大部分被冰层覆盖,古希腊曾把它叫做“正对大熊星座的海洋”。1845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地理学会命名,经汉文翻译为北冰洋。洋名Arctic源于希腊语,意指正对着大熊星座的海洋。
北冰洋全部位于北半球。
【暂停】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观察地图回答,太平洋被哪些大洲包围呢?
北冰洋大致以北极圈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
三、海洋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现在我们了解了世界上的四大洋,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四个不同点,即位置不同,面积不同,轮廓不同,深度不同。浩瀚的海洋对于我们人类而言有着太多的未知,人们对海洋的探索从未止步,对海洋的认识由浅入深。我们中国也为海洋科学考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请大家观看视频,思考我国自主研发的“奋斗者”达到了怎样的下潜深度呢?
通过视频我们了解到,奋斗者号这个大国重器,它的下潜深度已经超过了一万米,世界上能够实现这样的下潜深度的国家寥寥无几。
这样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海洋,它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发展来说有哪些意义呢?请同学们从海洋与生命的关系、海洋中包含的资源等方面结合自己的科学知识思考。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三分钟。
大海是生命的摇篮,它孕育了地球最原始的生命。海洋里的原始生命改变了大气成分,为进化出陆生动物和我们人类提供可能;
海洋是资源的宝库,海洋中蕴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源,例如渔业水产和矿产资源。人类每年捕捞的海产品高达2亿多吨,每年从海水中提取大量的化学元素、开采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海洋中蕴藏着无尽的能量,潮汐能、海流能作为清洁能源,越来越多的为我们人类所利用。
最后,海洋是重要的交通要到,从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所在的的大航海时代,到如今构建“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打开了世界贸易的窗口,加快了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而如今,过量的化石能源使用和环境污染正在给我们的蓝色海洋带来灾难,海平面上升、海洋污染、大量海洋生物死亡,让我们触目惊心。让我们联起手来,从我们自己做起,选择一种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共同保护美丽的海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海洋,我们了解了洋、海、海峡的区别,逐一学习了四大洋的位置、与大洲的关系,比较了它们的深度和面积。最后我们讨论了海洋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
回顾第一课时内容,做好本课学习准备
借助示意图,学习“洋、海、海峡”的概念
观察世界地图,找到相关的“洋”、“海”、“海峡”
观察世界的海洋,从整体上观察海洋的覆盖范围,观察四个大洋的轮廓形状
了解太平洋的特征、名称由来,找到太平洋的半球位置
观察太平洋和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了解大西洋的特征、名称由来,找到大西洋的半球位置
观察大西洋和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了解印度洋的特征、名称由来,找到印度洋的半球位置
观察印度洋和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了解北冰洋的特征、名称由来
观察北冰洋和各大洲的相对位置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思考海洋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树立保护海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小结本课内容
作业
尝试画出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给出的步骤和要点来绘制。
教学反思
本课逻辑明确,思路清晰,设置“新闻发布主题班会”等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联系生活,增强学习兴趣;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地图,指导了绘制世界海陆分布简图的方法,提供了锻炼学生填图、读图、析图及绘图能力的机会,体现了地理学习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培养了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意识等。但本课的教学设计还有待加以改善,比如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应继续完善,根据线上教学的特点进一步设计交互性强、吸引学生兴趣的活动,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教学效果更为良好。《世界的海陆分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的比例,海洋和陆地分布的特点。
2.通过读图,说出世界七大洲名称和空间分布,了解七大洲的轮廓特征。
3.通过学习海陆分布和七大洲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海陆分布和大洲分布
教学难点
七大洲的轮廓特征、空间分布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较熟悉七大洲的名称,但是对于大洲的轮廓和地理位置还不是很了解,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比较弱,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空间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世界分布。
教学内容:本节课按教材安排,共分为三部分内容,海洋与陆地、七大洲、四大洋三部分内容。教材通过饼状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和“地球卫星照片”,简洁明了的说明了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利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直观的展示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通过活动题培养学生掌握简单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在七大洲部分,首先介绍了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基本地理事物的概念,然后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识别大洲、大洋的轮廓、位置及分布特征,说出大洲的分界线名称。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人新课』:苏联宇航员在月球上看到地球的全貌后,曾感叹说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去错了,应该就“水球”,因为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被广阔的海洋所覆盖。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实际情况。
一、海洋与陆地
(过渡)这是美国国家航天局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地球表面有棕黄色的陆地和蔚蓝色的海洋组成,海陆分布构成了地球基本面貌特征。
那么地球上到底有多少陆地?多少海洋呢?让我们通过一个小活动来探讨一下。
(讲解)科学家经过科学计算,发现地球表面海洋占71%,陆地占29%。概括的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过渡)下面让我们看看真实的海陆分布是什么样子的?
思考:世界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从图中可以卡出,很不均匀,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分成很多大小不同的路块。
(展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海陆分布图
(展示)水半球和陆半球分布图
说明:这两张图是我们俯瞰地球时,海洋面积最大的半球和陆地面积最大的半球。他们被称为水半球和陆半球。无论怎样划分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一>
1.观察地球仪,说出地球表面海洋的面积大还是陆地的面积大?
2.完成小游戏—“抛地球仪”,计算右手拇指在地球仪上碰到海洋的次数和陆地的次数,并计算比例。
思考问题:1.从南、北半球看,“水球”之称哪个半球更合适?
2.从东、西半球看,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
七大洲
(过渡)地球表面的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陆块,陆地在地表有不同的形态。为了更好的理解七大洲的划分,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陆、岛屿、大洲的概念。
活动:读课本29页,说出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
岛屿:四面环海,面积较小的陆地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
思考:读下图,看看世界上有哪些大陆?
(世界上共有6块大陆,分别是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大陆)
思考:看地球仪,说出图中三个数字代表的陆地形态名称。
(讲解)大陆及其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地球上都有哪些大洲呢?它们有多大呢?
七大洲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过渡)这些大洲具体分布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洲的半球位置。
活动:1.哪几个大洲主体部分位于西半球?
哪几个大洲主体部分位于东半球?
完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4.完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被赤道横穿的大洲?
(过渡)我们还可以从大洲相对位置的角度认识大洲的地理位置。
思考:请同学们找一找,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南面分别是哪几个大洲?
活动:读课本P30的图2-31,找到亚洲与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北美洲与南美洲的分界线。
(讲解)大洲与大洲之间的分界线是人为划定的,除了山脉、湖泊、河流、运河外,有时候也用海峡为界限,如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直布罗陀海峡。
『知识小结』: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我们学习了地球表面海陆的比例和分布,大洲的名称、轮廓和分布。
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二>
填一填,完成《导学单》中的学习任务2的内容,在图中填写七大洲的名称。
读图、完成活动题
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二>
写一写:4.在图中标注各大洲的分界线名称。
作业
『课时作业』制作七大洲拼图板
大洲拼图板制作步骤:
1.参照学习单中的样图所示,用剪刀剪出各大洲轮廓图。
2.用红、蓝铅笔在硬纸板上绘制经纬网:赤道用红色、其他用蓝色。
(重要经纬线:0°经线,20°W,160°E,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3.根据图板中的经纬网,将各大洲粘贴在适应的位置上,并标注名称。
教学反思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训练和培养,特点是地理事物的空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在“抛掷地球仪”的小活动,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下次可以换成“估算海陆分布比例”,通过切割地球仪表面的海陆分布,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