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唐睢不辱使命》课文原文及翻译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77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22.唐雎不辱使命
欣赏视频
印象——壮士吟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刚刚我们看的《壮士吟》里面的荆轲就的一位大丈夫。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这种样的大丈夫,他就是唐雎。在秦王的淫威面前他不屈不挠,冒死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让我们一起来一睹英雄的风采。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jū
西汉刘向
1、熟读课文,识记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3、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4、分析人物形象。
5、学习说话的技巧。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说话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没,辜负
《战国策》是一部写战国时事的史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西汉刘向编订为33卷,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直接可当作文学散文甚或小说来读。
文 学 常 识介绍
《战国策》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作者介绍
文学常识小结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共33篇,分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我们还将学习他的来自九 ·下·22《邹忌讽齐王纳谏》也选自《战国策》
文学常识当堂测试
刘向,本名________,字________, ________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____,《战国策》是________末年________根据________整理编辑而成的,共________篇,分________策。其叙事年代起于_________,终于_________。我们还将学习他的来自九·下·22 _________________也选自《战国策》
更生
子政
西汉
《战国策》
西汉
刘向
战国史书
33
十二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初年
六国灭亡
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日盛。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国,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称谓、语气词、节奏和感情。
《唐雎不辱使命》flash朗读
音频朗读
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缟素
庸夫
色挠 以头抢地
休祲
寡人谕矣
fú
xi n
g o
jū
yōng fū
náo
qiāng
jìn
yù
guī
1安陵君其许寡人!
2受地于先王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4臣未尝闻也。
5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君王自称,相当于“我”。
敬称自己国家已经去世的君王
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指帝王
对君王谦称自己,相当于“我”。
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粗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解释下列称谓词和语气词
6非士之怒也
7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8请广于君
9今吾以十倍之地
10徒以有先生也
对秦王的敬称
对他人的敬称
一般场合均可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对他人的敬称
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1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13岂直五百里哉?
1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15与臣而将四矣。
16以头抢地耳。
17泯然众人矣。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
表示轻蔑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
秦嬴政
朗读正音
yuè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朗读正音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fú
qiāng
xi n
朗读正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guī
yōng fū
g o
jìn
朗读正音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náo
yù
朗读正音
重点字词讲析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谓……曰:告诉,对……说
用
交换
派
句中用来加强语气的助词
给予恩惠
虽然这样
因此
派
出使
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指“大面积的土地”、“小面积的土地”。
介词,从
这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到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为什么呢
依靠,凭借
把
错,通“措”,放置,安放。
扩充
请求
介词,给
违背,违抗
轻视,看不起
疑问语气助词,吗
像(你所说的)这样
连词,表递进,并
即使
何况,况且;只,仅仅
这一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盛怒
摘掉
光着
脚
撞
表示轻蔑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句首语气助词。
同“苍”,青灰色
心里
发作
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孝服。
指示代词,这,这样。
这一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曾经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
道歉
屈服
表疑问语气,相当于“何必,怎么”。
明白,懂得
介词,凭借,依靠
只,仅仅
因为
这一段写唐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脸色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
逐句翻译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
3、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4、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
5、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况且秦国已经灭亡了韩国和魏国,可是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6、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7、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守护它,即使用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仅仅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呢?”
8、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我未曾听说过。”
9、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有百万尸体倒下,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10、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11、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那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1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全国人民都要为此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1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整体感知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
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第2、3段)
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段)
写秦王被唐雎折服,唐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
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发展与高潮
开端
结局
1、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的魏属安陵小国,其用意是什么?
秦王采取的是“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吞并安陵国。
研读课文
2、秦王想要吞并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结构图示
秦王
安陵君
以五百里易安陵
愿终守之;弗敢易
(利诱之)
(明辨之)
秦王
唐雎
逆寡人;轻寡人
虽千里不敢易岂五百里
(盛气凌人)
(从容答辩)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布衣之怒
(针锋相对)
长跪而谢
(折服)
(不辱使命)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针锋相对,使安陵国逃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
小结
思考、讨论问题
秦王和唐雎的性格怎样?
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谈谈唐雎的性格特点吗?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爱国忠君
……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怀怒未发,休 降于
天,与臣而将四矣。
祲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机智勇敢
…否,非若是也,安陵
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按前面分析唐雎性格的方法谈谈你的意见。
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骄横狡诈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不听寡人,何
也?……而君逆寡人
者,轻寡人与?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耳。
秦王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色厉内荏
人物性格小结
骄横狡诈
色厉内荏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名读秦王,一名读唐雎,一名读安陵君。
要求:语气要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特征,注意说话人物的身份、地位和说话的场合、对象,重点是读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秦王的盛气凌人。
唐雎的大义凛然。
安陵君语气委婉。
秦王和唐雎各自变化的轨迹:
秦王:傲气——霸气——泄气 ;
唐雎:不卑不亢——针锋相对——绵里藏针——大义凛然。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说话技巧
唐雎的
言之有“节”
“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
“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
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刘勰: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 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
美元、电脑。
《圣经》: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
果在银网子里。
启示一:
我们要学习唐雎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通过学习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懂得下面的道理:
培养一种能力:
要注意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
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
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晏子:出使楚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
诸葛亮:舌战群儒
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 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喜欢低着 头,而美国人走路总是抬着头?
周恩来答:
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
以总是低头攀登;而美国人正
在走下坡路,所以两眼望天。
基辛格问:
精彩说话技巧欣赏
尼克松:
周恩来
总理:
一天有多少人过桥?
