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单元 复习与测试(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单元 复习与测试(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0 10:2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单元复习与测试课时练习——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一、单选题(共17题)
1.“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


A.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B.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
2.根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线索,下图中的“?”应是


A.郡国并行
B.刺史
C.中外朝
D.巡抚制
3.1950年,重庆各民主党派就西南地区的剿匪、肃特、征粮、物价等问题,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同中共中央西南局统战部进行了协商。他们还对当时政府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与建议。这


A.确立了民主党派核心权力的地位
B.保证了执政党政治决策的科学化
C.推动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D.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
4.明朝崇祯皇帝曾向阁臣郑重而明确地强调这种分工“职掌在部院,主持在联躬,调和在卿等。”这表明明代内阁


A.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
B.调和了君主与各部的关系
C.有效制约了君主独断专行
D.参与国家事务的重大决策
5.来自荷兰的威廉在取得王位后,依靠辉格党把英国拉进了欧洲大陆的争霸战争,成为反法同盟的主要力量。1702年安妮继承王位后,出于个人的好恶解除了大批辉格党人的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使得反法战争难以顺利进行。这一现象说明当时的英国


A.国王仍是国家权力中心
B.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
C.殖民霸主地位得以维护
D.议会政党制度正式形成
6.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众议员名额按照各州人口比例分配,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这规定违背了启蒙思想家提倡的


A.主权在民原则
B.天赋人权原则
C.民主共和原则
D.三权分立原则
7.在唐代,诏赐国(李)姓比较盛行。这一时期的“诏赐国姓”有两大特点,一是武将居多,二是唐朝初创时和安史之乱后居多。由此来看,唐朝统治者“诏赐国姓”旨在


A.冲击传统宗族观念
B.笼络人心维持统治
C.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D.实现文化心理认同
8.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32人组成,除中共外,民革、民盟、民建各2人,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1人。这一举措


A.体现出“民主协商”的精神
B.反映出人民代表来源广泛
C.初步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确立
9.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
10.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
“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
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
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
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11.“将根据公民大会及500人会议通过的法令规章投票。至于无法可循的案例,我将尽我所能作最佳判决,不偏不倚。”这段誓词的宣誓人任职于古代雅典的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12.周振鹤先生在《犬牙相入还是山川形便?》中认为:“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元代行省使地方割据拥有良好地理条件
B.元代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作者对元代行省的划分依据持批判态度
D.元代行省划分依据是山川形便
13.有学者指出,春秋的诸侯国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机构,国君君临天下但并不治民。对于卿大夫而言,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反映出


A.“家国”同治的观念
B.宗法制的实施
C.社会转型的完成
D.“国”与“家”的对立
14.元代的一段公文说:“四川行中书省移准中书省咨,‘来咨:有该载不尽罪名,不知凭何例定夺,请定度事。’本省相度,遇有刑名公事,先送检法拟定,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明白罪名”。材料反映出元代行省在审理狱案时


①有独立的司法权力
②讲求“法不外乎人情”
③有严格的司法程序
④可参阅前期相应规章典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5.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16.近代以来美国为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采用三权分立,而新中国成立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却规定实行议行合一。这主要由于


A.人民在国体中的地位不尽相同
B.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
C.不同阶级革命的结果必然不同
D.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17.“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孙中山所倡导的走向民主宪政的三步曲


