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
单元群文阅读
古代经典史籍
主题解说
中华典籍浩如烟海,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典籍中的先贤哲人用智慧碰撞出火花,照亮中华民族前行的道路,推动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以人文关怀作为最终的思想诉求,闪烁着耀眼的理性光芒——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他们的思想既可以治国、安邦,也可以救世、济民,是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单篇研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王嘉字公仲,平陵人也。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鸿嘉中,举敦朴能直言,召见宣室,对政事得失,超迁太中大夫。出为九江、河南太守,治甚有声。建平三年代平当为丞相,封新甫侯,加食邑千一百户。嘉为人刚直严毅有威重,上甚敬之。哀帝初立,欲匡成帝之政,多所变动,嘉上疏荐儒者公孙光及能吏萧咸等,皆故二千石有名称。天子纳而用之。是时,侍中董贤爱幸于上,上欲侯之。嘉与御史大夫贾延上封事。上感其言,止,数月,遂下诏封贤为高安侯。后数月,日食,举直言,嘉复奏封事。于是上寖不说,而愈爱贤,不能自胜。光禄大夫孔光、左将军公孙禄等劾嘉迷国罔上不道。有诏假谒者节,召丞相诣廷尉诏狱。使者既到府,掾史涕泣,共和药进嘉,嘉不肯服。主簿曰:“将相不对理陈冤,相踵以为故事,君侯宜引决。”使者危坐府门上。主簿复前进药,嘉引药杯以击地,谓官属曰:“丞相幸得备位三公,奉职负国,当伏刑都市以示万众。丞相岂儿女子邪,何谓咀药而死!”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诏狱上使将军以下与五二千石杂治。狱吏稍侵辱嘉,嘉喟然卬天叹曰:“幸得充备宰相,不能进贤退不肖,以是负国,死有余责。”吏问贤不肖主名,嘉曰:“贤,故丞相孔光、故大司空何武,不能进;恶,高安侯董贤父子,佞邪乱朝,而不能退。罪当死,死无所恨。”嘉系狱二十余日,不食欧血而死。大司马丁明素重嘉而怜之,上遂免明,以董贤代之。嘉为相三年诛,国除。死后上览其对而思嘉言,复以孔光代嘉为丞相,征用何武为御史大夫。元始四年,诏书追录忠臣,封嘉子崇为新甫侯,追谥嘉为忠侯。
(节选自《汉书·王嘉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诏狱/
B.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诏狱/
C.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诏狱/
D.嘉遂装出见/使者再拜受诏/乘吏/小车去盖不冠/随使者诣廷尉/廷尉收嘉丞相新甫侯印绶/缚嘉载致诏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射策,汉代考试取士的方式,应试者随意取简策上的试题回答,然后由主考者确定优劣。
B.宣室,指汉代未央宫中的宣室殿,汉文帝曾在此召见贾谊;后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C.廷尉,官名,秦置,负责宫门警卫工作,为古代中央政府高官“九卿”之一。
D.国除,指封国被废,“国”指战国时公卿及汉以后王侯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嘉位高望尊,富有政治才能。他入相封侯,为人刚毅有威望,受到皇上的敬重;鸿嘉年间入宫对答政事得失,任九江、河南太守时,治理政事很有名声。
B.王嘉心系朝政,积极上书进言。哀帝初立时,他上书推荐儒者、能吏;皇上欲封董贤为侯,他和贾延反复上书表示反对,皇上却不为所动,愈发宠爱董贤。
C.王嘉遭受弹劾,狱中感慨叹息。他因为受到孔光等人的弹劾而被关进诏狱,狱中他感叹自己并未尽到宰相选拔贤才、罢退愚才的责任,从而有负国家。
D.王嘉绝食而死,身后深享哀荣。他被囚狱中二十多天,不吃食物,最终吐血而死;后来皇上下诏书追录忠臣,他被追谥为忠侯,其子王崇被封为新甫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将相不对理陈冤,相踵以为故事,君侯宜引决。
?