每天有五个人过桥。
工、农、兵、学、商。
精彩说话技巧欣赏
唐雎不辱使命
文言词语积累
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
仓鹰击于殿上
受地于先王
请广于君
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派
表示动作的趋向,到
表示动作的来源,从
表示动作的对象,给(“广于君”就是“给您扩大领土”)
表示动作的趋向,到
一词多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
秦王怫然怒
以头抢地耳
以五十里之地而存者
徒以有先生也
以君为长者
这样/如此
….的样子
介词,把
凭借,依靠
因为
介词,把
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
轻寡人与
天下缟素
且秦灭韩亡魏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扩充,形作动。
轻视,形作动。
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名作动。
使……伏,使……流
灭亡
①故不错意也
通假字
(“错”通“措”,放置,安放。)
(“仓”通“苍”,青灰色。)
②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不辱使命
作业布置
1、文学常识考查
选自《 》,是( )末年( )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
不辱使命:
辱:
战国策
西汉
刘向
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没、辜负
唐雎
怫然
韩傀
免冠徒跣
缟素
庸夫
色挠 以头抢地
休祲
寡人谕矣
fú
xi n
g o
jū
yōng fū
náo
qiāng
jìn
yù
guī
2、积累下列字音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比较它们的词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秦王不悦( )
请说之( )
高可二黍许( )
安陵君其许寡人( )
使
说
许
派
出使
高兴
解释
上下
答应
4、翻译下列中考常考文言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况且秦国已经灭亡了韩国和魏国,可是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了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4)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5)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人都要为此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7)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歌曲欣赏
荆轲传奇片尾曲
红颜
祝你
一路顺风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唐睢不辱使命》同步精品练习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重点词
易安陵: 大王加惠:
徒以有先生: 请广于君:
而君逆寡人者: 轻寡人与:
岂直五百里: 怫然:
亦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尔:
休祲降于天: 怀怒未发:
今日是也: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寡人谕矣:
二. 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
1. A受地于先王( ) B仓鹰击于殿上( )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D请广于君( )
2. A寡人欲以五百里( ) B徒以有先生也( )
C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 D以君为长者
3. A不辱使命( ) B秦王使人( )
4. A虽然,受地于先王( ) B秦王怫然怒( )
5. A秦王不说( ) B请说之( )
6. A高可二黍许( ) B安陵君其许寡人( )
三. 翻译下列句子。
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故不错意也 ______通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仓鹰击于殿上 ______通______ 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课内精读。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2.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4.当秦王听了唐雎的直言拒绝后,在第三段秦王的语言前,作者加了三个字“怫然怒”来形容此时的秦王,而唐雎的语言前什么也没有加,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为说明“士之怒”,唐雎举了几个例子?
六. 阅读分析(一)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1.解释加点的词。
故不错意也___________ 轻寡人与_____________ 虽千里不敢易___________
2.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
A.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我的国土。
B.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给安陵君扩大领土。
C.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影响。
D.现在我认为十倍大的土地,可以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土。
3.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 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阅读分析(二)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 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 挺剑而起( ) ② 何至于此( )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睢不辱使命》同步精品练习参考答案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重点词
易安陵: 交换 大王加惠:给予恩惠
徒以有先生: 只 请广于君:扩充
而君逆寡人者:违背 轻寡人与:轻视
岂直五百里:只,仅仅 怫然:盛怒的样子
亦免冠徒跣: 脚 以头抢地尔:撞
休祲降于天: 吉凶的征兆 怀怒未发:心里
今日是也:代词,是这样 秦王色挠:屈服
长跪而谢之: 道歉 寡人谕矣:明白
二. 解释下边各组介词的意义。
1. A受地于先王( 从 ) B仓鹰击于殿上( 在 )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到 ) D请广于君( 给 )
2. A寡人欲以五百里( 用 ) B徒以有先生也( 因为 )
C以五十时之地而存者( 凭,靠 ) D以君为长者( 把 )
3. A不辱使命( 出使 ) B秦王使人( 派 )
4. A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 ) B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 )
5. A秦王不说(通“悦” 高兴) B请说之( 解释 )
6. A高可二黍许( 上下 ) B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应 )
三. 翻译下列句子。
①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即使这样,从先王那里接受土地,希望终身守护着它,不敢交换。
②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可是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③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即使是千里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是五百里吗?
④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了帽子,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⑤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心理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⑥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说
⑦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可是安陵君凭着五十里的国土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四. 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置意
2. 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青色
五. 课内精读。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
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 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骄横狡诈 色厉内荏
3.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唐雎的说话技巧:A 言之有“节”: “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B言之有“据” : “士之怒”“而将四矣”
C言之有“力” :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懂得一个道理: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4.当秦王听了唐雎的直言拒绝后,在第三段秦王的语言前,作者加了三个字“怫然怒”来形容此时的秦王,而唐雎的语言前什么也没有加,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秦王已理屈词穷、恼羞成怒,不得不赤裸裸地进行威胁和恫吓;而唐雎说话时未加任何修饰,足见其镇定,自如。
5.为说明“士之怒”,唐雎举了几个例子?
