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运用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规律;
2.运用中国地形图,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和特点。
技能与方法:
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并结合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2.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提高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2.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及其特点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一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对陆地表面基本的地形类型、地势特点及其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和形态有了大致的了解,但是在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上的掌握还有一定差距。本节课内容为学生全新接触,虽然有些山脉名称已有所耳闻,但是掌握全部山脉走向名称,相对来说还是有部分难度,在课堂中注意增加学生兴趣,提高掌握内容的记忆力。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直接影响了中国的气候特征和分布,进而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分布等诸多地理要素。
本节课主要完成第一课时内容,即中国的山脉及主要地形区。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卫星图片和其他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由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帮助学生们先认识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山脉走向、名称和分布)→镶嵌其中的高原、盆地和平原→整体认识地形结构的面积比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温故知新,复习陆地上主要的地形类型
辨析概念:山地、山脉、山地、山区的区别与联系
播放《中国名山》视频。
一、山脉纵横交织
教师引导: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山脉众多,纵横交错分布,如何快速认识中国山脉?
判断技巧:根据山脉的不同走向进行分类。
活动1:教材P21“图2-1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①思考“我国山脉大致有哪几种走向?”;②并用不同颜色彩笔描绘中国五种不同走向的山脉。(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3分钟完成)
提供“知识链接”:山脉走向是指山脉在地表总体或大致的延伸方向。结合大量图片,逐一讲解:
东西走向的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
弧形山脉
活动2:记忆力大挑战—说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的中国山脉名称。(请按下暂停键,三分钟完成。)
【拓展】:众多山脉中,有五座山脉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即“中华五岳”。播放视频《中华五岳》
小结:中国山脉特点—五横、三竖、七撇、两捺。纵横交织,形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构成了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界线和人文地理的界线。
活动3:找出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和南岭,说一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交界处。(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
承转:各地形区之间大也以山脉为界,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
中国主要地形区
四大高原
自主学习:读图找出我国四大高原的名称、位置,并了解每个高原主要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
教师讲解并图片展示:青藏高原的“雪山连绵”、黄土高原的“黄土广布”、内蒙古高原的“一望无际”及云贵高原的“石灰岩广布”等特点。
练习:根据图片选出四大高原的特点。
四大盆地
自主学习:结合P25说说四大盆地各有什么独特的特点。回答下列的问题:
1.素有“聚宝盆”之称的是哪个盆地?2.“天府之国”呢?3.我国第一和第二大盆地分别是什么?
教师展示四大盆地风光图片,点拨四大盆地的位置和范围,点拨归纳四大盆地的主要特征。
练习:根据图片,选出四大盆地相应的特点。(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30秒)
三大平原
展示三大平原的风光图片。
练原连连看(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30秒)
主要丘陵
展示三大丘陵的地理地理位置和风光图片。
【小结】我国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复习回顾,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厘清概念,科学认知,建立先行知识。
观看视频,感受祖国江山美景,为学习中国地形奠定情感基础。
结合课本,按照老师的要求,用彩色笔分别勾勒出三列山脉名称的大致延伸方向。
根据地图,说出中国山脉名称,检测即时记忆。
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五岳分别位于哪一个省区及其自然和文特色,领略祖国山河壮美。
找到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和南岭等山脉两侧的省级行政单位。体会山脉作为人文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自主读图圈出四大高原的名称、位置。结合图片,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的基础,初步形成四大高原的特征。