?
(2)大司马丁明素重嘉而怜之,上遂免明,以董贤代之。
?
?
5.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到“廉耻节礼以治君子,故有赐死而亡戮辱”,即大臣就算有罪,也应当保留体面,不受小吏的侮辱。但结果是“是后大臣有罪,皆自杀,不受刑”,请联系王嘉的事例,说说你的看法。(3分)
?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余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危页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危页后迁为广州,病死,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弓弩矟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而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颇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琎,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曰:“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琎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传》,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B.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C.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D.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指人的表字,古人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
B.褐,是用葛等材料织成的粗布或粗布衣服;释褐,指脱掉粗布衣服,代指做官。
C.崩,古代称帝王死为“崩”,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
D.宦官,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自东汉开始,宦官全部由阉人担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萧引明辨时势,率家南迁。侯景叛乱时,“朝士”大多前去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主张前往南边,于是率领家人亲属等一百多人逃往岭表。
B.萧引见微知著,处变不惊。欧阳纥统领其父部众时,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进而加以规劝纠正,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京都籍的士人惶恐不安,只有萧引安然如故。
C.萧引治理有方,受到器重。萧引任库部侍郎时,仅一年就使器械充足;后来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
D.萧引不附权贵,受到陷害。萧引多次拒绝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琎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的请托,于是他们勾结起来陷害萧引,导致萧引被免职。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
?
?
(2)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
?
?
10.人生在世应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屈原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渔父言:“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饣甫其糟而歠其醨?”通读文章,思考萧引赞同哪种价值观,并从文中找到依据。(3分)
?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20分)
张茂昭本名昇云,德宗时赐今名,字丰明。少沈毅,颇通书传。孝忠时,累擢检校工部尚书。孝忠卒,帝拜邕王讠原为义武军节度大使,以茂昭为留后,封延德郡王。后二年,为节度使。弟昇璘薄王武俊为人,座上嫚骂,武俊怒,袭义丰、安喜、无极,掠万余人,茂昭婴城,遣人厚谢,乃止。久之,入朝,为帝从容言河朔事,帝竦听,曰:“恨见卿晚!”召宴麟德殿,赐良马、甲第、器币优具,诏其子克礼尚晋康郡主。帝方倚之经置北方,会崩,故茂昭每入临,辄哀不自胜。
顺宗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遣之镇,赐女乐二人,固辞,车至第门,茂昭引诏使辞曰:“天子女乐,非臣下所宜见。昔汾阳、咸宁、西平、北平皆有大功,故当是赐。今下臣述职以朝,奈何滥赏?后日有立功之臣,陛下何以加之?”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既还,王承宗叛,诏河东、河中、振武、义武合军为恒州北道招讨,茂昭治廪厩,列亭候,平易道路,以待西军。承宗以骑二万逾木刀沟与王师薄战,茂昭躬擐甲为前锋,令其子克让、从子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绕贼,大败之,承宗几危。会有诏班师,加检校太尉,兼太子太傅。
乃请举宗还朝,表数上,帝乃许。北镇遣客间说,皆不纳。诏左庶子任迪简为行军司马,乘驲往代。茂昭奉两州符节、管钥、图籍归之。先敕妻子上道,戒曰:“吾使尔曹出易,庶后世不为污俗所染。”未半道,迎拜兼中书令,充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至京师,双日开延英,对五刻罢。又表迁坟墓于京兆,许之。明年,疽发于首卒,年五十,册赠太师,谥曰献武。帝思其忠,擢诸子皆要职,岁给绢二千匹。
(节选自《新唐书·张茂昭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B.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C.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D.复赐安仁里/第亦让不受/宪宗元和二年/请朝五奏/乃听/愿留/不许/加兼太子太保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B.河朔,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汉武帝曾在此建立城池实施管理,名为朔方。
C.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用于各项事务的一种凭证。
D.谥,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加给的称号,通常带有褒贬意义。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张茂昭沉着刚毅,有礼有节。他的弟弟得罪了王武俊,招致王武俊发兵攻击,张茂昭环城固守,并派人用重礼谢罪,王武俊才停止进攻。
B.张茂昭忠于朝廷,深受器重。唐德宗授任他检校工部尚书并升任他为节度使;唐顺宗授予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派他去节镇,并赏赐他女乐二人。
C.张茂昭驰骋疆场,身先士卒。在与王承宗的作战中,张茂昭亲自披甲作为前锋,命令儿子张克让、侄子张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包围贼兵,大败贼兵。
D.张茂昭镇守节镇,平叛有方。王承宗反叛,张茂昭修建粮仓、马厩,建立监视敌人的岗亭,平整道路,准备就绪后,张茂昭就率军越过木刀沟,大败王承宗。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帝方倚之经置北方,会崩,故茂昭每入临,辄哀不自胜。
?
