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
2021-2022学度第
一
学期学案设计
课题名称
4.古诗三首
课时
授课时间
背景分析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或咏景言志,或借景劝勉朋友,或借景表达思乡怀旧之情;
学习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认识
“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
等7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难点: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感受诗中描写秋天景象的美。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2、3(检测目标1)2.完成学习任务一中的4,任务二中的2、3,任务三中的3、4(检测目标2)3.完成学习任务三中的2、3,任务四中的1(检测目标3)4.完成学习任务四中的2(检测目标4)
所需条件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搜集秋天的资料。夏季荷花盛开、深秋荷叶衰败干枯、残菊等图片教师制作PPT。
板书设计
4古诗三首山行
寒、远
,斜、长赠刘景文
荷尽、菊残
橙黄橘绿夜书所见
萧萧、送
追忆、留恋
学习过程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2.板书课题,齐读(指导读得轻些,读出感情)。课件出示杜牧的资料,师讲解介绍。2.示标示导(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默写《山行》。(3)理清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学习任务一:初读古诗,识记生字(检测目标1、2)出示自学指导①轻声读古诗,将预习时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评价标准:读得正确
☆
读得流利
☆
(一)个人自学1.学生自主学习(生按提示自学,师巡视指导。)2.自己检测自学效果。(二)小组纠错和小组伙伴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轮流读课后生字词,交流对生字词的理解。(三)班内质疑1.教师范读。2.指名读,结合读指导读准节奏,读准字音。3.说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板书到黑板上。(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4)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5)“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8)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4.结合画面,讨论交流疑难字词。三、学习任务二:感受情境,理解诗意(检测目标2)出示自学指导自由朗读古诗,请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评价标准:说出词语意思☆
说出古诗正确意思☆(一)自学自测学生自学。(二)小组纠错小组轮流朗读课文,互说诗意,互相纠正错误。(三)质疑拓展1.师生合作,学第一句。(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2.小组交流,学第二句。(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3.独立学习,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四、迁移拓展出示自学指导:
请利用“解字词,串诗意”的方法,学习《赠刘景文》。(一)自学自测学生认真学习。(二)小组纠错同桌互相说诗意。(三)质疑拓展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3.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五、教师总结1.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这两首和秋天有关的古诗,简单谈谈自己知道了什么?)秋词(唐)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睛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宵。临平泊舟(元)黄庚客舟系缆柳阴旁,湖影侵篷夜色凉。万顷波光摇月碎,一天风露藕花香。第二课时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3首古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地来读一读,猜猜这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2.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秋。3.师追问留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先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赠刘景文》。【通过猜测季节,激发学生读古诗的兴趣】二、学习任务三:学习《赠刘景文》(检测目标2、3)1.解诗题。(1)板书”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刘”(2)齐读,理解”赠”,解题。(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2.把古诗读正确。评价标准:读得正确
☆
读得流利
☆
(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3.再读古诗,理解诗意。评价标准:说出词语词语意思☆
说出古诗正确意思☆(1)师: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2)交流圈画的词语结合词语理解诗意,(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荷尽①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
“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②理解”尽”“擎雨盖”。(板书:借助图片借助注释)③朗读诗句,体会秋天荷花开败、荷叶凋零的景象。④指名读,齐读。菊残、傲霜枝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②师: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③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
橙黄橘绿①师: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色,作者都用一个词概括了,那就是——橙黄橘绿。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②读诗句,想画面。③师: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么呢?(3)小结学法:我们刚才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图片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还通过反复的朗读,读出了这首诗的味道。4.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5.熟读古诗,尝试背诵。(1)师:可以用什么方法背诵?(借助重要词语,结合图片等)(2)配乐背诵。三、学习任务四:书写指导(检测目标3、4)1.教师范写
“橙、
残”,并指导学生书写。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3.出示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字,读准多音字“挑”。(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检测目标2、3)出示自学指导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评价标准:读得正确
☆
读得流利
☆
1.个人自学2.小组纠错3.质疑拓展学生提出不会的或不清楚的问题,老师予以解决。(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2)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4.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5.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6.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检测目标3、4)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结合着注释说一说你读懂了哪句诗。评价标准:说出词语词语意思☆
说出古诗正确意思☆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2.赏析第三、四行诗。
(1)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学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老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能在玩些什么呢?
(4)老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四、深入朗读,感悟诗情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老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学生互相评价。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四、教师总结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当堂检测
1.背诵《山行》2.填空。《夜书所见》是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题目中“书”的意思是________。其中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作业内容
课下查查资料,搜集秋天的古诗。2.把你认为最美的诗句抄在小本子上。
一致性
课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抓实自主学习,促进合作探究学习,学习目标问题化、任务化,具体明确。学生能解决学习目标预设的问题,能进行自我学习评价,目标达成度较高。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