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真题(1956-2012)汇编 考点112 自然人文综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考地理真题(1956-2012)汇编 考点112 自然人文综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2-07-09 10:0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点112 自然人文综合
(2012年高考真题天津卷)读部分地理事物数量的纬度差异示意图(图7),回答10—11题。
1. 下列叙述,符合图7所示的动物种群数量分布规律的是
A.南半球的种群数量多于北半球 B.信风带的种群数量多于西风带
C.低纬地区的种群数量少于中纬地区 D.森林地带的种群数量少于草原地带
2. 结合图7中的信息判断,世界特大城市数量纬度差异的形成,主要由于
A.气候、土地资源的差异 B.生物、土地资源的差异
C.矿产、生物资源的差异 D.气候、矿产资源的差异
(2012高考真题北京卷)图5为温带某景区导游图。读图,回答第10~11题。
图5
3.在图示景区的主要自然景观中,
A.峡谷由河流下切塑造而成 B.河流补给主要靠冰雪融水
C.瀑布的落差受径流量控制 D.湖泊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
4.在景区服务设施中,依次布局游客中心、加油站、餐厅、巡防站的合理方案是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5.(2012高考真题山东卷,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5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
(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分)
(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
(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6分)
(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用的一种工程。图5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2分)
(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6分)
1.图中各点最可能表示世界
A.主要能源矿产产地 B.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C.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D.近10年7级以上地震震中
2.在6月到8月期间
A.正午太阳高度角①比②小 B.日出时间①比③早
C.④地白昼时间逐渐增加 D.便于在⑤地开展科学考察
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26)(25分)为了解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并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某地理实习小组在美国西部地区进行了野外考察。图8提供的是考察路线(R地 →旧金山→盐湖城)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读图回答问题。
图8
野外考察
(1)与旧金山相比,R地的气温有何特点,并指出该特点形成的影响因素。(6分)
(2) 根据内华达山脉(中部)地形剖面图,分别比较B处与A、C两处年降水量的大小,并说明理由。(4分)
(3) 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5分)
室内分析
(4)以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为对比区域,以“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为主题,简要分析两地农业区域差异,完成表3内容。
表3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和大盆地农业区域差异比较
加利福尼亚谷地(北部) 大盆地
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适宜开展的农业生产活动
4.(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图15为北非简图,图16为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图15 图16
(1)甲、乙两地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是 ▲ 。试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分析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 ▲ 。(6分)
(2)乙地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有 ▲ 。(3分)
(3)该地区大多数城镇分布在沿海的原因有 ▲ 。(3分)
(4)影响该地区陆路交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 。(2分)
5.(上海市普通高校2010届高三春季招生综合能力测试,35-39)(本题共13分)2009年7月23日,两艘德国货船从韩国向北行驶,经白令海峡,成功通过以往无法通航的“东北航道”,于9月7日抵达俄罗斯扬堡港进行休整,最后抵达目的地——荷兰鹿特丹港。

⑴两艘货船选择这一时段试航北冰洋是由于
⑵两艘货船顺利抵达扬堡港休整时,当地昼夜长短状况和变化趋势是( )
A.昼长夜短,白昼逐日延长   B.昼长夜短,白昼逐日缩短
C.昼短夜长,黑夜逐日延长   D.昼短夜长,黑夜逐日缩短
⑶示意图中,①、②两地分别位于两种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区,其中①地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②地的为 。①和②两地相比,人口密度较大的是 地,其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⑷多少年来,欧亚贸易的海运主要通过“南行航道”。“南行航道”沿线依次经过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 文化圈、 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和东亚文化圈,促进和推动了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⑸与“南行航道”相比,“东北航道”的优势和劣势都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
(2007年高考天津卷)文科综合读下图,回答1~2题。
6.甲、乙两图所示大洲的人口特点是
A.城市人口若悬河 B.生育率较低 C.人口平均密度大 D.老龄化程度高
7.李明同学发现乙、丙、丁三图所示现象有因果联系,地理老师认为有道理。此因果顺序应该是
A.乙→丙→丁 B.丙→丁→乙 C.丙→乙→丁 D.丁→丙→乙
8.(2007年高考全国I卷文综,40)(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读图9,回答(3)~(4)小题。
(3)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13分)
(4)说明燕京在区际联系中地理位置的重要性。(7分)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江苏卷(新课程))经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甲、乙两点。据此回答3—4题。
9.甲点位于37°N、118°E,其所属的陆地自然带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
10.乙点所在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种植园农业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Ⅱ(新课程))《真腊风土记》(元)记载:①自温州开船,西南行,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腊;②真腊四时常如五六月天,不识霜雪,半年有雨,半年绝无;③信教者削发穿黄,偏袒右肩,其下系黄布裙、跣足。据此并结合图1,回答1~4题。
图1
11.当时从温州航海前往真腊的较佳时间是( )
A.11~12月    B.3~4月   C.5~6月    D.7~8月
12.真腊地区的气候属于(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13.③所描述宗教的起源地是( )
A.巴勒斯坦地区 B.阿拉伯半岛 C.南亚 D.中亚
14.该宗教的传播方式主要属于( )
A.传染扩散 B.迁移扩散 C.刺激扩散 D.等级扩散
图5
国界
沙地
规划调
水工程
40°N
120°E







西



A
B

等高线
河流
水库
图 例
对比区域
比较内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