?
(2)先敕妻子上道,戒曰:“吾使尔曹出易,庶后世不为污俗所染。”
?
?
15.原文最后说“帝思其忠”,请从文中找出能够证明张茂昭“忠”的事例。(3分)
?
?
?
群文探究
1.上述材料分别选自《汉书·王嘉传》《陈书·萧引传》《新唐书·张茂昭传》,请分别分析文中对比的艺术手法。
?
?
?
?
?
2.阅读《新唐书·张茂昭传》与《鸿门宴》,比较张茂昭与刘邦在性格上的相同之处。
?
?
?
?
?
?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一单元
单元群文阅读
1.B “去盖不冠”的动作发出者是王嘉,而非“小车”,故“小车”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出”“见”为前后相承接的两个动作,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C、D两项。
故选B。
2.C “负责宫门警卫工作”错,秦汉时,宫门警卫工作由卫尉掌管,廷尉掌刑狱。
3.B “他和贾延反复上书表示反对”错,反复上书的只是王嘉;“皇上却不为所动”错,皇上虽然最终封董贤为侯,但也曾被感动而暂停此事。
4.答案 (1)将相不面对狱官陈述冤屈,这样沿袭已成先例,您应该自杀。
(2)大司马丁明一向看重王嘉而怜悯他,皇上于是罢免了丁明,用董贤代替了他。
解析 (1)理:狱官。踵:沿袭,继承。故事:先例。引决:自杀。
(2)素:一向,平素。重:重视,看重。免:罢免。
5.答案 (示例)好的出发点,未必能带来好的结果。贾谊的本意是保全大臣的尊严,使他们免于躯体受辱和精神受辱,古人说的“刑不上大夫”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过犹不及,矫枉过正往往会造成冤假错案,比如王嘉的案件,自杀保留了朝廷的脸面,使皇上的意志得以实现,但并未真正地审理案件,法律、公平、正义何在?还是应当先定罪,后量刑,不能一有错就责令自杀了之。
解析 汉朝大臣多自杀,借由王嘉的事例来分析这个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可联系学过的汉朝事例,如飞将军李广自言“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而自杀,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反复陈述古人为何“重施刑于大夫”等帮助理解。
[参考译文]
王嘉字公仲,是平陵人。因为考中明经射策甲科做了郎官。鸿嘉年间,(朝廷)举荐敦厚朴实、能直言的人,王嘉被召到宣室,对答政事得失,破格升任为太中大夫。出京任九江、河南太守,治理政事很有名声。建平三年代替平当做丞相,被封为新甫侯,加授食邑一千一百户。王嘉为人刚强正直、严厉刚毅、有威望,皇上很敬重他。哀帝刚刚即位,想要匡正成帝时期的政事,多有变动,王嘉上疏推荐儒者公孙光以及有才能的官吏萧咸等人,都是原来食俸二千石中有名声、被称颂的。天子接纳而任用了他们。此时,侍中董贤被皇上喜爱宠信,皇上想封董贤为侯。王嘉与御史大夫贾延进上密封的奏章。皇上被他们的话感动,停止了这件事,过了几个月,竟下命令封董贤为高安侯。几个月之后,出现了日食,皇上命令推举敢于直言的人,王嘉又进上密封的奏章。于是皇上渐渐不高兴了,却更加宠爱董贤,无法控制自己。光禄大夫孔光、左将军公孙禄等人弹劾王嘉惑乱国家,欺骗皇上,不坚守道义。有诏令暂借给谒者符节,召丞相到廷尉诏狱。使者到了府上后,掾史哭泣着,(与使者)一起调和药物给王嘉,王嘉不肯服药。主簿说:“将相不面对狱官陈述冤屈,这样沿袭已成先例,您应该自杀。”使者端坐在府门上。主簿又上前进药,王嘉拿过药杯掷到地上,对属吏说:“丞相有幸得以位居三公,奉行职事时有负国家,应当在都市伏刑来警示所有人。丞相难道是小孩子吗?为什么要吃药而死!”王嘉于是打扮出门,见到使者拜了两拜接受了圣旨,乘坐着卒吏小车,去掉车盖,免冠,跟随使者到廷尉那里。