对中国地形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自主归纳并理解四大盆地的分布位置及主要特征。
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三大平原;通过“平原连连看”练习,加深对三大平原的识别能力。
学生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三大丘陵;欣赏三大丘陵景观图
作业
完成《填充图册》P10,填充山脉代码+名称。
2.收集中国名山的文章、图片,以“中国地形图”为底图制作一份手抄报。
教学反思
1.爱国主义教育是情感重点,本节课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很多我国山脉的资料,包括名人诗句以及历史典故,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中。
2.精心收集教学素材。整理了大量精美高清的地形图片。试图在教学过程中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抓住眼球,并且通过对山脉和各地形区的拓展讲解,能加深学生的记忆。但有些图片可能没法精准呈现本地形区的特征,还需斟酌使用,
3.拓展讲解过多,导致课堂时间较长。有些山脉和地形区可以不用一一展示,选取典型的山脉来作为延伸介绍即可。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内容较多,不可面面俱到。
3.学生活动和留给学生的记忆时间较少。结合学生作业和练习来看,本节课有一个很大的易错点就是错别字,对于一些山脉名称的书写强调不足,所以部分同学出现别字现象。《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运用地图分析得出我国地势和地形特征以及该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技能与方法:
(1)进一步建立区域地形地势的认知结构。
(2)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3)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2)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区域分析方法对学习中国地理仍然适用。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况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总结出我国地势、地形基本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影响的主要方法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表面上看起来平行的三个特点,但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围绕这种关系步步展开,引导学生层层探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诗歌体现了我国地形、地势。那我国的地形、地势是什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地形2》。
【区分概念】
首先,我们要区分三个概念——地形、地势和地形区,地形是地球表面各种起伏形态的总称。我们学习的地形只有平原、高原、丘陵、山地和盆地五种。地势描述了地面高低起伏的趋势,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哪里高哪里低。而地形区则指的是具体的名字和地形类型,如我们上节课学的青藏高原、东北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等。
明晰了以上三个概念的区别后,我们来构建地形地势的认知结构。归纳地形地势特征,我们一般会从空间排列状况、特殊地形与地貌、种类特征和地势特征四个方面来总结。空间排列状况是指地形的空间排列状况,以北美洲为例,“三大南北纵列带”是种类分布特征,“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平原,东部低缓的山地和高原”则是整体分布规律。特殊地形与地貌则指的是地形区。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就讲了这两部分内容,因为中国的地形是格网状的,山脉形成网,而地形区则是镶嵌的格,所以第一课时先讲了“山脉纵横交织”,再学习“地形复杂多样”。
这节课我们来从种类特征和地势地形两个方面了解中国地形特点。种类特征,我们会从中国地形种类是否齐全,以哪种或哪些种地形为主学习。地势特征会从海拔、地势的起伏状况和倾斜状况三方面了解。
【学习目标】
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运用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形、地势特点。分析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自然地理要素以及生产生活的影响。
【地形种类特征】
我国的地形种类是否齐全呢?根据上节课学习,也可以根据图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地形种类是多样且齐全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活动,根据地图判断哪一类地形所占比重最大。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经过观察,中国地形是以高原、山地为主,那是否准确呢?我们来看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进行验证。
通过比例图可以发现,中国山地所占面积最大,大约1/3,其次是高原。我们通常把山地、丘陵和较崎岖不平的高原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2/3。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的地形种类特征是“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面积广大”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山区面积广大”对生活的影响
“山区面积广大”对生活的影响,我们来从吃、住、行三方面来举例。首先,我们有“中药”,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上山采中药”的情节。茶也是中国的传统饮料作物,更有“高山云雾出好茶”这样的俗语。在住的方面,无论是高脚楼还是窑洞都是生活在山区的中国人的传统民居。由于山区出行不方便,人们更是适应环境发明了攀梯和吊索等交通方式。“山区面积广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带着发现的眼睛来寻找。“山区面积广大”对生产又有什么影响呢?
