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实验活动1
[范围: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建议用时:2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金昌]
关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得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然后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反应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然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C.导管口开始产生气泡时,立即用装满水的集气瓶收集气体
D.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反应时药品进入导管
2.[2020·广东]
实验室用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取氧气,下列装置组合正确的是
( )
图1-S-1
A.①③
B.①⑤
C.②③
D.②④
3.[2020·绵阳改编]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
图1-S-2
4.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不明显,原因可能是收集本实验所用的氧气的过程中( )
A.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B.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C.收集氧气前装满水的集气瓶中不留气泡
D.收集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5.绘制“思维导图”是将学习过程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有序整理,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图1-S-3是小科整理的“氧气”的思维导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氧气①
图1-S-3
A.①处:氧气所属的物质类别是纯净物
B.②处:“物理性质”中可添加上“不易溶于水”
C.③处:“用途”中可添加“供给呼吸”
D.④处:“制取”中的错误是收集方法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
二、填空题
6.用如图1-S-4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S-4
(1)高锰酸钾(KMnO4)分解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
。?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
。?
7.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的空格。
(1)制取气体前,要先
,再装药品。?
(2)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高锰酸钾加热时,要先 ,使试管均匀受热,再固定加热。?
(3)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观察到气泡从瓶口逸出,应该 ,再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 放在桌面上。?
8.某市九年级学生进行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考到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实验,如图1-S-5所示,请回答:
图1-S-5
(1)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放在酒精灯火焰的 部分迅速加热,然后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正确的操作是
(填字母)。?
A.直接插入到集气瓶底部
B.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2)B图中,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往集气瓶里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此实验的目的是
? 。?
三、实验探究题
9.[2020·山西改编]
小红和同学们完成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验证氧气性质的实验,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思考。请结合图1-S-6回答下列问题。
图1-S-6
(1)图甲:仪器a的名称是 ,给试管预热的操作是
,?
发生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
。?
(2)若用图乙所示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气体应从 (填“b”或“c”)端进入。?
(3)图丙: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 时,插入集气瓶中。?
10.[2019·成都改编]
实验室用如图1-S-7所示装置制取氧气并完成相关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图1-S-7
(1)用C装置收集氧气的方法是 (填字母)。?
A.排水法
B.向下排空气法
C.向上排空气法
(2)检验C中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
。?
(3)C中收集满氧气后,打开弹簧夹K1、K4,关闭K2、K3,其中打开K1的目的是 。点燃D中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C装置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待红磷熄灭,C装置冷却后,打开K3观察到的现象是
。?
附|加|题
11.[2020·河北节选]
“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H2O2)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某兴趣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符号为NaClO。
[实验1]
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加H2O2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然后
(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提出问题]
在上述反应中,NaClO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作反应物,NaClO与H2O2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猜想二:作 ,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氧气时二氧化锰的作用。?
[实验2]
图1-S-8
①按如图1-S-8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 。?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30
mL
“84”消毒液,注射器中吸入25
mL
H2O2溶液。
③将注射器中的H2O2溶液平均分五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H2O2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见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收集气体的
总体积/mL
140
280
365
x
375
(1)表中的数据,x= 。?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一正确”,其依据是 。?
