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地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等高线,等深线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了解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掌握判读地形图的方法。
教学重点
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及判读方法;
教学难点
1.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2.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及判读方法。
学情分析
《世界的地形》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本节课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中把枯燥难学的平面图与的动态图结合,并与生活中的爬山路线选择,攀登易难等问题相结合,既培养学生就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把地理和生活相联系,假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教学内容:
(1)教授等高线,等深线,等高距的概念;
(2)教会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让学生掌握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制作原理并掌握判读地形图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小胖约叶老师周末去爬山,他手里有一张等高线地形图,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这张地形图帮助叶老师制定一条最佳登山路线。
新课讲解
一、等高线地形图
1.理解等高线和等深线的含义
(1)观察PPT所示图片,提问:你能根据该图解释“等高线”的含义吗?
教师总结:在地图上,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等高线。把海洋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成线,叫等深线。两条相邻等高线的相对高度,叫等高距。
(2)读图,说一说立体的地形是如何转化为平面的等高线地形图的。
课件演示等高线的绘制方法,并用视频《3D讲解等高线地形图是怎么来的》帮助学生理解等高线的制图原理
教师总结:测量山体各部分高度,垂直投影到平面上,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线。
2.判读坡的陡缓
过渡:我们怎样设计的登山路线才是最省力的呢?这就涉及到陡坡与缓坡的知识点了!
请同学们观察PPT所示图片,在坡度陡和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在同一副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
3.识别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
过渡:从缓坡出发,小胖和叶老师轻松登顶了,在山顶上,我们领略到了“一览众山小”的壮阔体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不同山体的部位吧。
课件展示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让学生观察并说出不同山体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特征
估算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思考探究,观察PPT所示的2道题,学会估算某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
归纳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简图法
四读法:读数值,读疏密,读闭合,读弯曲
口诀法:密陡疏缓,低脊高谷
二、分层设色地形图
过渡:等高线地形图因曲线太多,看起来费劲,再加上缺少色彩的变化而显得单调,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颜色便得到了等高线分成设色地形图
提问:它的着色规律一般是怎样的?
教师总结:
绿色——平原
黄色——丘陵,高原,山地
蓝色——海洋,湖泊
白色——积雪,冰川
总结新课
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学生思考什么是等高线地形图。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读图,总结等高线,等深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认真观察动画演示,掌握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观察分辨等高线分布特征与不同地形部位的关系,识记各种地形的名称。
学生观察并思考。
作业
完成课后检测题的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帮助叶老师设计最佳登山路线为主线,引导学生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制作原理,了解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坡度陡缓的规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学习到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但是查看等高线地形图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强,课下还需多多练习,锻炼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世界的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
2.运用海拔和相对高度判别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3.了解世界陆地两大著名高山带的分布规律。在地图上找出最著名的山脉、高原、平原和盆地的位置。了解海底地形特征。
教学重点
理解地形、海拔、相对高度等基本概念、了解五种陆地基本地形,能够区分它们的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
海拔和相对高度;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接触了一些地理只是,但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特别是缺乏基本的读图、析图能力,以及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地理思维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有大量的地图可以运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包括示意图、地图等各类图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中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五种地形的形态特征,。以及掌握地形、海拔、相对高度、高峻的山脉带等概念,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今天我们将通过四个部分来学习今天的内容,在开始之前,先让我们一起观看一个视频。
(播放视频)
我们通过视频领略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有农田遍布的平原,也有层峦叠嶂的高山,它们高低各异,各不相同。我们就把地表上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那么陆地上到底存在哪些地形?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认识一下世界的地形。
新课讲解
一、陆地地形
1、海拔和相对高度
刚才我们领略了各地的名山,甚至还掌握了它们的高度,我们是怎么得来的呢?这里我们需要掌握一个地形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海拔”。
我们观察这幅图,在图中标注了五个不同的点,在右侧有一片海洋,通常我们将海平面默认为0米,以A点为例,它的海拔就是A点比海平面高的这段垂直高度,所以海拔其实指的就是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同学们试着求一下C点的海拔高度。
方法很简单,就是观察C点与海平面的垂直高度,可以求出C点的海拔,刚才我们得到了A点的海拔,那A点比C点高了多少米?
