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中国的气候(4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附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中国的气候(4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附教学反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9-20 12:06:44

文档简介

《中国的气候》第四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中学习的自然灾害主要分为两部分,地质灾害与气象灾害,本节内容讲解的灾害为气象灾害。通过介绍寒潮、梅雨、沙尘暴、台风、干旱、洪涝的发生时空分布和危害,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初步形成防灾减灾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
选自湘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三、四小节。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常见的特殊天气、常见的灾害天气。
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密切,有很强的实践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学生分析
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了解了我国的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特征,也掌握了我国是一个季风气候典型的国家,夏季风的进退规律与降水的关系。
学生可能存在的认知障碍:
由于地区的限制,学生对沙尘暴、寒潮、旱灾的认识较为陌生。
教学目标
1、认识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其造成的危害
2、了解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3、形成防灾减灾意识,掌握自然灾害的避灾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寒潮、沙尘暴、梅雨、台风的时空分布
难点:理解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板块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任务1.1:“2020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为后续探究展开铺垫
【组织教学】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2020年国内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导入】
【提出问题】找出常见的特殊天气?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观察、思考】
【交流、讨论】
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求知欲,体会特殊天气就在身旁。
板块二:认识常见的特殊天气和灾害天气
任务2.1:认识寒潮的概念、时空分布、影响范围、危害
任务2.2:认识梅雨的概念、时空分布、影响范围、危害
任务2.3:认识沙尘暴的概念、时空分布、影响范围、危害
任务2.4:认识干旱的影响范围、危害
任务2.5:认识洪涝的危害、时空分布
任务2.6:认识台风的来源、时空分布、应对措施
【讲解】
什么是寒潮?
【提问】
寒潮来源地
寒潮的发生的时间
寒潮的影响范围
寒潮的危害
【讲解】
什么是梅雨?
【提问】
1、梅雨来源地
2、梅雨的发生的时间
3、梅雨的影响范围
4、梅雨的危害
【讲解】
什么是沙尘暴?
【提问】
1、沙尘暴来源地
2、沙尘暴的发生的时间
3、沙尘暴的影响范围
4、沙尘暴的危害
【提问】
1、干旱与降水的空间分布关系
【讲解】
1、干旱的危害
【讲解】
1、洪涝的危害
【提问】
1、洪涝与地形、降水的分布关系
【提问】
台风的来源
发生的时间
影响的范围
带来的危害
如何应对
【小组合作】利用“中国寒潮路径以及受影响区域示意图”,“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中国地形图”讨论分析。
【观看视频】了解:梅雨概念、主要发生的区域、发生的时间、产生的危害。
【观看视频】回答下列问题:沙尘暴主要发生的区域、发生的时间、产生的危害以及防范措施。
【小组合作】利用“中国年降水分布图”与“中国旱灾分布图”,说出我国干旱分布频率较高区域与降水的关系。
【思考】
利用“洪涝灾害分布图”与“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洪涝灾害分布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思考】
利用“中国台风移动路径图”,说出我国台风的来源地、影响的范围和时间。
【观看视频】回答台风的危害。
【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应对台风灾害。
运用不同特殊天气分布图与气温降水图,引导学生读图认识各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理解气象灾害发生与我国气温降水的关系。
运用不同特殊天气分布图与气温降水图,引导学生读图认识各种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理解气象灾害发生与我国气温降水的关系。
板块三:感悟提升
学以致用
任务3.1:梳理总结,学以致用
中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但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多难,兴邦。只要我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人们在面对灾害天气时,就会更加从容。
感悟地理规律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升华人地关系《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初步阅读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说出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2.知道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状况。
技能与方法:结合等降水量线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运用分析法、综合法等方法培养读图分析能力,锻炼析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实例,理解降水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
1.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及原因;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状况。
教学难点
1.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2.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形成原因;
3.降水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具备一定地图阅读能力,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常识,但对地理现象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归纳描述地理规律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于一些地理数据和地理专业词汇不甚了解,因此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其次他们的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很有兴趣,多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提高他们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
在本节的教学中,地图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所获得的大部分信息将从地图中获取。通过读降水量柱状图,学生能够对降水时空分布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快速总结和掌握规律,为后面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灵活掌握和运用地图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将复杂、抽象的地理问题变得简单和具体,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初中时期是学习读图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这里要做好引导,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读图观察福建和新疆两地民居的屋顶有什么不同?
【讲授新课】
【活动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这是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图。读图,比较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四个城市年降水量大小,总结中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
【提问】先看图例,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在图中描出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年降水量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哪个方向的降水多?哪个方向的降水少?可以看出我国的降水是由哪个方向向哪个方向递减的?
【归纳】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提问】我国降水的空间差异那么大,那降水量最多和降水量最少的地方在哪里?