教师详解详析
1.D [解析]
制取气体时,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药品;反应结束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停止加热,以防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导管口开始产生气泡时不能立即收集,因为此时冒出的主要是空气,若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
2.A [解析]
因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都是固体,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产生氧气,所以需选择固体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①;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3.A [解析]
检査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高锰酸钾是粉末状固体,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氧气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要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故应在集气瓶底部加少量水,而不是加细沙。
4.A 5.D
6.(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KMnO4K2MnO4+MnO2+O2)
(2)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7.(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移动酒精灯
(3)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正
8.(1)外焰 B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验证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9.(1)铁架台 使酒精灯的火焰在试管底部下方来回移动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KMnO4K2MnO4+MnO2+O2)
(2)b (3)火柴快燃尽
10.(1)C
(2)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C装置上端瓶口处,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集满
(3)排出A中继续产生的气体,防止气压过大冲开胶塞 剧烈燃烧,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烧杯B中的水进入C装置
[解析]
(1)C装置为双口瓶,不能加水收集气体,因此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由于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密度,因此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2)若要检验C中是否收集满氧气,只需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靠近C装置上端瓶口处,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集满。(3)待红磷熄灭,C装置冷却,此时C装置内由于红磷燃烧消耗掉了其中的氧气而使气压减小,打开K3将会观察到烧杯B内的水被吸入C装置中。
11.[实验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或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燃烧更旺)
[作出猜想]
催化剂
[实验2]
检验装置气密性
(1)370 (2)第三次产生的氧气的量减少,以后不再产生气体(合理即可)
[解析]
[实验1]
猜想二依据后面提示“类似分解H2O2溶液制氧气时二氧化锰的作用”进行类比,故本空实际考查用过氧化氢制氧气过程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即作催化剂。[实验2]
该实验装置的原理是利用化学变化产生氧气,导致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集气瓶中的水被压入量筒,被压出水的体积即是产生气体的体积。本实验中每次在锥形瓶中推入5
mL
H2O2溶液,故产生氧气的总体积需用收集的气体总体积减去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总体积,见下表分析: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产生氧气的
总体积/mL
140-5
=135
280-10
=270
365-15
=350
x-20
=350
375-25
=350
第五次产生氧气的体积和第三次一样,说明第三次以后就没有再产生氧气,则第四次收集气体的总体积为365
mL+5
mL=370
mL,即x=370。因为第三次以后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就没有再产生氧气,说明次氯酸钠是反应物,而不是催化剂。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1张PPT)
实验活动1
第二单元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达标巩固
附加题
一、选择题
1.
[2020·金昌]
关于“加热高锰酸钾制得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然后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
反应结束时,先停止加热,然后将导管移出水面
C.
导管口开始产生气泡时,立即用装满水的集气瓶收集气体
D.
装有高锰酸钾的试管口要放一小团棉花,目的是防止反应时药品进入导管
D
[解析]
制取气体时,应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再装入药品;反应结束时,应先将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停止加热,以防水倒吸入热的试管,使试管炸裂;导管口开始产生气泡时不能立即收集,因为此时冒出的主要是空气,若收集会导致收集的气体不纯。
2.
[2020·广东]
实验室用氯酸钾固体(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制取氧气,下列装置组合正确的是(
)
A
A.
①③
B.
①⑤
C.
②③
D.
②④
[解析]
因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都是固体,且需要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产生氧气,所以需选择固体加热型气体发生装置①;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3.
[2020·绵阳改编]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并验证氧气的性质,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
[解析]
检査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装置不漏气;高锰酸钾是粉末状固体,为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要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氧气验满时,带火星的木条要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氧气已收集满;硫在氧气中点燃生成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和水反应,故应在集气瓶底部加少量水,而不是加细沙。
4.
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实验现象不明显,原因可能是收集本实验所用的氧气的过程中(
)
A.
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B.
集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C.
收集氧气前装满水的集气瓶中不留气泡
D.
收集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开始收集
A
5.
绘制“思维导图”是将学习过程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有序整理,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图是小科整理的的“氧气”的思维导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D
①处:氧气所属的物质
类别是纯净物
B.
②处:“物理性质”中可
添加上“不易溶于水”
C.
③处:“用途”中可添加“供给呼吸”
D.
④处:“制取”中的错误是收集方法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
二、填空题
6.
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高锰酸钾
分解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
)
(2)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7.
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的空格。
(1)
制取气体前,要先____________________,再装药品。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高锰酸钾加热时,要先______________,使试管均匀受热,再固定加热。
移动酒精灯
(3)
利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当观察到气泡从瓶口逸出,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小心地把集气瓶移出水槽,______放在桌面上。
在水面下用玻璃片盖住瓶口
正
8.
