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群文阅读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群文阅读 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0 07:4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
抱负与使命
主题解说
对于个人、国家、民族的发展而言,每一个时代都有历史赋予的任务,只有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才不会辜负时代、错过时代,才不会落后于时代甚至为时代所淘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希望下面的几篇文章,能让你明白寒门子弟刘媛媛为何能“逆袭”成功,音乐天才贝多芬有着怎样不平凡的建树……能让你怀揣更大的抱负,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单篇研读
一、(2020山东枣庄八中高一阶段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寒门贵子
刘媛媛[注]
在这个演讲开始之前,我先问现场的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当中有谁觉得自己家境普通,甚至出身贫寒,将来想要出人头地只能靠自己?你们当中又有谁觉得自己是有钱人家的小孩儿,起码在奋斗的时候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一点助力?
前些日子,有一个在银行工作了十年的HR(人力资源管理师),他在网络上发了一篇帖子,叫作《寒门再难出贵子》。意思是说,在当下,我们这个社会里面,寒门的小孩儿想要出人头地,想要成功,比我们父辈的那一代更难了。这个帖子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你们觉得这句话有道理吗?
先拿我自己说,我就是出身寒门的,我们家都不算寒门,我们家都没有门。我现在想想我都不知道,当初我爸跟我妈那么普通的农村夫妇,是怎么样把三个孩子,我跟我两个哥,从农村供出来上大学,上研究生。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特别幸运,我爸跟我妈都没怎么读过书,我妈连小学一年级都没上过,她居然觉得读书很重要,她吃再多的苦,也要让我们三个孩子上大学。我一直也不会拿自己跟那些,比如家庭富裕的小孩儿去做比较,说我们之间会有什么不同,或者有什么不平等,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是有一些不平等的,他们有很多优越的条件,我们都没有,他们有很多的捷径我们也没有,但是我们不能抱怨,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有些人出生连爸妈都没有。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一个斗士的一生。
英国有一部纪录片,叫作《人生七年》,片中访问了十四个来自不同阶层的七岁小孩儿,每七年再去重新访问这些小孩儿,到了影片的最后就发现,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但是里面有一个叫尼克的贫穷的小孩儿,他到最后通过自己的奋斗变成了一名大学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面是有漏网之鱼的。而且,现实生活中寒门子弟逆袭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所以当我们遭遇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出生上去,更不能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如别人的父母,因为家境不好,并没有斩断一个人成功的所有的可能。当我在人生中遇到很大的困难的时候,我就会在北京的大街上走一走,看着人来人往,而那时候我就想,刘媛媛,你在这个城市里面真的是一无所依,你有的只是你自己,其他你什么都没有,你现在能做的就是单枪匹马地在这个社会上杀出一条路来。
这段演讲到现在已经是最后一次了,其实在刚刚问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身豪门的,我们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想告诉你,让你用你的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个故事关于独立,关于梦想,关于勇气,关于坚忍,它不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童话——没有一点人间疾苦,这个故事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个故事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谢谢大家。
(有删改)
[注] 刘媛媛,1991年1月出生,北京大学法律系研究生,2014年安徽卫视《超级演说家》第二季冠军,2015年创立自己的传媒公司。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刘媛媛在决赛时的演讲词,开头抛出问题,以期达到吸引听众注意、调动听众情绪、引发听众思考的目的。
B.刘媛媛的父母都是普通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但却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孩子都供成了大学生。
C.演讲中,刘媛媛引述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一个现象,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层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D.这篇演讲词内容精彩,语言亲切,感情充沛,传达了积极的人生观,也阐述了发人深省的人生道理,十分励志,令人震撼。
2.刘媛媛堪称出身寒门、逆袭成功的代表,是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
?
?