【阅读】台湾东部的火烧寮是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深圳的近3倍。降水最少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9毫米。
【提问】为什么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呢?
【总结】影响降水的因素:海陆位置、夏季风、地形因素
【活动2】读图,比较广州、武汉、哈尔滨3个城市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说一说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季节分配规律。
【总结】中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多集中于夏季。主要是因为我国夏季受夏季风影响较大,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使我国降水夏季较多。
【活动3】读我国的干湿地区的划分,请同学们找出四个干湿地区,对比教材34页“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是多少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总结】一个地区气候的干湿程度,与当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反之,气候干旱。根据气候的干湿程度,可将中国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干湿地区。
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之间,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200-400毫米之间,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00毫米。东北地区虽然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但属于湿润地区,是因为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提问】请举例说出,不同的降水量、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带来哪些影响呢?除了民居外,还可以从植被种类、农业类型、饮食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
【总结】一个地区的降水特点不仅会影响建筑,也会影响饮食、民俗、农业生产、植被等诸多方面。生活中这样的实例还有很多,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就不难发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课堂小结】总体来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受到了海陆因素、夏季风和地形因素的影响所致。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降水多集中于夏季,季节分配不均匀。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我国划分了四大干湿地区,不同地区的干湿状况有差异。受其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产生差异。
读图观察福建民居与新疆民居的屋顶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学一
在图上勾画出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自学二
比较广州、武汉、兰州、乌鲁木齐4个城市年降水量的大小,说出它们大致反映了中国降水怎样的空间分布趋势。
自学三
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和我国年降水量线分布图,总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界线与年等降水量线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出降水差异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作业
1、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
D

A.夏秋多、冬春少
B.均匀分布
C.内陆多、沿海少
D.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图中瀑布一般水量最大,最为壮观的季节是(
D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时效性
①通过阅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归纳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②学会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分析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③知道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读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归纳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知道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及分布状况,了解它们对自然植被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
降水差异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举例说明联系实际,从植被、农业生产、建筑特色等方面举例对比分析。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就不难发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4、多媒体课件简约大方,活动设计较易,学生简单易懂;
二、本节课的不足:
教学形式较为传统,活动不够新颖;
虽然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发现学生积极性不高。《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和划分地区,明确气温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技能与方法:
1.通过分析、比较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2.分析材料,自主学习,开拓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和划分地区
教学难点
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特征的形成原因、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本节课中应注意利用教材丰富的地理图像,引导、训练学生阅读材料和读图能力。其次通过设置情景、引导探究的“情境—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探究问题。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我国气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温度带划分的主要指标活动积温、我国各分部带的分布范围、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通过学生生活实际相关情况设置情景提问,从深圳出发去哈尔滨参加夏令营与冬令营:听说两个地方的气温相差很大,于是想请同学们一起帮忙出谋划策,分别该如何准备出行的衣物呢?
师:老师听到了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好像有不同的意见。在夏季和冬季去我国北方地区究竟要不要多备一些衣服御寒保暖呢?
首先来通过图片感受一下作为南北方城市代表的深圳和哈尔滨,在春节时的一些景观差异。你们发现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没错,看到了气温的差别,哈尔滨明显是更加寒冷的。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我国南北气温的差异。
新课讲授:
一、中国气温分布
1.中国1月(冬季)气温分布
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P31)。提供等值线的读图方法:读出极值、归纳分布规律。
根据此方法指导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同时思考问题。
1.找出中国夏季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地区,温差约为多少?
2.
0℃等温线大致通过什么地方?
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中国夏季最低温出现在中国北部漠河,气温低于零下24℃,最高温出现在中国南部海南岛,气温高于16℃,两者温差约为32~48℃。
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北,温度低于0℃,以南则温度高于0℃。
教师提问:由此你可以找到中国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越往北方,气温有着怎样的变化?
没错,我们归纳一下可以得到我国冬季气温分布规律:越往北气温越低,南北的温差也非常大。
进一步深入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提供相关图片材料,引导学生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思考:正午太阳高度、地形山脉分布、冬季风)
教师小结:三点原因
北方较南方正午太阳高度低,白昼时间短。
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
北方距离冬季风的发源地近
情境过渡:学生与老师对话聊南北方温差,学生感慨冬季南北温差大,因此担心夏季去北方出行的温度太低。
学生:难怪北方在冬天的时候总是冰天雪地的景象,那看来我暑假回去一定要多带些羽绒服才行。
老师:在夏季去东北地区真的需要穿羽绒服御寒保暖吗?
2.中国7月(夏季)气温分布
指导学生读我国7月气温分布图
1.找出中国夏季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地区。(最高温:新疆的吐鲁番;最低温:青藏高原)
补充提问:诶?这时候为什么青藏高原反而变成全国最冷的地方了呢?同学们想想这是为什么呢?想想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你知道答案了吗?
