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综合与测试(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单元综合与测试(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9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0 10:1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单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单元综合与测试课时练习——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单选题(共17题)
1.1980年中共中央选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是因为这些地方均


A.著名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
B.工业中心,地位重要
C.能源基地,资源丰富
D.教育文化中心,人才众多
2.邓小平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入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在此思想指导下,改革开放后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辉煌成就,与建国初期相比较,其突出特点是


A.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B.健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制订和颁布改革开放以来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形成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1956年毛泽东做《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内容没有公开发表。刘少奇与邓小平分别于1965年和1975年请求公开印发这次讲话的内容。据此推知,《论十大关系》的主要价值是


A.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在三大改造胜利完成下提出
D.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4.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述提出的背景是


A.“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被打破
B.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
D.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形成
5.1992年春,邓小平带着对中国改革开放极其忧虑、紧迫的心情,开始他一次历史性的南方之行。他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在途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A.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C.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这表明


A.国家战略引领城市发展
B.经济实力推动城市转型
C.地理位置决定城市职能
D.一国两制打造示范城市
7.肖劲光将军回忆说:“全会还审查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提出了民主与
法制的任务......结束了两年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这次会


A.清算了陈独秀右倾错误
B.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D.是我国改革开放进人新阶段的标志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该矛盾判断


A.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B.追求按需分配的原则
C.开拓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与中共八大的矛盾判断保持高度一致
9.城乡居民收入比反映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观察下图中③的部分,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了农民收入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加了城镇居民收入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经济活力
D.经济全球化推动中国城乡经济持续发展
10.1979年9月,为改变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统购包销的购销形式,全国轻工业新产品展销会在北京举办,1个月累计参观人数达到80万人次。1980
年社队企业、农垦系统也相继举办了全国性展销会。全国性展销会的举办


A.推动了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B.反映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
C.说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标志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11.多边外交是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材料表明(  )
A.多边外交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B.综合国力是多边外交的保证
C.中国是多边外交的主导
D.多极化是多边外交的基础
12.1955年11月我国正式印制使用粮票,1993年2月后粮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粮票的使用与废除,实质上体现了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B.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13.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国民经济要“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性作用”。这说明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己明确
B.市场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C.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已完全被打破
D.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异常的艰难
14.“这分明是一个深刻的道理:把纷繁的国家问题化简;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同时,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伟大的实践,再一次将成熟的理论升华。”这首网络诗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


A.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了该主张
B.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
C.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D.香港的回归是该主张的首次实践,标志着在中国的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15.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文化事业费年增速超过10%,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均等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这反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A.强调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
B.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
C.揭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D.蕴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16.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天津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谈话,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史称“北方谈话":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上海等地,深刻地阐发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史称南方谈话”。这两次谈话表明邓小平