3.文章最后一段在演讲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请分条概括并说明。(6分)
?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
在贝多芬墓前的演说
弗朗茨·格里尔帕策
祖国的艺术和全盛时期的思想那已经消逝的辉煌所剩给我们的全部光辉中灿烂的一半熄灭了。当我们此刻站在这位死者的墓前的时候,我们就代表了整个民族,即全体德意志人民,为之哀痛。虽然德国诗歌的英雄仍然健在——祝愿他长命百岁!——但是最后一位乐曲大师,一个献身于音乐的人,亨德尔和巴赫、海顿和莫扎特的不朽荣誉的继往开来者去世了。琴弦已断,音乐声渐渐消失,我们站在这里哭泣。
渐渐消失的音乐!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他!因为他是一位艺术家,他只通过艺术来表现自己。生活折磨深深地伤害了他,就像沉船遇难者抱住海岸,他逃入你的怀抱。噢,你这与真和善同样神圣的姐妹、痛苦的安慰者、来自天上的艺术。他紧紧地抓着你,甚至当那扇你经过它来到他身边并和他交谈的门关上之后,他也不放松。当他双耳失聪而辨不清你的容貌时,他仍始终把你的形象放在心里,当他死的时候,你的形象仍在他的胸中。
他是一位艺术家,有谁能和他相提并论呢?就像巨兽在海里呼啸而过,他飞越了自己的艺术疆域。从鸽子的咕咕叫声到隆隆雷声,从所谓挖空心思地编织顽固不化的艺术手法到令人生畏地把温文尔雅的音乐逐渐变成喜怒无常、咄咄逼人的自然力量,他跨越了一切,掌握了一切。他的后来者不是要继续,而是要开始,因为他的脚步就停止在艺术所停止的地方。阿黛莱德和莱奥诺拉!维多利亚的英雄礼赞!以及庄严弥撒曲!你们这些三四声部交织而成的瑰宝!暴风雨般的交响曲。“神的美丽火花之欢乐”,你这天鹅之歌!掌管歌曲的弦乐的缪斯!请你们围绕在他的坟墓旁,把桂冠撒在坟墓上。
他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个人。一个具有人这个词的全部意义的人。由于他与世隔绝,于是被说成对世界怀有敌意;由于他逃避感情,于是被说成冷酷无情。啊,谁要是知道自己心肠硬,就不会逃避!正因为感情过于丰富,才逃避感情!——如果他逃避世界,那就是因为他充满爱的心灵深处无力抵抗这个世界;如果他躲避世人,那就是他为他们付出了一切而什么回报也没有得到的结果。他是孤独的,因为他找不到知音。——但是他一直到死都以常人之心待一切人,以慈父之心待家人,把生命财产献给了整个世界。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就这样去世了,他将这样永垂不朽。
而你们,随我送葬到此的你们,忍住你们的悲痛!你们没有失去他,你们赢得了他。正是这扇生命之门在我们身后关闭,他才跃上了通向不朽殿堂之门。毋庸置疑,他与那殿堂门上从古到今的伟人并肩而立,直到永远。因此,你们悲伤而镇静地与他的长眠之地告别,而今后在你们的生活中,当他的作品的威力像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一样在你们的心头刮过的时候,当你们的眼泪在现在还未出生的一代人中间流淌时,你们就回忆起现在这个时刻,心里想:他们埋葬他的时候,我们去送过葬;他去世的时候,我们流过泪。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1段中说贝多芬的逝世,除了直接说这位音乐天才“去世了”之外,还用“熄灭了”“琴弦已断,音乐声渐渐消失”等婉辞(又称“避讳”“讳饰”)来表述。
B.第2段中“他”和“你”分别指代贝多芬和音乐艺术,表明贝多芬一生与音乐难分难舍,他一生都在借音乐来表现自己,音乐就是他的一切。
C.悼词歌颂了贝多芬在音乐上的建树,揭示了他音乐的个性,还揭示了他的为人与处世,认为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音乐天才。
D.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借代、比喻、拟人等,使演讲词更形象生动,充分地表达了丰富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
5.第3段中,演讲者说贝多芬的音乐是“暴风雨般的交响曲”,与这句话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从中反映出贝多芬音乐的哪种个性?
(6分)
?
?
?
6.演讲者说贝多芬“逃避世界”“逃避感情”“孤独”,其原因是什么?
(6分)
?
?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曾国藩
四位老弟足下: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个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注],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选自《曾国藩家书》,有删改)
[注] 制义:八股文。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    事:对待
B.故或食禄于朝
或:有人
C.穷通由天作主
穷:贫穷
D.虽有饥馑,必有丰年
馑:灾荒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B.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C.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D.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分析自己为学的缺陷有两个:一是年轻时没有非常用功;二是做学问不专注,虽涉及面宽但都不深入。
B.作者认为读书有两个功用;一是增强道德修养,追求诚正修齐的道理;二是研修学业,练习背诵辞章的技巧,以求能自强独立。
C.作者认为自强自立莫过于求得生存,从事农、工、商的人靠劳动生存,读书人靠智慧生存,但前提是要业务精通。
D.作者主张为学要专一,习字就专心习字,穷经就专守一经,制义就专看一家文稿,作古文就专看一家文集,其他的事都要彻底抛开,才能有所成就。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
?