廷尉收回了王嘉的丞相、新甫侯印绶,绑缚王嘉用车载到诏狱。皇上派将军以下的官员和五个俸禄二千石的官吏共同处置。狱吏渐渐迫害侮辱王嘉,王嘉喟然仰天叹道:“有幸得以充任宰相,不能选拔贤才、罢退愚才,因此负国,死有余责。”狱吏询问贤与不肖的人的名字,王嘉说:“贤才,原丞相孔光、原大司空何武,不能选拔;恶人,高安侯董贤父子,奸伪邪恶,扰乱朝廷,却不能罢免。我罪当处死,死了也没有什么怨恨。”王嘉被拘囚在牢狱二十多天,不吃食物,吐血而死。大司马丁明一向看重王嘉而怜悯他,皇上于是罢免了丁明,用董贤代替了他。王嘉担任宰相三年被诛杀,封国被废。他死后,皇上读他的对策而思考他的话,又用孔光代替王嘉做了丞相,征用何武做了御史大夫。元始四年,(皇上)下诏书追录忠臣,封王嘉的儿子王崇为新甫侯,追谥王嘉为忠侯。
6.D “观”是动词,意思是“观察”,宾语是“靖”,故“观”和“靖”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悟”的意思是“领悟”,宾语是“旨”,故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D项。
7.C “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皇子、公主”错误,“崩”用以称帝王或王后的死。
8.A “萧引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错误,原文“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的意思是“今日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而不是认为梁元帝不是未来君主。
9.答案 (1)君子修身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使自己正直是用来施行正义的,还有什么可忧虑害怕的呢?
(2)皇帝身边的大臣,他都不曾去登门拜见,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是被执掌政权的人制止。
解析 (1)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正。明:阐明。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直。
(2)造请:登门拜见。迁用:提拔任用。用事:执掌政权。裁:制止。
10.答案 (示例)萧引赞同屈原的价值观,他端庄正直,不因外物而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萧引做贞威将军时,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琎,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多次有所请托,萧引都不准许。萧引同宗族的子弟萧密规劝他应该稍微为自身着想,萧引说:“我立身处世,自有主次,怎能为李、蔡改变操行。即使令他们不舒服了,不过是解除我的职务罢了。”
解析 萧引是“洁身自好”还是“随波逐流”,从文中我们不难得出答案。从材料中找到相应的事例进行解说即可。
[参考译文]
萧引字叔休。为人正直,有才识和气度,看上去很庄重,即使是匆忙之中,做事一定遵循法令制度。天性聪慧,学问广博,擅长写文章。做官出任著作佐郎。侯景叛乱时,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朝廷官员大多前往归附他。萧引说:“诸王尽力争夺,祸患刚开始,今日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我家两代有人做过始兴郡的地方长官,留下的恩惠还在百姓中,正可前往南边以保存家门。”于是和弟弟萧彤以及同宗的亲属等一百多人逃往岭表。