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三年级上人教新课标6.21饮湖上初晴后雨2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三年级上人教新课标6.21饮湖上初晴后雨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7-09 10:2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2张PPT)
饮湖上初晴后雨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定 风 波
苏轼
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说他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诗歌 定风波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读 出 节 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讨论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讨论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中国古代诗歌 定风波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艺 术 特 色
定 风 波
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