A.依次称为训政、军政、宪政
B.明确以三权分立为建设目标
C.以人民实施地方自治为基础
D.均以理想化的军政府为前提
二、综合题(共3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就实行了“三三制”原则,即在政府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这一政策容纳了各方面人士,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壮大了抗日力量,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
解放战争时期,在新老解放区的农村,建立起由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在城市,一般先邀请各界代表人物共商当地事务,然后再召开具有民主协商性质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
材料二 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革命斗争中,结成了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革命伟大胜利的基础上,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了第一届全体会议,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仍然需要存在。正如宪法序言中所说,“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1954年12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成果。根据材料,指出1954年人民政协发挥的“作用”。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政区划的第二个地理要素是边界,边界的概念是随着行政区划的产生出现。西周封建时期,所建立的还是据点式的城邦国家,星罗棋布的封国呈点状分布,各国之间存在大块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尚无明显的边界。春秋以后,在经济逐渐发展、边区日益开发、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双方敌对倾向加强,以至于出现战争,争夺隙地。春秋后期,战爭越来越频繁,渐渐就有陈兵守境之势。战国时期,边境概念完全形成,城邦国家已转化为领土国家。各国之间夺城略地,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领域,边界概念自然十分明确。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海内后,分天下为36郡,以山川作为政区划界的基本依据。唐代开国以后,正式提出山川形便的原则。唐代的州界有许多延续下去,成为宋代的州(府)、元代的路和明清的府的边界,长期稳定达数百上千年之久。但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代犬牙相入原则走向了极端,尤其在行省的划界上。例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又越过南岭而有广西;江西行省也越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体。元代的行省设置导致地方无险可守,于长治久安颇为有碍,纵向建省,将不同气候土壤的地理区域合二为一,对农业经济发展不利。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行政区划中边界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中国古代政区划分原则的演变。
20.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完善的简要进程
英国
①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建立起来。
②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③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④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⑤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⑥1867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①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②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③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④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⑤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⑥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⑦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⑧1871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⑨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的一票多数通过了共和制。
材料二
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商业企业家阶层和雇用劳动者阶级的人口大量增加,大量国民没有选举权的旧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要求了。结果,各地吁求议会改革的群众请愿运动此起彼伏。1832年6月7日,英国的议会改革法最后由国王签署生效……经由这样一种相对和平和渐进改革,的演变过程,英国的宪政民主政制逐渐形成且不断完善起来。……1726年,孟德斯鸠在欧洲各地进行了为期3年的旅游。尤其在英国18个月的考察,对孟德斯鸠的思想影响甚大。1748年,孟德斯鸠出版了他的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
——以上材料均摘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1)据材料一、二,分别说明英法两国代议制形成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两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共同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中并未提到直接民主的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句话可知,雅典民主政治重视城邦利益的维护,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民主权利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对公民道德要求与其他要求之间的比较,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2.C
【详解】
根据图中“设立丞相”“政事堂”“废除丞相”等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通过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项;郡国并行是汉初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刺史的作用是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巡抚制是明清时期推行的制度,不是西汉,排除D项。
3.B
【详解】
重庆各民主党派“对当时政府工作中的失误和偏差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与建议”,有利于提高中共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故选B;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居于核心权力的地位,排除A;C夸大了重庆各民主党派的作用,材料也无法体现,排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排除D。
4.D
【详解】
从材料“职掌在部院.主持在联躬,调和在卿等”可以看出,皇帝对内阁大臣较为信任,让其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但是没有决策权,不能制约皇权,故D正确,排除C项;内阁不是法定的机构,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让内阁大臣去调和大臣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君主与各部的关系,排除B项。
5.B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但还保留了行政权,材料中安妮“解除了大批辉格党人的职务,代之以托利党人担任要职”就是其行使行政权的表现,这也从侧面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故B项正确;A、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材料依据不足。
6.B
【详解】
材料中的“各州人口数‘按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确定’”表明,黑人和印第安人没有获得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违背了启蒙思想家提倡的天赋人权原则,故答案为B项;主权在民原则反映的是统治者的权力来源问题,排除A项;民主共和是政体组织形式,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C项;三权分立原则是关于联邦政府结构的设计,排除D项。
7.B
【详解】
根据材料“一是武将居多,二是唐朝初创时和安史之乱后居多”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初期和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武将手握重权,赐姓可以有效的笼络人心,维系统治,B正确;材料与冲击宗族观念无关,A排除;扩大统治基础的目的也是为了维系统治,C排除;材料与文化心理认同无关,D排除。故选B。
8.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宪法起草委员会由中共及各民主党派及其他人士组成,这充分体现了民主协商的平等精神,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人民代表来源广泛,而是强调“民主协商”的精神,排除B。C项是属于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排除。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次会议在北平召开,与材料不符,排除D。
9.B
【详解】
由题干中“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斗争”可知,中国境内不存在政党之间的斗争,各党派和平相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共同参政议政,这解决了共产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关系。故B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当家做主,与题干无关。故A项错误;该制度主要是涉及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C项错误;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方针适用于政府,与材料中党派之间的关系无关,故D项错误。