专诸刺王僚,彗星袭月; 聂政刺韩傀,白虹贯日; 要离刺庆忌,仓鹰击于殿上。
六. 阅读分析(一)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1.解释加点的词。
故不错意也——所以 轻寡人与——疑问语气助词,吗 虽千里不敢易——即使
2.选择译文正确的一项。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B )
A.以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放在心里。
B.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C.认为安陵君是年长者,所以不注意他。
D.拿安陵君当作忠厚的人,这是不打他主意的缘故。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B )
A.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我的国土。
B.现在我拿十倍大的土地给安陵君扩大领土。
C.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请求安陵君扩大影响。
D.现在我认为十倍大的土地,可以请求扩大安陵君的领土。
3.下列句子里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①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呢”,疑问语气助词。
②岂直五百里哉 “呢”,反问语气助词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呢”,疑问语气助词
4.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5.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 轻寡人与
6.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7.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立场。
七. 阅读分析(二)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 挺剑而起( 拔出 ) ② 何至于此(代词,这样)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
若士必怒,浮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果勇士发怒,倒下二人尸首,流血五步,天下举丧,今天就是这样。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 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4.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 不畏强暴. 敢于献身的人。
5.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唐睢不辱使命》2004—2010中考语文阅读试题
一网打尽及参考答案
2010年《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一网打尽
1、(2010·四川省达州市)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请广于君(广:扩充)
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谢:道谢)
C.大王加惠(加惠:给予恩惠)
D.秦王怫然怒(怫然:盛怒的样子)
19.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
A.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B.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原文】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译文】
(2)【原文】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21.阅读文章第一段,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实际是包藏祸心,以强凌弱?请
简要分析。(3分)
答:
22.唐雎与《三国演义》中“舌战群儒”的 (填人名)一样以出色的外交才干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唐雎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的说话技巧给了你哪些启示?(3分)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答:
【答案】 18.(2分)B(B项 谢:道歉)
19.(2分)C (例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和B句中的“之”均为代词;D句中的“之”,结构助词,的)
20.(4分)
(1)(2分)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只要译准两个“使”,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2分)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只要译准“以……为长者”、“错意”,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21.(3分)秦王易地并非真心,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谓”,并以“寡人”自称(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可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悦,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22.(3分)
第一问(1分):诸葛亮
第二问(2分):(此题是开放题。可自选角度,如可从言之有节,言之有据,言之有力等方面去谈。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2、(2010·浙江省湖州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 一19 题。(8 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此三子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喻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 分)
①以头抢地耳: ②皆布衣之士也:
③长跪而谢之曰: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3分)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9.唐雎以“士之怒”回应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答案】 17.①撞 ②平民 ③道歉
18.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19.不畏强权和敢于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3、(2010·四川省眉山市)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回答7~9题(每小题2分,共6分)
【甲】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节选自《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吾请无攻宋矣。”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
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九:九种(攻城的方法)。
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
8.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
D.仓鹰击于殿上 子墨之闻,起于鲁
9.下列各项是对两则文言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B.【甲】文“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C.【乙】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D.【甲】【乙】两文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7.B 8.A 9.B
2009年《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一网打尽
一、凉山州(2009四川省)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着,徒以有先生也。”
1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2分)
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
以五百里之地易早安陵 易:
岂直五百里哉 直:
长跪而谢之 谢:
16.请在文章里找出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和他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并将其抄写下来。(2分)
17.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8.简析划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2分)
19.请结合上下文仔细揣摩分析“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这句话,写出该句话的“潜台词”。(2分)
答案:15.(2分)加重语气的助词(可译为恐怕、大概、一定要)交换 只(仅仅) 道歉
16.(1分)“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或“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安陵君不听寡人言,何也,轻寡人与?”
17.(4分)(1)安陵君于是就派唐雎出使秦国。(两个“使”1分、翻译通顺1分)(2)
(2)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休祲”1分,翻译通顺1分)
18.(2分)用反问激怒秦王,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19.(2分)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天津市(2009)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
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
2.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答案:1、D 2、C 3、B
三、乌鲁木齐市(2009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完成l7~21题。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1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译文:
19.填空。
秦国企图用 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出唐雎 一事。“ ”写出了这场外交斗争的结局。
20.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17.C中的两个“冠”都是“帽子”的意思。
18.如果有才能、有且H识的人真的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
19.易地出使秦国 长跪而谢之
20.语言(或“对话”)描写。(1分)突出人物思想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008年《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一网打尽
四、崇左市(2008年广西省)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文,完成10——13题。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0.请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分)
(1)秦王怫然怒( ) (2)长跪而谢之(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12.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答:
13.请你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唐雎是个怎样的人。(4分)
答:(1)
(2) (二)答案:10.(1分)(1)盛怒的样子 (2)向唐雎道歉 11.(2分)A 12.(3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答对1处给1分。)13.(4分)(1)唐雎出使秦国,与秦王针锋相对的斗争。(2)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不畏强暴的人。(每问2分)
五、哈尔滨市(2008年黑龙江省)
唐雎不辱使命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9—12题(10分)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2分)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逆: 谢:
10.(2分)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
11.(4分)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12.(2分)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9.逆:违背 谢:道歉 10. C 11.(1)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12.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六、荆州市(2008年湖北省)
三、(8分)文言文阅读
唐睢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下列各组词意相同的一项是( )
A.谓:谓唐睢曰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B.刺: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若:若士必怒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尝: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②怀怒未发,休祲降天天。
11.文中描写秦王从“怫然怒”到“色挠”的脸色变化有何作用?
1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请揣摩文中画线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答案:9.(2分)D
10.(2分)①平民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②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11.(2分)反衬作用(或:侧面表现唐雎不畏强暴、正气凛然的形象。如答表现秦王前倨后恭、外强中干类似意思给1分)