A.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
B.十分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C.对社会主义本原的认识逐渐成熟
D.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17.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至2002年达到18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推动中国钢产量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B.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D.重视和优先发展的战略
二、综合题(共3题)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香港问题,用什么方式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只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而采用和平方式解决香港问题,就必须既考虑到香港的实际情况,也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和英国的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要使三方面都能接受。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3卷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三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是什么,这一方案的根本点在哪里?并简述其基本内容。这一方案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有何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口人,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外出要饭。1978年生产队队员签订了第一份包干合同,分田到户,1979年就实现了粮产量13万斤,超过了之前5年的总和。
——据凤阳县委政策研究室《“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1979年2月)整理
材料二
华西村于1961年建村,该村距离上海150公里,当时是周边最穷困的一个村。首任生产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带领全村人创建了一家小五金厂,归生产队集体所有。进入80年代后,当政府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华西村则另辟蹊径将全村600多亩土地交给30人集中经营,其它人全部进入村办的各类企业从事工业生产,全村的经济总量迅速增长。80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苏南模式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辩论,使华西村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几十年来,在村党委的统一带领下,华西村办了几十家工厂,成立了14家集团公司,华西村加大在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并拓展国外业务,他们在莫桑比克沙漠有开发矿业的投入,在美国斯坦福有对手机芯片的研发,华西村在高科技研发领域已经作为中国乡村的模范。
——盛伊蕊《浅谈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小岗村村民签订包干合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华西村能顺利度过80年代后期的“瓶颈期”的原因,指出华西村发展道路不同于小岗村的特点。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草命的开端。此后,“五四运动”中的先进知识分子走到一起,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拼博,从开始的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到被追转入农村,用了差不多30年的时间,最终带领全国人民,走以农村包国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能夺取中国政权,绝非偶然
——摘编自刘焕明、刘翠《中国道路的艰难选择及其世界历史意义》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摘编自杨沂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政权是“绝非偶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并分析其形成意义。
参考答案
1.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这些地方是著名侨乡,与海外交往密切,因此A正确;BCD均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故选A。
2.D
【详解】
1999年,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标志着宪法为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正确;A是一届人大;
B属于政党政治;C是1982年宪法。
3.A
【详解】
根据“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可以看出《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总结新中国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故A项符合题意;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三大改造胜利完成是在1956年12月,与题干时间“1956年4月”不符,故C项不符合题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故D不符合题意。
4.B
【详解】
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排除;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挫折,国内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上,邓小平进行了南方谈话,阐发了社会主义本质,故选B;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排除C;2017年10月18日,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形成,排除D。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方向,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D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的重大决策,A排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南方谈话之前,排除B;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排除C。
6.A
【详解】
根据材料“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可知,国家的战略决策在城市发展中重要作用,A
项正确;创立经济特区前深圳是偏僻的小渔村,城市转型并非取决于经济实力,B项错误;地理位置不能决定城市的职能,C
项错误;“一国两制”强调的是国家统一,材料中并未体现,D
项错误。
7.C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与实践相关内容,“审查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的冤假错案”、“两年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全会即1978年底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项正确;清算了陈独秀右倾错误是在八七会议上,史实不符,A项错误;材料所述是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没有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项错误;这次会议才提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D项错误。
8.A
【详解】
材料“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体现的是党中央对民生的重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C是邓小平理论的意义,排除;中共八大认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D排除。故选A。
9.B
【详解】
观察图中③部分可知,此时城乡居民收入比在提升,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拉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后,城镇居民收入在不断增加,故B正确;②部分体现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了农民收入,故A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是在1992年,故C错误;中国加入世贸是在2001年,故D说法错误。
10.A
【详解】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改变工农业产品统购包销的形式,举办全国性的展销会,工农业产品从统销到进入市场,推动了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B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1992年才提出来的,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D项错误。
11.A
【详解】
根据“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可以看出,多边的外交所涉及的国家更多,涉及的领域更广,其所具有的包容性更强,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综合力,排除B项;中国积极参与多边外交,但并不是主导,排除C项;两极格局之下也有多边外交,排除D项。
12.C
【详解】
从使用到废除“粮票”,反映的是生产、生活资料从计划分配到市场调配,实质上是管理体制的变化,所以C项正确;这一变化不是农工商等经济部门的结构调整,A项错误;从1955年到1993年“我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仍然是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为主,本质没有变化,B项错误;D项只是表面,不是本质不符合题意。
【点睛】
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13.B
【详解】
1979年认为国民经济发展中计划为主,市场为辅,但是在1982年十二大中肯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性作用,说明随着改革步伐的推进,党和国家对市场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视,B正确;1992年明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A;通过题干所列时间1982年可知,这一时期仍然未完全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排除C;题干内容未反映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性,排除D。
14.B
【详解】
根据“这分明是一个深刻的道理:把纷繁的国家问题化简;把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融合。同时,也郑重地向世界宣告:不屈的中华民族有信心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可得出“一国两制”的提出与实践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B项正确;“一国两制”并不是在1982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阐述的,排除A项;C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C项;D项是指澳门回归,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
材料反映中共十八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费增长,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基层,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故选D;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经济发展是人民群众强烈获得感的源泉,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6.C
【详解】
1978年到1992年,邓小平通过“北方谈话”和“南方谈话”,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等,一一解决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渐成熟,C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是一个长期开放的过程,至今并未结束,
A项错误;十分关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邓小平的两次谈话意在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D项错误。
17.A
【详解】
20世纪80年代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钢材品种结构不断改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等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和稳步推进,A项正确;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都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表现,不是最主要原因,BC两项不符合题意;重视和优先发展的战略不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钢产品产量迅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D项错误
18.方案:“一国两制”。
根本点在“一国”。
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意义: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基础,港澳回归丰富“一国两制”理论和实践,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光明前景。
【详解】
第一小问方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一国两制”。第二小问根本点,即回答“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第三小问其基本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一国”“两制”两方面解释。第四小问“一国两制”对推动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当时看,推动了港澳的回归和统一大业;长远看,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基础,为解决台湾问题开创光明前景。
19.(1)背景: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农村生产力长期被束缚;农民生活水平低,不能解决温饱;“左”倾思想依然存在。
(2)度过瓶颈期的原因:19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清除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国家政策的支持;村党委的坚持探索
特点:始终坚持土地集体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勇于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充分依托和利用上海的市场和技术资源。
【详解】
(1)“背景”,根据材料一信息“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口人,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外出要饭”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低等;由图中的文字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左”倾思想依然存在。
(2)“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80年代后期,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一股‘苏南模式姓资还是姓社?’的大辩论,使华西村的发展进入了瓶颈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1992年南方谈话、十四大清除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国家政策的支持等;由材料信息“几十年来,在村党委的统一带领下,华西村办了几十家工厂,成立了14家集团公司,华西村加大在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并拓展国外业务”得出:村党委的坚持探索。“特点”,依据材料信息“华西村则另辟蹊径将全村600多亩土地交给30人集中经营,其它人全部进入村办的各类企业从事工业生产”得出:始终坚持土地集体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由材料信息“华西村加大在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和研发,并拓展国外业务”得出:勇于开拓国际市场、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进行产业升级等;结合所学知识从充分依托和利用上海的市场和技术资源的角度补充。
20.(1)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探索挽救民族危亡道路的相继失败;立足国情,找到一条正确革命道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内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意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详解】
(1)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政权的建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探索挽救民族危亡道路的相继失败;根据材料“走以农村包国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知,立足国情,找到一条正确革命道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夺取政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根据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可知,推动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