?
(2)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
?
?
11.作者认为为学应坚持的正确做法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
?
四、(2020陕西西安八十三中高三阶段测试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19分)
与萧翰林俛书①
柳宗元
思谦兄足下:昨祁县王师范过永州,道思谦蹇然有当官之心,乃诚助太平者也。仆闻之喜甚!然微王生之说,仆岂不素知邪?
仆不幸,向者进当臲卼②不安之势,平居闭门,口舌无数。况又有久与游者乃岌岌而操其间。其求进而退者,皆聚为仇怨,造作粉饰,蔓延益肆。非的然昭晰,自断于内,则孰能了仆于冥冥之间哉?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③,其可得乎?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名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圣朝弘大,贬黜甚薄,不能塞众人之怒,谤语转侈,嚣嚣嗷嗷④,渐成怪民。饰智求仕者,更言仆以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端,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是非荣辱,又何足道?云云不已,袛益为罪。
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楚、越间声音特异,夬鸟舌啅噪⑤,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家生小童,皆自然哓哓,昼夜满耳。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自料居此尚复几何。岂可更不知止,言说长短,重为一世非笑哉?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往复益喜,曰:“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用是更乐瘖默,思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海内皆欣欣怡愉。而仆与四五子者,独沦陷如此,岂非命欤?命乃天也,非云云者所制,余又何恨?独喜思谦之徒,遭时言道,道之行,物得其利。倘因贼平庆赏之际,得以见白,买土一廛为耕氓⑥,朝夕歌谣,使成文章。庶木铎者采取,献之法宫,增圣唐大雅之什,虽不得位,亦不虚为太平之人矣。此在望外,然终欲为兄一言焉。宗元再拜。
(有删改)
[注] ①这封信写于宪宗元和四年(809)永州谪所。萧翰林俛,萧俛,字思谦。②臲卼(niè
wù):不安的样子。③媢嫉:嫉妒。④嚣嚣嗷嗷:众口嘈杂。⑤夬鸟舌:谓声如鸟语,比喻语言难懂。啅噪:雀聒。⑥耕氓:旧称农民。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名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B.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名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
/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C.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名/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D.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名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足下,古时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或朋友、平辈之间,而且多用于书信中。
B.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
C.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南蛮、东夷、北戎和西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D.困卦,《易经》六十四卦中的第四十七卦,该卦主要谈的是君侯遭遇困境。困,指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这封信中虽陈述了自己不幸的遭遇,但更多的是想表明自己希望贤人掌权的政治理想和欲做“太平之人”的志向。
B.作者在信中写到,一些认为他所受的处罚太轻的人对他的诽谤越来越多,并以此来讨好他的仇敌,作为进身之阶,揭露了当时的官场丑态。
C.作者写自己在永州的贬谪生活时,运用了反衬,将不正常的(“炎毒”“楚越之声”)视为正常的,将正常的(“北人言”)视为不正常的,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行。
D.信中明言“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但像柳宗元这样有才华的人却受尽诽谤,被贬蛮夷之地久居,对比鲜明,辛讽蕴藉。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
?
?
(2)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
?
?
群文探究
1.为使演讲词形象生动,富有激情,《寒门贵子》和《在贝多芬墓前的演说》都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最近,自强中学要求各班举办以“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班会,请以自强中学高一(1)班学生的身份写一段发言稿,在“自强不息”主题班会上发言。要求:突出“自强”的意义;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不超过250字。
?
?