当时始兴人欧阳危页任衡州刺史,萧引前往依附。欧阳危页后来调任广州刺史,病死,欧阳危页的儿子欧阳纥统领他的部众。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因而加以规劝纠正,因此两人在情礼上渐渐疏远。到欧阳纥兴兵造反时,当时京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都惊慌害怕,只有萧引安然如故,对岑之敬等人说:“君子修身是用来阐明道理的,使自己正直是用来施行正义的,还有什么可忧虑害怕的呢?”到章昭达平定番禺后,萧引才往北回来。高宗召见萧引询问岭表的事情,萧引详细地陈述了事情的始末,高宗十分喜悦,即日任命萧引为金部侍郎。萧引性情坦率耿直,不媚权贵,皇帝身边的大臣,他都不曾去登门拜见,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是被执掌政权的人制止。到吕梁之战全军覆灭时,兵器储备空虚匮乏,于是调任萧引为库部侍郎,掌管制造弓弩、槊箭等事。萧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足。太建十二年,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多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当时广州刺史马靖在岭表非常得人心,而且军队精悍强壮,每年深入俚洞,又多次有战功,朝廷和民间产生了许多异议。高宗因为萧引了解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观察马靖,仔细考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到番禺后,马靖就领悟了高宗的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到都城去做人质。萧引返回至赣水时,高宗去世,后主即位,改任萧引为中庶子,萧引因为有病辞去官职。第二年,京城出现许多盗贼,于是又起用萧引为贞威将军。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琎,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多次有所请托,萧引都不准许。萧引同宗族的子弟萧密当时任黄门郎,规劝萧引说:“李、蔡的势力,在位的官员都畏惧他们,你也应该稍微为自身着想。”萧引说:“我立身处世,自有主次,怎能为李、蔡改变操行。即使令他们不舒服了,不过是解除我的职务罢了。”吴琎竟然写匿名信,李、蔡为此作证,萧引获罪免除官职,死于家中,时年五十八岁。
11.B “第”是“宅第”的意思,作“赐”的宾语,“第”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五奏”作“乃听”的状语,“五奏乃听”意为“五次上奏才被允许”,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选B。
12.B “泛指黄河以西的地区”错误,“河朔”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13.D “张茂昭就率军越过木刀沟,大败王承宗”错误,原文是“承宗以骑二万逾木刀沟与王师薄战”,应是王承宗率军越过木刀沟。
14.答案 (1)皇帝正要依靠他统管北方,适逢皇帝去世,因此张茂昭每次入朝,总是悲痛不能自我克制。
(2)张茂昭先吩咐妻子儿女上路,告诫他们说:“我让你们离开容易,希望后代不被污俗牵累。”
解析 (1)倚:依靠,依仗。经置:统管。会:适逢。
(2)敕:吩咐。尔曹:你们。庶:但愿,希望。
15.答案 (1)张茂昭担任节度使时,以和平的方式平定灾祸,使国家免于纷争,维护朝廷利益。
(2)德宗皇帝去世后,张茂昭每次入朝,总是悲痛不能自我克制,作为地方节度使,他多次请求朝见,希望留在京城,让自己整个家族还朝,将祖坟迁到京兆,打消朝廷的顾虑。
