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诗教案设计
阿米娜·米吉提
哈密市十三中学
一、【设计理念】
这堂课我采用解读隐逸诗例的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隐逸诗的特点,再通过学生对平面的诗句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画面美、情感美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并尝试背诵
通过对句子的理解,掌握隐逸诗的特点,了解古代诗人为什么要隐逸,体会诗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三读”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画面、情感,培养学生读中理解,读
中想象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借助想象,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习阅读古诗的兴趣
体会诗人物我两忘的境界。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并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难点:通过反复朗诵,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2.多媒体课件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上课导入:
1、诗的题材有很多种,怀古诗、边塞诗、登高诗、闺怨诗、咏物诗,和我们今天要学的隐逸诗。
大家可曾记得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他是一个游荡于田园的孤独客,宠辱不惊,笑看花开花落,像他这样的诗人还很多。转入今天的课题
什么诗隐逸诗(隐逸诗的特点)理解
诗人为什么隐逸?理解
1、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展示小贴士(诗人王国维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诗时我们要善于抓意像,它能帮助我们抓意境,意境能帮助我们解情感)
过渡:我们看下一张,进入诗中去品味诗意。
首联:“莓苔”“履痕”生在人少的地方,说明环境是偏僻的。
颔联:“白云”“静渚”“春草”“闲门”又给我们非常悠闲随意地感觉。
颈联:此时的诗人为什么看得不是其他的颜色,而是“松色”呢?又什么特殊含义吗?为什么?是什么?诗人可能在隐喻自己的高洁品质(因为松-----四季常青)
尾联:这与陶渊明额那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大致相同也就是说他们两个都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过度:我们欣赏完之后来思考一个问题(是人的情感变化又是怎么样的呢?)
再回到诗中去体会
我寻找隐士,看到这里很偏僻,但我看到了脚印,证明可能有人,我当时的心情会怎么样?(期待和欣喜)
颔联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是什么状态(门是闭着的)我的心情一下子变得失望和惆怅。
但是到了颈联诗人是不是一直很惆怅呢?显然没有,而是把目光转向美丽的风景,没有那种寻者不遇的惆怅,看起了松色、水源、溪花(这时候他就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很超然
好,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这么美的诗,大家再读一遍。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读隐逸诗,对此类题材的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回去后大家在多找几首隐逸诗去品读一下。
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年轻时都是满腔热血,希望大展宏图。可是现实总是那么无情,加上自己的脾气执拗,不甘于同流合污,于是沉沦下僚,久困樊笼,也就有了归隐之心。
李白不为高力士所容,慨叹之余,“逃丘园而不返,使人常高其风而不敢昔焉”;杜甫仕途不顺,寻访隐士,“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苏轼遇见山人顿生禅意,自比仙鹤,“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常建借宿王昌龄的隐居,也写了两句著名的隐逸诗,“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五【作业】
1、课后积累隐逸诗的意象,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