2.同样是书信体,《与萧翰林俛书》和《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在主要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
?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五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
1.C “引述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一个现象,即每个孩子的社会阶层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未来”理解错误,应是为了说明现实生活中寒门子弟也能“逆袭”成功。
2.答案 ①父母含辛茹苦地培养她,尽最大努力为她创造受教育的条件。②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攀比,不抱怨。③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立志改变自我,感动自我,奋斗一生。④善于自我激励,遇到困难时能够找到方法,自己克服。
解析 成功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所以作答时要围绕这两方面筛选信息。就外因而言,刘媛媛在演讲中提到了自己的父母:“我爸跟我妈都没怎么读过书,我妈连小学一年级都没上过,她居然觉得读书很重要,她吃再多的苦,也要让我们三个孩子上大学。”据此可得出答案①。就内因而言,刘媛媛在演讲中说:“人生跟人生是没有可比性的,我们的人生是怎么样的,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在感受感动,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动的一生;你一辈子都立志于改变这个社会,那你的一生就是一个斗士的一生”,据此可得出答案②③;由“当我在人生中遇到很大的困难的时候,我就会在北京的大街上走一走,看着人来人往,而那时候我就想,刘媛媛,你在这个城市里面真的是一无所依,你有的只是你自己”可得出答案④。
3.答案 ①回扣开头,首尾呼应。对自己开场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②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即不向命运低头,倾尽一生,绝地反击,自我奋斗。③运用排比,增加气势。连用四个“关于……”,构成排比,总结出人生的关键词。④引经据典,唤起共鸣。用人们熟知的名句结尾,抒发情感,感染听众。⑤表达感谢,尊重听众。语言谦恭得体,符合演讲的情境。(答出其中
3
条即可)
解析 分析文章某段的作用,一般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考虑,就本题而言,还要考虑文体(演讲词)的特点。就结构而言,最后一段有呼应开头的作用,即对自己开场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回答。就文体特点而言,结尾的“谢谢大家”符合演讲的要求,用以表达感谢,尊重听众。就内容而言,最后一段通过运用排比和引用名句,既点明了主旨,又增强了气势,唤起听众的共鸣。
4.C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言过其实,于原文无据。
5.答案 (1)从鸽子的咕咕叫声到隆隆雷声,从所谓挖空心思地编织顽固不化的艺术手法到令人生畏地把温文尔雅的音乐逐渐变成喜怒无常、咄咄逼人的自然力量,他跨越了一切,掌握了一切。
(2)高昂激越,雄浑壮烈。
解析 本题第一问应从寓意的相近性上揣摩,回答“就像巨兽在海里呼啸而过,他飞越了自己的艺术疆域”也可以。第二问关键在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答出豪放、雄壮的音乐特色即可。
6.答案 他孤独,是因为他找不到知音;他逃避世界,是因为他充满爱的心灵深处无力抵抗这个世界;他逃避感情,是因为感情过于丰富。
解析 找出答题区间,“逃避世界”“逃避感情”“孤独”来自第4段中“正因为感情过于丰富,才逃避感情”“如果他逃避世界,那就是因为他充满爱的心灵深处无力抵抗这个世界”“他是孤独的,因为他找不到知音”,从中归纳出答案即可。
7.C 穷:困厄,处于困境。
8.D “云”是“说”的意思,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第一个“泉”为名词,作第一个“及”的宾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
9.D “其他的事都要彻底抛开,才能有所成就”错,原文说的是“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尽废他业”,只是在习字时“断不可不提起精神”。
10.答案 (1)一件事是增进道德,追求的是心意真诚、思想端正、修身齐家的道理,以求不愧于此生。
(2)读书人果真能精通学业,怎么见得他最终不会得到科举功名呢?