“山区面积广大”对生产(农业)的影响
活动:连一连,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天山山脉对应第二个图,这里除了适合发展林业外,还适合发展畜牧业。黄土高原对应第三个图,这里适合发展种植业和畜牧业。第一个图是东南丘陵,这里适合发展林业和种植业。通过例子,我们可以感受到“山区面积广大”适合发展多种农业。
“山区面积广大”对生产(工业)的影响
“山区面积广大”利于发展采矿业,建水电站。
“山区面积广大”对生产(旅游业)的影响
观看视频,师总结:山区面积广大,形成了多彩的景观,利于发展旅游业。
过渡:“山区面积广大”有很多优势,也有劣势。由于地形的限制,交通不便,发展经济不能靠攀梯和吊索,很多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根据2011-2020中国扶贫攻坚主战场图,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贫困地区全部位于山区。为了克服和解决交通问题,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
我国对山区的交通开发
左图是国家在怒江铺设的七十二拐公路,右图是世界第一高的贵州北盘江大桥。
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在山区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我们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因为山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中国的地势特征】
通过中国地形图,我们发现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中国地形天然分成三种颜色,根据图例,我们可以发现,最西边的大部分海拔在3000-6000米之间,实际数据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部平均海拔是1000-2000米,最东部平均海拔500米以下。我们可以总结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地表起伏大。
图A和图B所显示的地势特点均为西高东低,活动:据图判断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请同学们思考1分钟。答案是B,阶梯状。
为了准确了解我国地势的起伏状况,我们找到了北纬36°的剖面图。如剖面图所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分成了3级阶梯。最高处为第一阶梯,往下依次是第二和第三阶梯。至此,我们可以得到中国的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所示,2019年我国的水利发电量居全球各国首位。水里发电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什么我国的水利发电量如此丰沛呢?这与我国的地势特征分不开关系。下面我们来通过两个活动探究地势与我国水利发电量丰沛的关系。
活动之前,我先介绍下我国三条重要的河——黄河、长江和珠江。同学们,你认为这三条河的流向是什么样的呢?根据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我们可以判断流向是西高东低。
那下面我们来进行活动:找出这些水电站分布位置的规律,并探究原因。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1分钟。分布规律是位于阶梯交界处。原因是落差大,水能大。我国地势起伏大,呈阶梯状,落差大。但徒有落差,没有丰富的水量也无法产生大量的水能。我国的地势对降水又有什么影响呢?
活动:比较华北平原、美国死亡国家公园两地的景观差异,分析在两地距海较近情况下,为何景观迥异?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华北平原:无山脉阻挡,水汽可深入,降水丰富。美国死亡国家公园:有山脉阻挡,水汽无法深入,降水少。由活动可知,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利于水汽深入,形成丰沛降水。
根据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知,中国的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印证我国地势利于水汽深入,形成降水。通过以上两个活动,我们可知中国的地势特征利于水汽深入,保证内陆地区降水量;其次,阶梯状分布产生利于产生巨大落差,因此中国具备水利发电量大的先天条件。
下面来总结中国的地势对气候与河流的影响——流向、降水和水能。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地形的种类特征和地势特征。我国地形的种类特征为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我国地势特征为西高东低,三级阶梯。我们还探究了地形种类特征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中河流和环境的影响。
【我国地形地势对文化的影响】
我国地形地势不仅对上述有影响,还影响了中华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断代,保存至今仍然有巨大生命力的国家。有专家学者认为这与中国的地形地势有关,中国西部和北部为高原,东部南部临海,中国的地形和海陆位置天然形成封闭,不容易被入侵,保护中华文化的延续。而中华文化也是由多种文化融合形成的,阎崇年教授认为中华文化内部可分为汉族的农耕文化、西北地区的草原文化、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高原文化、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森林文化和临海区域的海洋文化。高原文化祭祀山神,当地人绕山跪拜,消灾祈福。森林文化祭祀树神,满族的萨满教在木杆上雕刻祭祀。草原文化的图腾是狼。海洋文化祭祀妈祖。
农耕文化祭祀土地和五谷杂粮,江山社稷中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如图可知,中国的地形地势直接决定了五类文化。中国的很多朝代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像清朝就主要是草原文化、森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融合。因此中华文化先天就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微课,通过这节课我学会了新技术,为以后的微课录制奠定了基础。录微课的心得如下:1.要先录音再配PPT录屏。录音一定要无噪音,建议使用讯飞录音笔。还有读错的话,一定要整句话重来。2.使用音乐背景,音乐声音要小,这次快剪辑声音只有2。使用快剪辑录音乐要先把读的录音乐,最后插入视频。3.语调和语速也很有讲究,我还没研究好。但也由于技术的限制,这节课我没有动画,如果加了动画会更生动。我会继续加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