没错,因为受到地形地势的影响,海拔高的地方温度会低一些。
2.此时漠河、海口的平均气温值大约是多少?两地的温差是多少?(漠河:16℃,
海口:28℃,
温差12℃)
教师提问:在我国夏季此时南北温差还大吗?
很明显和冬季相比,温差已经没有这么明显了,因此我国夏季气温分布规律: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教师提问: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纬度位置不变,我国夏季南北温差却不大呢?
提供太阳直射的相关图表信息,引导学生根据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南方的太阳高度高,接受太阳比北方多,但北方的白昼时间比南方长,所以南北温差不大。
过渡:气温不仅仅影响的是我们的“穿“,更影响我们的“吃”。
过去农民完全靠以农为业,靠天吃饭。对于季节转换、播种时节,非常重视,农村谚语“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是有播种方面的谚语。其意思是说在适合农作物播种的时节,一定要赶早,那怕早一日,早一时一刻都非常有必要。
二、中国温度带的划分
教师讲授:根据我国气温的规律特征,以各个地区活动积温的多少为标准,按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热量指标,划分了我国六个温度带。
六个温度带如图所示,中国东部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再加上一个地形影响下的高原气候区。符合气温在纬度因素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1.
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什么?它大致与一月份的哪条等温线相吻合?
(秦岭—淮河,和1月份0℃等温线相吻合)
2.说一说各个温度带的范围,都包含哪些地形区?
教师提示:找找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与三大平原地形区的位置,看看他们属于哪个温度带。
过渡: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温度带也适合种植不同的粮食作物。
教师讲授:不同温度带的适宜种植作物和熟制,辨析冬小麦和春小麦的区别,找到作物分布规律:往南热量越充足,一年中成熟的次数越多。
播放视频:水稻之父袁隆平和海南水稻育种基地的不解之缘。
结合本节课内容,说明海南岛水稻育种基地的优势,简单讲述袁老先生的事迹,纪念缅怀袁老。
课堂小结:
通过连线题进行随堂练习检测
通过思维导图提纲,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小结。
学生在头脑中思考自己出行时准备的相关衣物
根据读图方法进行思考分析,找到极值与规律。
举一反三,根据读图方法思考分析问题,找到分布规律。
进行冬季和夏季对比,提出疑问,思考原因。
理解辨析概念。
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读图找到答案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为何将水稻育种基地放在海南岛。
完成练习,检测本节课所学知识。
就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内容,抛出相关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1月0℃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此线南北的植被、农业生产状况及河流水文特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例如,1月0℃等温线以北的河流会有什么现象?结冰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并自然过渡,让学生思考7月份(夏季)的中国气温情况
给予学生景观图片,形象感受不同地区气温情况。
根据思考逻辑设疑,让学生层层递进地形成地理综合思维。
生活化的情境过渡。
通过实际生产生活的农业例子,让学生感受地理的生活性。
内容升华,借助相应内容进行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主题教育。
引发学生内心的感触与共鸣。
帮助学习形成整体性的地理综合思维。
教学反思
此次是本人第一次制作微课,通过微课制作过程中的钻研、学习,深刻体验了教学活动在计算机上的应用。
作为一种翻转课堂或者教学内容预制的形式,微课有其独特的方便性和优越性,但在制作过程中却会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在隔着屏幕与学生进行讲授,单方面进行交流的时候,如何可以让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更高效、实际地传达给学生,学生也能跟着视频中的我更好地完成学习。
围绕此次的授课内容为气温,我设置了一些生活化的场景与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学习兴趣,问题的难易程度也是层层递进,但缺少学生的直接沟通与反馈,我在预设学生对问题回答的效果与反应后,不断修改完善,斟字酌句地进行反复拍摄录制,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有所收获。《中国的气候》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技能与方法:
1.通过资料,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2.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域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国家。
教学重点
1.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2.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3.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教学难点
1.描述我国气候的气候特征
2.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学情分析
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初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气候特征的准确描述,雨带的推移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内容:
(1)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描述
③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季风气候显著带来的影响
①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②夏季风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东部雨带的推移规律】
【夏季风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1.有利影响
2.不利影响
【思考】
【思考】
【思考】
【思考】
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导入季风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分析夏季、冬季季风的风向、来源地和性质来了解季风对气候带来的影响。
在微课授课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乏味,或者抽象提问,每抛出一个问题都需要提供大量的图片和资料素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常识去思考,然后获取答案。比如在归纳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这个环节,微课加入了五种气候类型的代表性动植物,结合图片和动植物的习性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提供的动植物生活环境是不同的。
其次,微课过程中,老师主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讲述的内容比较少,更多的需要学生自主探究,层层递进。
当然,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知识背景没有办法充分讲清楚,比如,这节课就忽略了对郑和下西洋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锋面雨带的形成等知识,可能会对学生的认知造成一定的难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