解析 (1)修齐:修身齐家。图:谋求,谋取。忝:愧,有愧于。
(2)士:读书人。安:怎么,哪里。科名:科举功名。
11.答案 尊师敬友,狠下功夫,用心专一,精益求精。
解析 “尊师敬友”来自第一段“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等,“狠下功夫”“用心专一”来自第二段“掘井多而皆不及泉”等,“精益求精”来自第三段“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等。
[参考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吴竹如最近和我往来很频繁,来了就进行一整天的谈话,所说的都是关于修身养心、治国齐家的大道理。吴竹如一定要我搬进城里居住,因为城里的镜海先生可以以师礼相待,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以朋友之礼相待,老师和朋友一起帮助,即使是软弱无能的人也会树立志向。我想到朱子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工夫全都没有用猛火煮过,虽然有些见识,那都是从领悟的境界中得到的,偶尔用功,也不过悠闲自得、体味探求罢了,好比没有煮沸的汤,马上用慢火温,将会越煮越不熟。
镜海、艮峰两位先生也劝我快搬,然而城外的朋友,我也有想常常见面的几个人,比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邵蕙西曾说:“‘和周瑜交往,就像喝醇香可口的酒酿。’我们两个人交往很有这种风味。”所以每次见面就长谈舍不得分开。子序的为人,我至今不能确定他的品行,但是他的见识却是最博大精深的,曾经教导我说:“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许多口井却都没挖到泉水,哪里比得上总挖一口井,力求挖到泉水而无限取用不会衰竭呢?”这话正和我的毛病相切合,因为我就是他说的“挖井多而都没挖到泉水”的人。
我们读书,只有两件事:一件事是增进道德,追求的是心意真诚、思想端正、修身齐家的道理,以求不愧于此生;另一件事是修习学业,操练的是默记背诵诗文的技巧,以求自强自立。增进道德的事,很难把话说完,至于修习学业以自强自立的事,我来说一说:保身没有比谋生更大的事了。农民、工人、商人,是通过体力劳动来谋生的;读书人,是通过脑力劳动来谋生的。所以,有人在朝廷当官拿俸禄,有人在乡里教书以糊口,有人做名士官宦家里的食客,有人做达官显贵的幕僚宾客,都需要考虑他们所掌握的学业,足以谋生而无愧于心。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是当官拿俸禄的途径,也要衡量自己学业如何,将来不至于尸位素餐,这样之后得到科举功名才会于心无愧。谋生谋得谋不得,困厄还是显达由上天作主,赐予还是剥夺由别人作主;学业精深还是不精深,则由自己作主。
然而我没有见过学业精深而最终不能谋生的。农夫果真努力耕种,即使会有灾荒,但一定有丰收的年岁;商人果真积藏了货物,即使会有积压,但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读书人果真能精通学业,怎么见得他最终不会得到科举功名呢?即使最终得不到科举功名,难道也没有其他的途径来谋生吗?既然这样,那么就怕学业不精深了。追求学业精深,没有别的办法,每天专一罢了。谚语说“技艺多了不能够养身”,是说不专一。我挖井多却没有泉水可以饮用,是不专一的过错啊。
各位弟弟要力求专业。像九弟志向在书法,也不一定要全部废弃其他学业,但是每天写字的时候,一定不可不提起精神,随便什么时候随便什么事情,都可以触动灵感。四弟、六弟,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有专门的爱好没有?如果志向在研习经典,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种经书;如果志向在八股文,那么应该专门研究一家的文章;如果志向在作古文,那么应该专门看一家的文集。作各种体裁的诗也一样,作试帖也一样,千万不可以同时兼顾,样样去学就一定一无所长。一再嘱咐!千万牢记!
哥哥曾国藩手写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12.D 第一个“仆”为“先得显处”的主语,“仆”的前面要断开,排除
B项;“才不能逾同列”与“名不能压当世”是对称句,中间要断开,排除C项;“十年”作“与罪人交”的补语,后面要断开,排除
A项。故选D。
13.C 南蛮、东夷、西戎和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14.B 由原文可知,通过诽谤作者来讨好他的仇敌的是“饰智求仕者”。
15.答案 (1)从御史里行提升为礼部员外郎,破格取得显贵的官位,想要摆脱世上追求出仕的人的责怪、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吗?
(2)唉!我即使每家安置一张嘴来自我称道,也只不过是被辱骂得更加厉害罢了!
解析 (1)超:破格,越级。显美:形容词作名词,显贵的官位。免:摆脱。
(2)喙:人的嘴。诟:辱骂,指责。甚:厉害,严重。
[参考译文]
思谦兄足下:昨天祁县的王师范经过永州,说你好不容易有了当官的心思,这实在是件有益于太平盛世的事情。我听到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但如果没有王生的一番话,我难道不是一直不知道吗?