12.(2分)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秦王)同归于尽
七、南开区(2008年天津市)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完成9——12题。
①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九年级语文第3页(共12页)
9.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头抢地耳(撞)
B.长跪而谢之曰(感谢)
C.休祲降于天(不祥)
D.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曾经)
10.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对其“潜台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B.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C.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倒下的尸体只有二人,流血不过五步之远,天下人也不用穿丧服。今日就是这样。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安陵靠五十里的土地能够生存下来,只因为有先生你这样的勇士呀。
11.“秦王色挠”的直接原因是
A.听了唐雎介绍了古代几位布衣之士的英雄行为。
B.唐雎要效法那几位古代贤士,为了捍卫国家利益,以死相拼。
C.想到老百姓发怒时摘了帽子用头撞地的样子。
D.韩国、魏国都灭亡了,而安陵凭借五十里土地得以生存的事实。
12.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B.第①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是故事的高潮部分。
C.第②段写秦王终于屈服,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这是故事的结局部分。
D.第②段写秦王的阴险狡诈,表面屈服,实际还想威胁唐雎。
答案:9.B 10.C 11.B 12.D
八、青岛市(2008年山东省)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且秦灭韩亡魏”一句中“且”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久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B.且壮士不死即已《陈涉世家》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D.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9.文言文阅读要注意理解和积累。请仿照下面阅读积累卡片中的示例,将《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积累卡片填写完整。
《唐雎不辱使命》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068
重点词语积累(两个)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词 词义 译句
问题:文中秦王极力恭维唐雎以一己之力保全国土的句子是哪句 原句: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以徒 凭借只,仅仅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因为有先生啊。
问题:文中安陵君维护国土完整,表明自己坚定立场的句子是哪句 原句:
答案:8、B
9、
问题:文中安陵君维护国土完整,表明自己坚定立场的句子是哪句?原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于 从 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
易 交换
九、温州市(2008年浙江省)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秦王怫然怒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秦王色挠 (4)长跪而谢之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4分)
答案: 16.(1)盛怒、愤怒(2)曾经(3)屈服(4)道歉 17.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18.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十、西宁市(2008年青海省)
阅读《唐雎不辱使命》(节选),完成第9~13题。(9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9.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秦王怫(fú)然怒
B.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
C.怀怒未发,休祲(jìng)降于天
D.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以头抢地( ) (2)长跪而谢之(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2.文中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这三个事例的用意是什么 (3分)
13.请写出你知道的古诗文中能够表现选文中唐雎英雄气概的句子。(1分)
答案:9.C
10.(1)撞 (2)道歉
11.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你(先生)啊。 思路分析:翻译文言文语句时要特别注意其中的重点字词。“谕”译为
“明白”;“以”译为“凭借”;“徒”译为“只”,“徒以”译为“只是因为”。
12.说明“士之怒”与“庸夫之怒”的区别;具体说明“士之怒”的行为,暗示秦王,“我”将效法此三人,要刺杀秦王。
13.示例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示例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十一、徐州市(2008年江苏省)
唐雄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 唐雄不辱使命》 )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2 分)
( l )故不错意也: ( 2 )长跪而谢之曰:
7.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② 太守谓谁
B.① 秦王不悦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C、① 安陵君其许寡人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
D、① 愿终守之 ②愿借子杀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 分)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译文: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9.自古至今,像唐雎一样“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还有许多。试举一例,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事迹。(2 分)
答:
答案:6、〔 1 )通“措”,置。(2 )道歉 7 、B 8 、 ( 1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2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9.蔺相如完璧归赵(或烛之武退秦师、晏子使楚,令楚王白取其辱)等言之有据即可。
2007年《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一网打尽
十二、宁波市(2007年浙江省)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以头抢地耳 ②长跪而谢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0、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2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答案:18、①撞 ②道歉(2分。每格1分。) 19、C(2分) 20、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2分。关键词“以”、“徒”、“以”各0.5分。)
21、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2分)
十三、眉山市(2007年四川省)
唐雎不辱使命(节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秦王怫然怒 (2)天下缟素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名,只标一处。(1分) 公 亦 尝 闻 天 子 之 怒 乎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唐雎在这场与秦王的斗争中,表现出怎样的精神?(2分)
5.在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像唐雎、专诸、聂政、要离这样的风流人物。请仿照下面的例句,再写两个句子。(2分,此题为加分题,得分计人本大题。)
陈涉仰天质问“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揭竿而起;文天祥高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慷慨就义; ; 。
【答案】1.(1)盛怒的样子 (2)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3.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5.示例:岳飞吟唱“怒发冲冠凭栏处”,精忠报国;辛弃疾赋壮词“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点兵
2005年《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一网打尽
十四、大连市(2005年辽宁省·课改区)
文言文阅读(7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⑴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使:
⑵以君为长者 以:
6、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否,非若是也(《唐雎不辱使命》) 若:
⑵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若:
⑶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 若:
7、面对强秦的无理指责,唐雎是如何应对的?(2分)
答:
答案:(7分) 5、⑴派(令、命、派遣)(1分) ⑵把(1分)
6、①像 ②及(比得上) ③如果(假如)(3分,每词1分)
7、(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生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重申安陵君“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的立场,断然拒绝“易地”。)
十五、福州市(2005年福建省)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用“/”标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虽千里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7、解释加点词的意思。(6分)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③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
④否,非若是也( )
⑤长跪而谢之曰( )
⑥寡人谕矣( )
8、本文讲述了 的故事,表现了唐雎 的精神。(4分)
9、文中描写秦王神态的词语有“不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秦王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6(1)虽千里/不敢易也
(2)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7①交换②通“措”,置③扩充④这,这样⑤道歉⑥明白
8唐雎出使秦国,维护国家利益(唐雎不辱使命) 不畏强暴(忠贞爱国)
9怫然怒色挠 骄横凶暴 色厉内荏
十六、武汉市(2005年湖北省·课改区)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11、甲文中晏子绵里藏针的回敬是因为楚王的轻慢无礼,那么乙文中唐睢的“挺剑而起”是因为秦王的什么言行呢?
12、晏子和唐睢同为外交使者,同样不辱使命,他们各靠什么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13、读了甲、乙文两文中这些“士”的故事以后,你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具有哪些共同的品格?
答案:11、言行:“秦王怫然怒”;“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或秦王发怒(蛮横霸道)并威胁。
12、唐睢主要靠勇敢、靠威武不屈的拼命精神;晏子主要靠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
13、热爱国家、勇敢无畏、责任感强。
2004年《唐雎不辱使命》中考题一网打尽
十七、黄冈市(2004年湖北省)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8、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1)仓鹰击于殿上( )
(2)长跪而谢之( )
9、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10、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2分)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与臣而将四矣。
11、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1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答案:8(1)“仓”同“苍”,青色。(2)道歉。
9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10(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11、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12、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十八、南平市(2004福建省)
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完成7—10题。(15分)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
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
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
者,轻寡人与 ”唐雎对日:“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