这个A点高出C点的高度就是它们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相对高度:地表某一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差。以A、C两点为例,我们求它们的相对高度就用A点的高度减去C点的高度。
下面我们做两道题测试一下大家对概念的掌握程度。
练一练
(转呈)根据海拔高低的不同和相对高度的不同我们将地球表面分为了五种地形。根据各自地形的特点我们可以归为三类。第一类就是地面起伏小的地形。
第一种地形地面起伏小,海拔较低,海拔一般低于200m的地形称为平原。
第二种地形地面起伏小,边缘较陡峭,海拔一般高于500m的称为高原。
第三种地面崎岖不平,海拔一般低于500米且坡度较缓的称为丘陵。
第四种地面崎岖不同,海拔一般高于500米且坡度较陡的称为山地。
最后一种地形比较特殊,它四周高,中间低,像一个水盆一样,我们称为盆地。
所以我们一共分为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五种地形。
根据我们刚才学习到的各类地形的海拔高度及特征我们判断一下A、B、C、D、E五点所在的地形区分别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
(转呈)观察世界地形图,结合课本内容我们一起找出特色地形。
当前陆地上高俊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两大地带,一个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如自北向南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二是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大体呈东西方向延伸,其中就包含了我国的喜马拉雅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为世界第一高峰,而在其北部就是我们国家非常著名的高原——青藏高原,它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另外一大山脉带上同样有一条山脉非常出名,就是位于南美洲西侧的安第斯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在它的东部还有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
位于非洲中西部的刚果盆地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盆地。
(转呈)刚才认识了世界最高和最长的山脉,你知道其实海底也有山吗?海底的地形也非常复杂,随着现代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才开始逐渐揭开了海底的神秘面纱。
海底地形也是分为五种,但是和陆地截然不同,我们观看这张海底地形图,首先是距离大陆最近的大陆架,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内,坡度较缓,随着向海洋内部逐渐延伸,水深会陡然增加到数千米,这个倾斜的坡就是大陆坡。
再往大洋内部就属于洋盆,它的面积非常广阔,是海洋中分布最广的地形,在大洋的中部是大洋中脊,它是大洋中新海底诞生的地方,火山活动比较强烈,最后一种就是海沟了,它可是大洋中最深的地方,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足足有11034米深。
总结
地球的表面丰富多彩,陆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海底世界也很奇妙,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大洋中脊、洋盆等,那么这些地形在地图上如何表现出来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学生观看视频,感受我国的大好河山。
通过示意图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两个重要概念以及相对高度的计算。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理解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
观看世界地图,根据课本内容在地图上找出地形的世界之最。
观看例图,了解海底地形及特征。
学习总结,预习下节课内容。
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梧桐山风景区位于深圳中南部,200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梧桐山主峰海拔943.7米,为深圳第一高峰,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9792.56米
B.9893.16米
C.7709.56米
D.7905.16米
答案:D
解析:两地的相对高度是由两地海拔相减,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而梧桐山主峰海拔943.7米,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8848.86-943.7=7905.16米。故选项D符合题意。
3.读图,①、②、③、④对应的地形名称排列正确的是( )
A.①山地
②高原
③平原
④丘陵
B.①高原
②山地
③丘陵
④平原
C.①高原
②山地
③丘陵
④盆地
D.①山地
②高原
③盆地
④丘陵
答案:B
解析:解:依据地形图特点可以看出:①海拔较高,边缘陡峻,地面起伏小,应为高原;②海拔较高,坡度较陡,沟谷较深,应为山地;③海拔较低,地面有起伏,坡度和缓,应为丘陵;④海拔较低,地面平坦,应为平原。故选项B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
5.读“世界主要山脉的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世界有两大山脉带:一是 沿岸山脉带;二是横贯 大陆南部和 西北部山脉带。
(2)A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 山脉,该山脉东部有世界最大的平原 平原和最大的高原
高原。
(3)B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山脉,该山脉北部有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高原。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我们充分实践了“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灵活使用示意图和地图进行教与学,不仅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扩大了教学广度和深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视频与各种资料的运用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带给学生更多直接的感官刺激,增加了情感体验。
不足地方是课堂容量较大,学生对于五大地形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刻和具体,需要课下继续进行相关练习强化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