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2 09:3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导入新课】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河口区第一中学
陈晓庆
第一幕
你方唱罢我登场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
1、三国政权建立
220年,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
221年,刘备仍用汉的国号,定都成都,史称蜀汉,简称蜀。
229年,孙权定都建业,国号吴。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760万
1600万
(1)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比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进步,为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2)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因此,这是历史的进步。
全国人口变化图
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
2、西晋政权建立
八王之乱
司马炎病逝后惠帝即位。惠帝妻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的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死杨骏,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一连串的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八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史16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国进入五胡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五胡乱华
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4个王朝,合称“南朝”。
北方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
五凉~四燕~三秦~二赵~成汉~夏
3、东晋十六国建立
衣冠南渡
永嘉元年(307年)九月,司马睿听从王导的建议,移镇建邺(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市)。但司马睿到建邺后因司马睿没有名望而并未得到江南民众的支持,一个多月都没有任何人拜访。王导正因此而感到忧虑,此时王导堂兄王敦到建邺,王导于是与王敦计划如何提高司马睿的名望。次年三月上巳节,王导趁节日的机会要司马睿出行观看习俗仪式,其间乘坐肩舆,王导和王敦等有名望的北方士族则在后骑马跟随,令司马睿甚具威严。江南士族纪瞻、顾荣等见司马睿如此十分惊惧,都在路旁拜见他,王导趁此劝司马睿与江南士族合作。自此司马睿就渐渐得到江南士族的支持,百姓亦归附。因王导和王敦尽心辅助司马睿,当时人都称「王与马,共天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北方的政权
曹魏、西晋、北魏、北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统一南方的政权
西晋、东晋、宋、齐、梁、陈
4、北魏政权建立概况
386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
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后来又被北齐北周取代。北齐北周东西对峙,后来北周灭北齐
后来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西晋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五胡十六国
东晋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政权沿革
南....朝(420—589年)
(220—280年)
(304—439)
魏(220—266年)
蜀(221—263年)
吴(229—280年)
(265—316年)
(317—420年)
589年
577年
581年

.....朝(439—581)
439年
史料 从2世纪到5世纪……先后出现了四次由“乱”到“治”的局面。一是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军事集团间的混乱到曹操统一北方;二是从西晋短期统一,到西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和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割据混战的十六国时期,到前秦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三是从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四是从北魏分裂到北周统一北方。
——摘编自《历史学习精要》
小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魏、蜀、吴三国实现了局部范围的统一,十六国北朝时黄河流域曾先后出现过前秦、北魏和北周的三次统一,但南方相对统一。这些统一因素的存在,为隋唐统一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二幕
夷夏和同为一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
是不同民族杂居一处的现象不断增多,族际之间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频率不断增加,心理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共同命运和共同利益的联系逐渐紧密,共同心理认同逐渐产生。其结果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共同性因素增加。
——杨须爱在《“民族交融”的科学内涵及实践意义》
史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形式(途径)
①民族迁移:少数民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北民南迁。
①民族迁移:少数民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北民南迁。
②民族战争: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
①民族迁移:少数民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北民南迁。
②民族战争: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
③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反晋(刘渊)。
史料
西晋太熙元年(290),晋武帝司马炎死,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昏庸无能,人民纷纷造反,掀起了各族人民联合反晋怒潮。借着八王之乱时的乱世,南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建立汉朝,史称前赵。
①民族迁移:少数民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北民南迁。
②民族战争: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
③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反晋(刘渊)。
④友好交往: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和睦政策;吴国对越族的招降与笼络。
1、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形式(途径)
①民族迁移:少数民族内迁(匈奴、羯、氐、羌、鲜卑);北民南迁。
②民族战争:十六国政权互相攻杀。
③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反晋(刘渊)。
④友好交往:诸葛亮对西南少数民族和睦政策;吴国对越族的招降与笼络。
⑤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史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在当时属于“现代化”。
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统治者,孝文帝可以跳出传统、血缘、文化的禁锢,抛开民族偏见,注重“大义”,非常的不容易。
孝文帝的改革的确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强大,放眼中国历史,孝文帝改革无疑是功大于过。
2、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实质
从社会发展角度——封建化;
从社会生产角度——农业化。
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相互渗透、取长补短,以汉族影响少数民族为主
双向的民族融合
民族
北方少数民族
汉族
受影响的内容
汉语、汉服、政治制度、
尚和中庸的性格、以孝为先的品格、姓氏
胡服、勇猛强悍的性格、高超的畜牧技术、烧烤、胡床、精湛的骑术、服饰、饮食、艺术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床
河南信阳长台关战国墓出土的黑漆床,是迄今为止见到的较早的床的实物,长2.18米,宽1.39米,但高仅有17厘米
我国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胡床。北齐《校书图》描绘
4、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
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缩小民族差异,为再次全国一统奠定基础,充实并传承中华文化
在整个民族融合过程中,胡文化并未完全被取代,反而推动了中原文化、经济的多元发展,胡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被汉文化广泛的吸收,胡族的生活习俗对汉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时感叹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今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
第三幕
江南地区的开发
史料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活火耕而水溽,……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史料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捻(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荒凉的江南
开发的江南
1、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
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
南方战乱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
南方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发展的政策
?
南方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具备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
中国气候的变化,进入寒冷期,南方相对受影响较少
北方民族迁往中原
中原汉族迁往江南
山区少数民族出居平原
史料
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到第四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以致阴历四月降雪……那时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度。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
2、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表现有哪些?
材料
江南……自义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江南三吴地区的宣城、吴郡、东阳以及长江中游的襄阳、江陵、长沙等日益繁华,尤其是南海(今广州)周边“人竞商贩、不为田业”
政权更迭
民族交融
江南开发
各民族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促进了经济的整体发展
各民族文化彼此吸收融合,充实和丰富了中华文化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繁荣
【课堂小结】
这个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大量胡族人口入居中原,使民族关系复杂化,民族矛盾尖锐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走向民族大融合。……较大的战争发生五百余次以上。动乱和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的创伤和灾难,但与此同时,社会也在动乱和苦难中走向新生。
——朱大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