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日:“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日:“臣未尝闻也。”秦王日: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日:“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
之士也,怀怒未发,休衩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
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
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7、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4分)
①请广于君( ) ②岂直五百里哉( )
③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④寡人谕矣 ( )
8、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②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9、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 ”,列举了专诸刺王僚、 、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 ”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4分)
1O、阅读全文,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3分)
安陵君: 秦王: 唐雎:
答案:7、(4分)①扩充 ②只,仅仅 @平民 ④明白,懂得
8、(4分)①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②秦
王色挠,长跪丽谢之;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各2分,加点词语翻译错误扣1分)
9、(4分)天子之怒 聂政刺韩傀 要离刺庆忌 挺剑而起
1O、(3分)知人善任(-E于辞令) 恃强凌弱(色厉内荏、骄横狂暴、阴险狡诈) 有胆有识(不畏强暴、勇于献身)
A-
广故数言欲亡欲亡
故不错意也
B
虽千里不敢易也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C
臣未尝闻也
尝遗余核舟
D
徒以有先生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唐睢不辱使命》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22.唐睢不辱使命
唐睢不辱使命
刘向
导入:
欣赏视频:
印象——壮士呤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的大丈夫。刚刚我们看的《壮士吟》里面的荆轲就的一位大丈夫。今天,我们再来结识一位这种样的大丈夫,他就是唐雎。在秦王的淫威面前他不屈不挠,冒死抗争,终于使秦王辞穷色挠。让我们一起来一睹英雄的风采。
唐雎jū不辱使命
《战国策》
西汉刘向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识记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大意。
3、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4、分析人物形象。
5、学习说话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2、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说话的技巧。
唐雎不辱使命
辱:辱没,辜负
题目意思:唐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文学常识介绍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略和言论的汇编,又名《国策》、《国事》。西汉刘向编订为33卷,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从中可以看出当时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的状况和社会面貌。《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佳作。它流传甚广,差不多称得上“家传户诵”,文艺性很强,直接可当作文学散文甚或小说来读。
《战国策》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它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作者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文学常识小结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共33篇,分十二策,其叙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终于六国灭亡。我们还将学习他的:九·下·22·《邹忌讽齐王纳谏》也选自《战国策》
文学常识当堂测试
刘向,本名________,字________, ________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________,《战国策》是________末年________根据________整理编辑而成的,共________篇,分________策。其叙事年代起于_________,终于_________。我们还将学习他的:九·下·22 _________________也选自《战国策》
答案:更生;子政;西汉;《战国策》;西汉;刘向;战国史书;33;十二;战国初年;六国灭亡;《邹忌讽齐王纳谏》。
历史背景
战国末期,秦国先后灭掉了韩、魏等国,气势日盛。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国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国,安陵君派唐雎出使到秦国谈判,唐雎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听读课文,注意字音、称谓、语气词、节奏和感情。(mp3朗读)(flash朗读)(任选一个)
积累下列字音
唐雎jū
怫然fú
韩傀guī
免冠徒跣xi n
缟素g o
庸夫yōng fū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g
休祲 jìn
寡人谕矣yù
解释下列称谓词和语气词
1安陵君其许寡人!——君王自称,相当于“我”。
2受地于先王——敬称自己国家已经去世的君王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相当于“先生”,古代对人的客气称呼;指帝王
4臣未尝闻也。——对君王谦称自己,相当于“我”。
5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粗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6非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7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对秦王的敬称
8请广于君——对他人的敬称
9今吾以十倍之地——一般场合均可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
10徒以有先生也——对他人的敬称
1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
1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13岂直五百里哉?——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
1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15与臣而将四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
16以头抢地耳。——表示轻蔑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17泯然众人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
朗读正音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yuè。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朗读正音
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 n,以头抢qiāng地尔。”
朗读正音
唐雎曰:“此庸夫yōng f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朗读正音
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重点字词讲析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以,甚善;,受地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唐雎秦。
使:派
谓……曰:告诉,对……说
以:介词,用
易:交换
其:句中用来加强语气的助词,可译为“可要”。
加惠:给予恩惠
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指“大面积的土地”、“小面积的土地”。
虽然:虽然这样/如此
于:介词,从
因:因此
使:派
使:出使
于:到
这一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何:为什么呢
以:依靠,凭借
以:把
错:错,通“措”,放置,安放。
请:请求
广:扩充
于:介词,给
逆:违背,违抗
轻:轻视,看不起
与:助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若是:像(你所说的)这样
而:连词,表递进,并
虽:即使
岂:何况,况且;
直:只,仅仅
这一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怫:大怒
尝:曾经
免:摘掉
徒:光着
跣:脚
抢:撞
耳:表示轻蔑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夫:句首发语词。
仓:同“苍”,青灰色
怀:心里
发:发作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孝服,名作动。
是:指示代词,这,这样。
这一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色:脸色
挠:屈服
长跪:直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靠在脚跟上。跪时上身挺直,表示庄重。
谢:道歉
何:副词,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何必,怎么”。
谕:明白,懂得
以:介词,凭借
徒:只,仅仅
以:因为
这一段写唐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唐雎不辱使命
逐句翻译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是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
3、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4、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来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
5、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况且秦国灭亡了韩国和魏国,可是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了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6、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7、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守护它,即使用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呢?”
8、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经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道:“我未曾听说过。”
9、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有百万尸体倒下,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
10、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11、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那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到宫殿上。
12、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全国人民都要为此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13、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整体感知
1、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
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秦王不悦,表明安陵危在旦夕。
开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发展与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写“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及他所明白的道理,反衬唐雎出使胜利。
结局
研读课文
1、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五十里的魏属安陵小国,其用意是什么?
秦王采取的是“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吞并安陵国。
2、秦王想要吞并安陵国,采用了哪些手段?最后得到什么结果?
秦王先是采用“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被安陵君拒绝后,责备安陵君,并露威胁之意。唐雎则从容镇定,据理答辩。秦王大怒,用武力恐吓相威胁,但唐雎抗辩,步步紧逼,直至挺剑而起。秦王终于色挠,长跪而谢。唐雎不辱使命,捍卫了安陵国和自己的尊严。
结构图示
秦王 安陵君
以五百里易安陵 愿终守之;弗敢易
(利诱之) (明辨之)
秦王 唐雎
逆寡人;轻寡人 虽千里不敢易;岂五百里
(盛气凌人) (从容答辩)
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武力恐吓) (针锋相对)
长跪而谢
(折服) (不辱使命)
小结
面对一心要吞并天下的强秦,唐雎,这位安陵小国的使者,从容镇定,不畏强暴,针锋相对,使安陵国逃过了一劫。唐雎确实不辱使命。
思考、讨论问题
秦王和唐雎的性格怎样?
课文研讨
你觉得唐雎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谈谈唐雎的性格特点吗?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爱国忠君(文中体现唐雎爱国忠君的具体语句是哪些?)
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机智勇敢(文中体现唐雎机智勇敢的具体语句是哪些?)
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3、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你觉得秦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按前面分析唐雎性格的方法谈谈你的意见。
骄横狡诈
色厉内荏——解释?