我很不幸,从前被进用的时候正赶上动摇不安的局势,平时闭门不出,议论还是很多。更何况又有和我长久交往的人冒着危险来我家商量呢。那些追求出仕却被斥退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制造仇怨,捏造谣言,掩盖真相,于是对我的仇恨大肆蔓延开来。不是确切明晰、自己能决断于心的人,谁能了解我在晦暗中的情况呢?我当时三十三岁,很年轻;从御史里行提升为礼部员外郎,破格取得显贵的官位,想要摆脱世上追求出仕的人的责怪、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吗?所有的人都想要自我显贵,我先拥有了显赫的地位,才能不能超过同僚,名声不能胜过世人,所以世人怨恨我也是应该的。我和罪人们交往了十年,官位又因此得到晋升,错就错在附会他们了。圣朝宽宏大量,对我的贬黜很轻,不足以平息众人的愤怒,所以诽谤的话语转而更多,众口嘈杂,我逐渐变成了怪人。弄巧设诈求取官职的人,更是责骂我来讨好仇恨我的人,每天都有新花样,一定使双方都满意,他们自以为这是被迅速提拔的途径,因此我们这些人越发地受困于耻辱之中。各种罪名横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委,真是悲伤啊!人生少有活到六七十岁的,如今我已三十七岁了!长期以来觉得光阴更加短促,一年更甚一年,大概不超过数十年,就没我这个人了。是非荣辱,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要是说个不停,只能加重罪名。
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也习惯了这里的炎热和瘴气。楚、越一带人们的音调很奇特,说话喧闹难懂,如今听起来也觉得安适自在不足为怪了,我已和这里的人成为同一类了。家中新出生的孩子,他们都自然学习说这里的话语,一天到晚充满两耳。听到北方人说话,就啼叫大呼逃避躲藏,即使是病人也恐惧惊骇不已!自己料想在此地还能居住几时。怎还敢不知停息,说长道短,再招致世人的非议讥笑呢?我读《周易?困卦》时,读到“其人有言而他人不信,因为那是在困顿之时的话语”时,反复阅读更加高兴,说:“唉!我即使每家安置一张嘴来自我称道,也只不过是被辱骂得更加厉害罢了!”因此更加乐意闭口不言,想和树木、石头交朋友,不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别人。
如今天子振兴教化,确定邪恶和正义,天下人都喜悦快乐。而只有我和其他四五个人,沦落到这样的地步,难道不是命运吗?命运是由天定的,不是说话的人所能控制的,我又有什么怨恨呢?唯独高兴的是你们这些人,赶上了好时候,能议论治道,道义实施,天下万物都能够得到好处。倘若因叛贼平定而庆贺行赏之际,得以被昭雪宽大,买上一块土地做农民,早晚歌唱进而撰成文章。希望被巡察各地风情的人搜集选取,献给朝廷,来增加圣唐诗歌的篇章,即使得不到官位,也不枉为太平之世的人了。这都是希望之外的事,最终还是想要跟你倾诉一下。宗元再拜。
【群文探究】
1.写作指导 试题设置了特定的情境,学生要将自己置身于“自强不息”主题班会这个特定的情境当中,就“自强不息”这个话题,与自己的同学展开交流。写发言稿,要观点明确,表达准确,融入情感;还要注意修辞和字数的限制。
[例文]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自强出锋芒,终得嗅梅香”。有一种光华,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有一种火焰,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崇山峻岭间;有一种信仰,沉潜于中华儿女的心灵汪洋。它使我们在风暴来临时岿然不动,让我们在穷困潦倒时淡然沉静,助我们在众人讥笑时默默努力。它促使我们磨砺自己,成为一柄寒光闪闪的宝剑,在苦寒后嗅得那沁人心脾的芬芳……同学们,它就是自强。自强,是对不公命运的抗争,是敢于挑战命运的勇气,是大喊一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和自信。
2.答案 《与萧翰林俛书》以记叙、抒情为主,而旨在申邀仁义。文章自“仆不幸”以下叙己事,用大量篇幅作引罪认过之述,然后重言无端致谗的冥冥之冤,细说久居蛮夷的无以自聊,终而复叙独被沦弃之恨、幸沾余润之念,希冀思谦行义达道,援手相扶。首末呼应,“太平”二字揭出文旨。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以议论为主,作者围绕“为学”,教育自己的弟弟应坚持正确的做法,即尊师敬友,狠下功夫,用心专一,精益求精。
解析 常见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而书信体多用记叙、议论、抒情,结合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所谈话题(《与萧翰林俛书》谈“太平”,《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谈“为学”)和收信对象,可看出二者所用主要表达方式上的不同之处,分析时要结合书信内容,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