解析 文章出处为《新唐书》,而张茂昭的身份为节度使。联系历史背景,唐朝藩镇割据,节度使安禄山叛乱,朝廷自然忌惮这一类地方大员。由此看来,张茂昭在文中略显奇特的举动都是基于“忠”的,他努力打消朝廷的顾虑,维护朝中的团结与和平。
[参考译文]
张茂昭本名昇云,德宗时赐给他现在的名字,字丰明。年轻时沉着刚毅,很精通典籍。张孝忠在世时,几次升迁担任检校工部尚书。张孝忠去世后,皇帝授任邕王李讠原为义武军节度大使,让张茂昭做留后,封为延德郡王。两年以后,任节度使。他的弟弟张昇璘看不起王武俊的为人,在座上谩骂,王武俊大怒,袭击义丰、安喜、无极,掳掠一万多人,张茂昭环城固守,派人用重礼谢罪,王武俊才停止进攻。过了很久,张茂昭入朝,向皇帝不慌不忙地谈论河朔的事情,皇帝听到很震动,说:“只恨见你太晚了!”在麟德殿设宴召见他,赐他良马、上等宅第、优美齐备的礼器玉帛,诏令他的儿子张克礼娶晋康郡主为妻。皇帝正要依靠他统管北方,适逢皇帝去世,因此张茂昭每次入朝,总是悲痛不能自我克制。
顺宗即位,张茂昭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派遣他去节镇,赐给他女乐二人,他坚决推辞,送女乐的车到了家门口,张茂昭拉着诏使推辞说:“天子的女乐,不是臣下所应见的。过去汾阳王、咸宁王、西平王、北平王都立有大功,所以应当接受这样的赏赐。如今臣下在朝廷奉职,怎么能滥用赏赐呢?以后有立功之臣,陛下用什么奖赏他们呢?”又赐给他安仁里的宅第,他也辞让不接受。宪宗元和二年,张茂昭请求朝见,五次上奏才被接受。他希望留在京城,皇帝不允许,加兼太子太保。
张茂昭回到节镇后,王承宗反叛,皇帝下诏河东、河中、振武、义武合并军力为恒州北道招讨,张茂昭修建粮仓、马厩,建立监视敌人的岗亭,平整道路,来等待西军。王承宗派骑兵两万越过木刀沟与王师近距离交战,张茂昭身穿铠甲作为前锋,命令儿子张克让、侄子张克俭与诸军分左右翼包围贼兵,大败贼兵,王承宗几乎覆灭。正值有诏令还师,张茂昭加任检校太尉,兼太子太傅。
张茂昭于是请求让自己整个家族还朝,奏章几次呈上,皇帝才允许。北方军镇派人私下游说,他都不听从。下诏左庶子任迪简为行军司马,从驿站乘车前往替代张茂昭。张茂昭奉上两州符节、钥匙、地图与户籍,交给他。张茂昭先吩咐妻子儿女上路,告诫他们说:“我让你们离开容易,希望后代不被污俗牵累。”走到半路,朝廷派人迎接他并让他兼任中书令,充任河中晋绛慈隰节度使。到了京城,(皇帝破例)双日开延英殿,接见张茂昭五刻才停止。张茂昭又上表请求将祖坟迁到京兆,得到允许。第二年,他头上长毒疮去世,终年五十岁,册命追赠太师,谥号为献武。皇帝思念他的忠诚,将他的儿子们都提拔担任重要职务,每年赠给绢两千匹。
【群文探究】
1.答案 (1)封侯进赏的董贤,不肖;积极进言、为政事操劳的王嘉,却死于囹圄之中。
(2)①侯景叛乱时,朝廷官员多前去归附梁元帝;萧引认为这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率领家人往南避乱。②欧阳纥兴兵造反,京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惊慌害怕;而萧引早已察觉欧阳纥有异心,处变不惊。③吏部侍郎的职位空缺,有关官员举荐的人,皇帝都不用,唯独任用萧引。
(3)①按惯例,有功之臣接受赏赐,张茂昭却坚决推辞皇帝赏赐的女乐、宅第。②别的节度使都在外拥兵自立,张茂昭却主动请求入朝。
2.答案 (1)能屈能伸。张茂昭的弟弟张昇璘看不起王武俊的为人,在座上谩骂,而王武俊大怒,袭击义丰、安喜、无极,掳掠一万多人。张茂昭派人用重礼谢罪,王武俊才停止进攻。刘邦为了化解两军的对立情绪,也为了求得自保,亲临项羽军中释嫌。
(2)遇事冷静。唐顺宗恩赐张茂昭女乐、宅第,他不沉迷,坚决推辞。项羽勃然大怒,准备第二天就攻打刘邦时,刘邦在紧急关头沉着冷静,与谋士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