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骄横狡诈(文中体现秦王骄横狡诈的具体语句是哪些?)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色厉内荏(文中体现秦王色厉内荏的具体语句是哪些?)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人物性格小结
秦王 骄横狡诈 色厉内荏
唐雎 爱国忠君 机智勇敢
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名读秦王,一名读唐雎,一名读安陵君。
要求:语气要符合人物的地位和性格特征,注意说话人物的身份、地位和说话的场合、对象,重点是读出人物心理的变化。
秦王的盛气凌人。
唐雎的大义凛然。
安陵君语气委婉。
秦王和唐雎各自变化的轨迹:
秦王:傲气——霸气——泄气 ;
唐雎:不卑不亢——针锋相对——绵里藏针——大义凛然。
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又有何启示?
唐雎的说话技巧
言之有“节”——“否,非若是也”“而守之”
言之有“据”——“士之怒”“而将四矣”
言之有“力”——“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试列举一二。
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刘勰: 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 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
《圣经》: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通过学习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启示一:
我们要学习唐雎不畏强暴,蔑视强权,敢于抗争的正义之气和他“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不屈服的精神,在现实社会中做一个坚持原则、让心灵站立的人!
启示二:
懂得下面的道理:
——在与人交往中,说话技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启示三:
培养一种能力:
——要注意在我们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我们的写作能力。
拓展思考:
你还了解外交史上哪些出使他国 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
诸葛亮:舌战群儒
精彩说话技巧欣赏
基辛格问:为什么中国人走路总喜欢低着头,而美国人走路总是抬着头?
周恩来总理:因为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所以总是低头攀登;而美国人正在走下坡路,所以两眼望天。
尼克松:一天有多少人过桥?
周恩来总理:每天有五个人过桥。工、农、兵、学、商。
唐雎不辱使命:文言词语积累
一词多义
不辱使命——出使
秦王使人——派
仓鹰击于殿上——表示动作的趋向,到
受地于先王——表示动作的来源,从
请广于君——表示动作的对象,给(“广于君”就是“给您扩大领土”)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表示动作的趋向,到
休祲降于天——表示动作的来源,从
何至于此——表示动作的趋向,到
虽然,受地于先王——这样,如此
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以头抢地耳——把
以五十里之地而存者——凭借,依靠
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以君为长者——把
词类活用
请广于君——扩充,形作动。
轻寡人与——轻视,形作动。
天下缟素——白色的丝织品,这里指穿丧服,名作动。
且秦灭韩亡魏——灭亡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使……伏,使……流
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唐雎不辱使命
作业布置
1、文学常识考查
选自《 战国策 》,是(西汉 )末年( 刘向 )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
不辱使命: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
2、积累下列字音
怫然fú 唐雎jū 韩傀 guī 免冠徒跣xi n
缟素g o 庸夫yōng fū 色挠náo 以头抢地qiāng
休祲 jìn 寡人谕矣yù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比较它们的词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出使 )
秦王不悦( 高兴 )
请说之( 解释 )
高可二黍许( 上下 )
安陵君其许寡人( 答应 )
4、翻译下列中考常考文言句子。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况且秦国已经灭亡了韩国和魏国,可是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了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4)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之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5)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6)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一定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人都要为此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了起来。
(7)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都灭亡了,可是安陵国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啊。”
歌曲欣赏
荆轲传奇片尾曲
红颜
祝你
一路顺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唐睢不辱使命》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这是一个明显的骗局,因为安陵只是一个方圆五十里的附庸小国。安陵君看出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唐雎在吞并和反吞并斗争的背景下出使秦国,任务的艰巨程度可以想见。这一部分是为下面的情节做铺垫。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可分两层: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唐雎一到秦廷,秦王就对安陵君提出严厉的指责。他一面装出一副施恩加惠的脸孔,指责安陵君“逆寡人”“轻寡人”,一面以“灭韩亡魏”来炫耀自己的军事实力,企图迫使唐雎屈从他的意志。唐雎对此则洞若观火,立即重申“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的严正立场,断然拒绝“易地”。这种尖锐的对立,势必促使双方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这是斗争的第一个回合。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秦王的骗局既被揭穿,炫耀武力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立即接过话题,以“士之怒”进行反击,自然而然地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说罢,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这是斗争的第二个回合,也是这场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秦王没有料到唐雎敢于跟他拼命,只好“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这种表示虽属权宜之计,但也反映出他确实看到了唐雎在保存安陵五十里地这件事情上的作用。这是斗争的结局。
二、问题探究
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
本文篇幅不长,却绘声绘形地塑造了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唐雎是一个有胆有识的谋臣。文中虽然只有他的两段话,却不难看出他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是有认识的,如何应付也早已成竹在胸,因此,在这场面对面的交锋中,他不为秦王的谎言所动,也不为他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当秦王以“轻寡人”相责难时,他立即坚决予以驳斥:“否,非若是也。”不仅如此,为了掌握斗争的主动权,他有意激怒秦王,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表达维护国土的强硬立场。当秦王恼羞成怒,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相威胁时,他毫不惊慌,而是以非凡的机锋转问秦王是否听说过“布衣之怒”,再就秦王的答话点出“士之怒”这个要害,然后慷慨陈辞,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怀怒未发,休降于天”歌颂他们的壮举,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对方。待到最后说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并且“挺剑而起”时,秦王就只剩下“长跪而谢之”一条退路了。这一场斗争,表现了唐雎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在文中,秦王骄横狂暴和阴险狡诈的形象也被刻画得很鲜明。他开始向安陵君提出“易地”要求时,就用了发号施令的口气,所谓“其许寡人”,就是一定要服从他,不得违抗,实际上是把一个明显的骗局强加于人,表现出十足的骄横。在会见唐雎时,劈头就是严厉的质问,而且不容对方分说,就立即炫耀起自己“灭韩亡魏”的武功来,透露出他完全可以用武力来吞并安陵的意思,但由于还想兜售“易地”的骗局,又虚情假意地称安陵君为“长者”,用“不错意”来麻痹对方,显得极其狡诈。这样软硬兼施之后,又进一步向唐雎施加压力,以所谓“逆寡人”“轻寡人”大兴问罪之辞。短短的几句话,其盛气凌人之态触目皆是。待到唐雎表示了“不易地”的强硬立场后,他不顾刚刚说过的好话,立即进行战争恫吓。但他错误地估计了这个小国使者的反抗程度,所以当唐雎反过来问他什么是“布衣之怒”时,他还说什么“免冠徒跣,以头抢地”,依然是一副骄态。直到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他才气焰顿减,“色挠”,“长跪而谢之”,并极力称颂唐雎的胆识。
可见,在文章中,唐雎和秦王的形象是互为衬托的,它们共同构成了这正义与非正义间拼死较量的一幕。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秦王要求“易地”有怎样的用心?