10.A
【详解】
材料“从来国家政务,惟宗室协理”体现的是国家政务由宗室内部处理,突出的是家国同构的特征,A选项符合题意;封建专制体制下的民主说法错误,B选项排除;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且C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11.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我将根据公民大会及500人会议通过的法令规章投票”、“我将尽我所能作最佳判决,不偏不倚”,由此可以判断宣誓人就职于陪审法庭。故选C。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陪审法庭
12.B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从材料可知,元朝行省疆界与传统的以山川河流为界的划分不同,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样就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有利地理条件,从而有利于中央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从材料“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可以看出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作者对行省制度的态度,故C项错误。故应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的行省制度
13.D
【详解】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政治和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卿大夫更关心宗族即家而淡化国,这就有了“国”与“家”的矛盾与对立,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这种离心力,是封建制度的致命弱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故选D;材料体现了“国”与“家”的矛盾与对立,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排除B;材料信息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C。
14.D
【详解】
从材料中行省在审理案件的过程来看,体现的是严格的司法程序,③正确;材料“再行参详有无情法相应,更为酌古准今,拟定明白罪名”体现的是可参阅前期相应规章典制,④正确,因此D符合题意;元代的行省具有行政的职能,说明司法权并不独立,①错误;②与材料无关,排除,因此ABC错误。故选D。
15.A
【详解】
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
【点睛】
《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局限性的表现,一些政体设计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因人设法”得不偿失。
16.B
【详解】
依据材料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实行不同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这是因为两国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性质不同,实现民主共和的道路也不同,即两国的具体国情及文化和价值理念的不同,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不同、C选项两国阶级革命的结果不同及D选项经济基础不同皆为B选项两国国情不同的具体阐述,因此B选项可以概括A、C、D三个选项,更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
1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第一期为军政府督率国民扫除旧污之时代;第二期为军政府授地方自治权于人民而自总揽国事之时代;第三期为军政府解除权柄,宪法上国家机关分掌国事之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孙中山所倡导的走向民主宪政的三步曲均以理想化的军政府为前提,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内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相关知识。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孙中山所倡导的走向民主宪政的三步曲均以理想化的军政府为前提。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
18.(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成果:制定《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国旗、国徽、国歌等;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作用: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或推动社会主义过渡。
【详解】
(1)抓住材料一信息“抗日战争时期”“为后来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了经验”“这些制度都以人民的权利为基础,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归纳。
(2)第一小问“成果”,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回答,即制定《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确定国旗、国徽、国歌等;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归纳,即巩固和发展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促进了社会主义改造或推动社会主义过渡。。
19.(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农耕经济不断发展,边区荒地得到开发、人口不断增多;战争形式从称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成为战争的重要目标;郡县制的推行,城邦国家转化为领土国家。
(2)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的政区划分原则在中国古代长期同时存在。秦统一全国后,以山川作为政区划界的某本依据,对以后历朝历代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山川形便的原则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文化的形成,但容易导致地方割据;秦以后犬牙相入原则的引入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但是元代行省的设置将犬牙相入原则极端化,倒是地方无险可守,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
【详解】
(1)根据“春秋以后,在经济逐渐发展、边区日益开发、人口不断增多”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农耕经济不断发展,边区荒地得到开发、人口不断增多;根据“各国之间夺城略地,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领域”得出战争形式从称霸战争发展为兼并战争,对土地和人口的争夺成为战争的重要目标;根据“战国时期,边境概念完全形成,城邦国家已转化为领土国家”得出郡县制的推行,城邦国家转化为领土国家。
(2)根据“从秦代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犬牙相入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得出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的政区划分原则在中国古代长期同时存在。根据“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从山川形便的原则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文化的形成,因此山川形便在我国古代长期存在,但容易导致地方割据;根据“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元代犬牙相入原则走向了极端”得出秦以后犬牙相入原则的引入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根据“元代的行省设置导致地方无险可守,于长治久安颇为有碍,……对农业经济发展不利”,分析得出元代行省的设置将犬牙相入原则极端化,倒是地方无险可守,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
20.(1)特点(8分):英国:①经历相对和平的改革渐进历程(2分);
②斗争和妥协相结合(2分);
法国:①伴随不断的革命历程,政权不断更替(2分);
②共和派与保皇派反复较量,共和道路曲折艰难(2分)。
(2)共同原因:①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3分);
②人民群众的斗争(2分);
③启蒙运动的推动。(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由材料一的图表可知,英国的代议制起源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因为光荣革命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所以光荣革命中相对和平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得以保留并延续。在此后的两百年间,英国代议制的逐步确立始终伴随着王权与民权之间斗争与妥协,是两者相结合的产物。法国的代议制起源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前后经历了将近一百年。而在这期间,法国国内政局动荡,始终伴随着不断的暴力革命与政权更替。在众多交替出现的政权当中,始终存在共和派与保皇派的反复较量,可见法国的共和道路曲折艰难。
(2)本题探讨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原因,应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角度思考。经济:英法两国都在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益;政治:英法两国的民主政治都起源于资产阶级革命,在革命运动中,人民群众反专制求民主的斗争也助推了革命的胜利和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思想文化:17至18世纪,启蒙思想在欧洲传播,理性主义的思潮号召人们以人权反王权,追求个性的独立与人格的尊严,深刻影响了英法革命运动的开展和民主制度的建立。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代议制度的确立与完善;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法国启蒙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