某市九年级学生进行了化学实验操作考试,考到了“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一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
(1)
用坩埚钳夹取一小块木炭放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部分迅速加热,然后把红热的木炭插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填字母)。
A.直接插入到集气瓶底部
B.由瓶口向下缓慢插入
外焰
(2)
图中,燃烧停止后,取出坩埚钳,往集气瓶里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此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验证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三、实验探究题
9.
[2020·山西改编]
小红和同学们完成了实验室制取氧气和验证氧气性质的实验,并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思考。请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甲:仪器
的名称是__________,给试管预热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架台
使酒精灯的火焰在试管底部下方来回移动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或
)
(2)
若用图乙所示装置,采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气体应从_______(填“
”或“
”)端进入。
(3)
图丙:点燃系在螺旋状细铁丝底端的火柴,待______________时,插入集气瓶中。
火柴快燃尽
10.
[2019·成都改编]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并完成相关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
(1)
用
装置收集氧气的方法是______(填字母)。
A.
排水法
B.
向下排空气法
C.
向上排空气法
C
(2)
检验
中收集满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
装置上端瓶口处,若木条复燃,则氧气已集满
(3)
中收集满氧气后,打开弹簧夹
,关闭
,其中打开
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点燃
中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
装置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待红磷熄灭,
装置冷却后,打开
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排出
中继续产生的气体,防止气压
过大冲开胶塞
剧烈燃烧,放出热
量,产生大量白烟
烧杯
中的水进入
装置
[解析]
(1)C装置为双口瓶,不能加水收集气体,因此不能用排水法收集;由于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密度,因此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2)若要检验C中是否收集满氧气,只需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靠近C装置上端瓶口处,若木条复燃,则说明氧气已集满。(3)待红磷熄灭,C装置冷却,此时C装置内由于红磷燃烧消耗掉了其中的氧气而使气压减小,打开K3将会观察到烧杯B内的水被吸入C装置中。
解析
附加题
11.
[2020·河北节选]
“84”消毒液和过氧化氢
溶液都是常用消毒剂,某兴趣小组对两种消毒剂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符号为
。
[实验1]取少量“84”消毒液于试管中,滴加
溶液,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实验操作和现象),证明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复燃(或将燃着的木条伸入试管,木条燃烧更旺)
解析
附加题
[提出问题]在上述反应中,
的作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作反应物,
与
溶液发生化学反应;
猜想二:作____________________,类似分解
溶液制氧气时二氧化锰的作用。
催化剂
解析
附加题
[实验2]
①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装置,并_________________。
②向锥形瓶中加入
“84”消毒液,注射器中吸入
溶液。
检验装置气密性
解析
附加题
③将注射器中的
溶液平均分五次推入锥形瓶中;每次推入
溶液,待不再产生气泡后,记录收集气体的总体积(忽略其他因素对测量结果造成的影响),见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收集气体的总体积
140
280
365
375
(1)表中的数据,
_____________。
(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猜想一正确”,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0
第三次产生的氧气的量减少,以后不再产生气体(合理即可)
解析
附加题
[解析]
[实验1]猜想二依据后面提示“类似分解
溶液制氧气时二氧化锰的作用”进行类比,故本空实际考查用过氧化氢制氧气过程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即作催化剂。[实验2]该实验装置的原理是利用化学变化产生氧气,导致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大,集气瓶中的水被压入量筒,被压出水的体积即是产生气体的体积。本实验中每次在锥形瓶中推入
溶液,故产生氧气的总体积需用收集的气体总体积减去加入过氧化氢溶液的总体积,见下表分析:
解析
附加题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产生氧气的总体积
140-5=135
280-10=270
365-15=350
375-25=350
第五次产生氧气的体积和第三次一样,说明第三次以后就没有再产生氧气,则第四次收集气体的总体积为
,即
。因为第三次以后再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就没有再产生氧气,说明次氯酸钠是反应物,而不是催化剂。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