2.秦王是怎样恐吓唐雎的?唐雎是如何回应秦王的?
此题意在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1.秦王要求“易地”肯定是包藏祸心的,所以安陵君和唐雎君臣坚决不答应。具体答案依学生见解,不求统一。
2.参见“课文研讨”。
二、下列各组划线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技亦灵怪矣哉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与臣而将四矣
泯然众人矣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1.“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2.“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2.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此题意在使学生逐字逐句理解文章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文言词语,疏通文言文意的方法。
1.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易:交换。
2.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虽然:既便如此。
3.那韩国、魏国灭亡了,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徒:只。
四战国时期,“士”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社会阶层。请你请教老师,查找有关资料,说说战国时期的“士”是指哪一类人,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在班上讲讲他们的故事。
此题意在以本课为契机,让学生了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士”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引导他们多阅读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或人物传记,增加文化积累。
教学建议
一、本文故事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时,仍应以朗读为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讲解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只需要对个别词句略加点拨。朗读时应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甚至可以让学生表演唐雎和秦王的这段对话,以便加深理解。
二、引导学生从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入手,由此加深学生对文言词语、句式的理解也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办法。
三、在中国历史上,像唐雎这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有着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他们的事迹,鼓励学生学习他们的品格。
四、《战国策》中的许多人物、事例,往往不合史实。如课文,唐雎是不可能带剑接近秦王的。如果学生有疑问,教师可以给予解释。主要还是体会人物形象,不必过分认真计较史实。
有关资料
一、译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
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秦王说:“天子发怒,死人百万,血流千里。”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从前,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击到宫殿上。这三个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现在,专诸、聂政、要离)连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要发怒,就要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血流五步远,全国人民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于是)拔出宝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长跪着向唐雎道歉:“先生请坐!怎么会到这种(地步)!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二、专诸、要离、聂政补充资料
专诸,春秋时堂邑(今江苏六合县北)人。吴王诸樊的公子光欲谋杀王僚(光的堂兄弟),善待专诸。乘吴对楚用兵国内空虚之机,公子光设宴请王僚,使专诸刺杀他。王僚戒备极严,“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夹道排班站立着),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佯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要离,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既杀王僚以自立为王,王僚之子庆忌逃往卫国。公子光使要离去刺杀他。要离诈负罪出奔,使吴戮其妻子,而见庆忌于卫。与之俱渡江,至吴地,乘庆忌不意刺杀之。要离后亦自杀。
(事见《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聂政,战国时韩国人。杀人避仇至齐,以屠为事。严仲子(韩国的大夫)与韩国相韩傀(一名侠累)有仇怨,严仲子恐被害而逃离韩国。得知聂政是个勇士,即以重金聘之。聂政以侍养老母为辞。其母死后,去见严仲子愿为他杀仇人。聂政独行仗剑至韩。韩傀方坐府上,戒卫森严,政直入,上阶刺杀傀,并击杀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暴尸于市,购问莫识。其姊闻而往哭之,后自杀于尸旁。时人称其姊为烈女。
(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三、《唐不辱使命》赏析(刘桐孙)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的题目为后人所加,“劫”不是“劫持”,这么讲不符合原文,应讲为“胁迫”。内容是写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激烈斗争,终于保全了安陵国土的故事。当时,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灭亡,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一次,秦王就想用欺骗的手段轻取安陵。出小饵而钓大鱼以骗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张仪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了当。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请易赵惠文王的和氏璧,结果骗局被蔺相如识破,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些事距唐雎出使,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怀王的故辙,还是学蔺相如的榜样,与虎狼之秦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呢?唐雎选择了后者。作为区区五十里的小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面对强大凶恶的敌人,居然临危不惧,置个人生死于不顾,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精神确是难能可贵的。
这是一篇记叙文,写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揭露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
首先,最引人注意的是人物的对白。除了很少几句串场的叙述,几乎全是对白;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口锋锐利,义正辞严,秦王的骄横无理,无不跃然纸上。开头一段是秦王使者和安陵君的对话。使者转达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属诈骗。“使人谓”三字,劈头即自称寡人(只有对下,诸侯才可自称寡人),见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安陵君其许寡人”,着一命令副词“其”,活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态度和言辞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辞,是面对虎狼之敌的斗争艺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陈理为据,无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必然会使“秦王不悦”。秦王先设骗局,以强凌弱,以大欺小,首开祸端。安陵君婉辞坚拒,有理、有利、有节,不失明君风度。“秦王不悦”,矛盾趋于激烈,安陵前程险恶。这时,唐雎出场,“使于秦”,系国家人民的命运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窝,令读者不能不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国的文章分三个段落来做,也是唐雎与秦王面对面斗争的三个回合。唐雎如何到达秦国,怎样拜见秦王,与本文中心无关,一概略去不写,而直接写会见时的对话,作者剪裁材料的眼光和胆识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个回合,基本内容貌似是第一段的重复,其实不然,细细读来,有三点不同:其一,地点不同了,是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其二,背景不同了,是在秦王碰了钉子,生了气之后;其三,人物不同了,作为区区小国的使臣所面对的却是汹汹然不可一世的秦王。三点不同,使得唐雎比起安陵君所处的境地更加百倍地难于应对,国家命运,个人生死,全在此一举。我们进而体会秦王与唐雎的语言,其意趣和从前也迥然不同。“秦王谓唐雎曰”之前,已经“不悦”,这时,他是压住火气说话,不像秦使者那样“简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胁,俨然是胜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是质问。“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纯属威胁。话中句句不离“寡人”如何,还偏要说“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秦王的狡诈骄横之态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与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态度沉着明朗。接着再用一句,提要复述安陵君的答辞,但却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换做一个反问句,并以“千里”对“五百里”提出,就远比安陵君的回答更为坚定有力,不给对方一点便宜。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悦”到“怫然怒”,矛盾发展了,尖锐了,唐雎如何应付呢?于是展开了第二个回合的斗争。
第二个回合是斗争的高潮,从写作来说是全文重心,因此写得最细最详。“秦王怫然怒”一句,笼罩全段。一个小国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国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难;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这个场面写出来,写得入情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战国策》的作者有这本领,而且胜任愉快,把这个场面写得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人仿佛亲临其境。这一段作者分两个层次来写。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冲,施以恐吓,“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称“天子”,全不把一个小国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如果联系“灭韩亡魏”的背景,委实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尝闻也”一句,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际上是按兵待敌。因而这一层犹如两大浪峰中的一个浪谷。第二层,唐雎先是反唇相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对“天子”,真是寸步不让。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两个判断句,断然驳掉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诬蔑,于是条件成熟,反攻开始。先用三个排比句摆出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事实,又说“与臣而将四矣”,打掉秦王的气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个四字短句,像滚木擂石般对准秦王打过去,以“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他一点喘息时间,气氛之紧张,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剑而起”,紧紧逼住秦王,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线完全被摧毁,只有缴械投降。这段文章之所以有说服力,还在于唐雎采用了完全正确的斗争策略。无论是以秦国和安陵,还是以秦王和唐雎来说,如若较力,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只可斗智。从总体上来说,秦国和秦王当然是强大得多,但在某一个小的局部,在秦王的朝廷上,又是二人面对面,近在咫尺之间,秦王的一切有利条件都无济于事了;反之,秦王怕死,而唐雎舍生取义,敢于斗争,这时的优势在唐雎一边。唐雎抓住了这种优势,并且懂得这种优势稍纵即逝,所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胜于秦王。作者也是十分聪明睿智的,他深深懂得写好唐雎这段台词的重要,于是全力以赴,让他来作这个回合的斗争的主角,给他大段的独白,用排比,用节奏鲜明的短句,让他痛快淋漓,激昂慷慨地大讲特讲,赋予他狂风扫地的气势,而风过气清,秦王已是一败涂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动抽不出笔墨来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没有必要写,因为秦王早已被这意外的一击打昏了,他来不及思考一下眼前发生了什么,而结局已经摆在他的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明写唐,突出了他大义凛然的鲜明形象,虚写秦王,也更符合这一特定情景。
第三个回合(第四段),是事情的结局,其实已没有什么斗争,只不过是在风过气清之后,于众目睽睽之下,让秦王来请降。写法上反过来了,虚写唐雎,因为唐雎的形象已经完成,再写则会画蛇添足;实写秦王,让他自己把自己灵魂中长期被骄横凶残掩盖着的另一面──卑躬屈膝、懦弱无耻展露给人们看。从“色挠”至于“长跪而谢”,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做;“先生坐,何至于此”,这是此时此刻秦王的所言,简直让人难以相信还是刚才那个秦王干的。“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又一方面,对唐雎的恭维显然言过其实,这种自相矛盾之中,真是奴颜卑膝之态可掬。秦王的这种两面性表现无遗,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站起来了,文章也就戛然而止。
《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的写作特点之二,是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两种人物、两种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可以突出他们各自的特征,让读者认识得更清楚,这是一种广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达方法。同样,俗话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衬托在很多种情况下,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把这两种有效的表现方法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收到了显著效果。我们先说本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对立而存在的,他俩之间生死不容、唇枪舌剑的斗争,为作者充分运用对比的手法,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而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对比着来写两个人物。秦王和唐雎一会面就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秦王是大国君主,盛气凌人,又是质问,又是威胁,却偏又摆出一副关心弱小之邦的虚伪面孔,力图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唐雎。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却是从容镇定,据理力争,你有强权,我有正义,处在矮檐下,偏偏不低头,丝毫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一个先倨而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这是秦王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另一个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这是唐雎在事件全过程中态度的变化过程。处境不同、态度不同、结果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性格。一个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一个是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唐雎先恭后倨,是因为他一开始就胸有成算,但由于处境危险,不可鲁莽草率,故意含而不露,待机而发。秦王先倨后恭则根本不同。先倨,是因为自己是大国、强国,有恃无恐,误以为可以放胆作恶;后恭,是迫于眼前处境,黔驴技穷,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改变他的本性。一倨一恭,也形成对比,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对比,艺术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这一复杂性格──既是凶恶的,又是虚伪的。再看本文中衬托手法的使用,突出地表现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态度决定着唐雎的态度,他不失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称得上是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这种话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软弱,更缺乏才干,大敌当前,他有见识,会应对,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找不到走出险地的途径。而唐雎出使秦国,面对秦王,一开口便胜安陵君一筹,“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则一句比一句更有锋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厉内荏,只要掌握时机,就能一举而战胜之。但反回头说,没有安陵君的支持信任,唐雎纵然浑身胆识,怕也难有用武之地。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一篇六百余字的短篇记叙文,同时写了三个人物,故事首尾完整,人物形象生动。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其他诸如剪裁的功力、情节的紧张曲折、人物语言的简洁和个性化方面,本文都有很高成就。但只要掌握以上两个方面,这几点由读者自己仔细领会,大概是不太困难的。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四、《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说话技巧(沈涛)
唐雎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这是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
在这场斗争中,唐雎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悦”,于是当着唐雎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雎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含义丰富;既说明愿忠于先王的遗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守”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抢”的同义语。可见,“守”是不畏强暴、坚守国土的具体表现。由于唐雎坚持原则,言之有“节”,从“道义”方面暗刺了秦王的不义,触犯了他的尊严,难怪他要“怫然怒”了。
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雎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雎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当秦王以“亦……尔”的口吻鄙视“布衣之怒”时,唐雎立即驳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士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但是,这些有根有据的“士之怒”,毕竟是历史上的事,已经过去了,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于是,唐雎又逼近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雎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雎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总之,在这场斗争中,唐雎的说话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论敌,不辱使命。当然,如果唐雎手中没有真理,没有尊重客观实际的科学态度,那么,说话技巧再高明,充其量也只能是诡辩而已。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3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