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基础+素养)精题双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基础+素养)精题双练--2021-2022学年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22 10:0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刷新题夯基础
一、单选题
1.(2021·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月考)《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其历史作用是(  )
A.促进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B.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有效管辖
C.促进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D.与回纥族友好交往,永结同心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为松赞干布使节向唐太宗求婚的场景,通过汉藏合婚使汉藏两族经济文化交流交流频繁,故A正确;吐蕃是今天的西藏地区,故B错误;西域的大体位置在今天新疆,而文成公主与西藏通婚,故C错误;回纥是元朝时的新民族,故D错误。
2.(2021·浙江宁波市·高一期末)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和西部少数民族关系的晴雨表之一,历经变迁。联系上表,结合所学,下列有关安西都护府判断正确的是:
A.为配合管理东突厥政权而设置
B.唐蕃联合灭西突厥后治所迁到龟兹
C.治所迁回龟兹得益于文成公主入藏
D.唐蕃会盟发生在其与唐中央政府失联后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蕃会盟发生在安西都护府与唐中央政府失联后,是在公元前821年,因此D正确;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乃是唐朝管理碛西的一个军政机构的不同时期的名称,其统辖安西四镇,与配合管理东突厥政权无关,A排除;贞观二十二年(648年),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今新疆库车县),BC排除。故选D。
3.(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开学考试)淮西节度使吴少阳之子吴元济割据,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亲莅郾城县回曲镇(今裴城镇)督战,唐邓州节度使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吴元济平定叛乱。该事件说明唐朝
A.长期藩镇割据的不利局面即将结束
B.如此平叛终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C.节度使的设置是其割据亡国的根源
D.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教训
【答案】B
【详解】
据题意可知,唐王朝是依靠节度使镇压节度使,虽然镇压了叛乱的节度使,但也会使平叛的节度使权势增加,从而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B;这一事件并不能结束长期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A;节度使的设置威胁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但不是亡国的根源,排除C;唐王朝的灭亡为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提供了教训,排除D。
4.(2021·浙江高一期中)西安古称长安、镐京,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之一。如下形势图,按其表征的历史时期代表不同的朝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朝代采取了“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制度
B.图②朝代的一位统治者被称为“天可汗”
C.图③的最终趋势是南方统一了北方
D.图④朝代开通了“丝绸之路”
【答案】A
【详解】
四幅图分别是周代,当代,南北朝,唐朝。根据所学,周代实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分封制,A项正确;天可汗是唐代少数民族首领对唐太宗李世民的尊称,排除B;南北朝时期是北方统一了南方,建立了宋代,排除C;“丝绸之路”是汉代开辟的,不是唐朝,排除D。
5.(2021·汕头市澄海中学高一期中)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由此可知隋朝大运河
A.保障统一和政权稳定
B.是中国最早的运河工程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通的京杭大运河,沟通五大水系,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大运河保障了政权的稳定,故A项错误;中国最早的人工运河是春秋时期吴国开凿的邗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大运河加速了隋朝政权的衰亡,且隋朝因隋炀帝的暴政而亡,故D项错误。
6.(2020·大连市普兰店区第一中学高一月考)隋唐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起众多皇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至唐天宝八年(749年)总储粮量约为5833400石,被称为古代中国最大的粮仓。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A.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南粮北运
B.隋唐时期对农民的剥削最沉重
C.均田制的推行防止了土地兼并
D.玉米番薯等农作物传入粮食产量提高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流经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对于促进南粮北运,沟通南北经济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A正确;材料未涉及对农民的剥削问题,B排除;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私有制,均田制不可能限制土地兼并,C排除;玉米甘薯是在明中叶后传入中国的,D排除。故选A。
7.(2021·四川省蒲江县蒲江中学高一月考)汉魏之际,岭南一带是南方相当落后的地区之一。南朝时期,政府规定该地区因地制宜地缴纳贡赋,此地也逐渐实现粮食自给;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材料主要表明
A.岭南得到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
B.岭南地区的农、商业进步明显
C.政府扶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南方经济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
【答案】A
【详解】
根据材料“汉魏之际……南朝时期……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依旧比较落后,故选A项;“农、商业进步明显”,与“逐渐实现粮食自给”、“交易,俱不用钱”等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岭南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岭南是南方的一小部分,排除D项。
【点睛】
8.(2021·江西高一期中)唐朝诗人韩愈在《平淮西碑》中记载,“高祖太宗,既除既治;高宗中睿,休养生息;至于玄宗,受报其功,极炽而丰。”《唐大诏令集》则说,农民“贫困日蹙”,“转徙他乡,佣假取给,浮漂求生”。这反映了(

A.歌功颂德是当时文人扬名捷径
B.土地兼并仍是当时的普遍现象
C.统治者优先关注全国政治稳定
D.盛世外表下蕴藏深刻社会矛盾
【答案】D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韩愈的记载,对唐朝政治极尽赞美之词,而《唐大诏令集》则反映了民众生活的困苦,两则材料综合反映了唐朝盛世时期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故选D项;前段材料反映了唐朝的发展后段材料则反映了民众困苦,排除A项;唐朝前期土地兼并现象有所缓解,排除B项;统治者不仅关注政治稳定,更关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排除C项。
9.(2021·莆田锦江中学高一期末)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答案】D
【详解】
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逐渐构成“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王朝生命线,反映了隋唐时期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D项正确;我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B项错误;直到唐朝后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C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10.(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唐·杜甫《忆昔》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
——冻国栋《中国人口史》(第二卷)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一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2)材料二中,639~751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答案】(1)社会现实:开元盛世时期。
印证:“小邑犹藏万家室”。
(2)趋势:连续增长(上升)。
原因: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贞观之治”奠定基础;武则天统治时期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达到全盛。
【详解】
(1)“社会现实”,根据材料信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开元盛世。“印证”,材料二数据“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反映了此时期粮食充足,人口增长,印证了材料一中“小邑犹藏万家室”。
(2)“趋势”,根据材料二数据“达300万户,705年有615万户,740年为841万户,754年有918万户”得出:连续增长的趋势。“原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奠定基础;武则天时期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继续发展;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达到全盛,继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进一步发展经济,社会稳定,人口持续增长等角度回答。
刷新题培素养
一、单选题
1.(2020·浙江湖州市·高一期中)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印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此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是
A.武力与怀柔并用
B.开放与宽容相济
C.中央与地方共治
D.集权与分权结合
【答案】A
【详解】
根据“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知,材料反映唐朝平定少数民族后,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进行管理,体现了武力与怀柔并用的特点,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开放”的特点,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无法体现中央集权,排除C、D。
【点睛】
2.(2021·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附属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天王”称号从周代就有,为周天子称号。十六国及西魏北周时期的若干君主,在称帝前先称“天王”。“可汗”一词最早出现在鲜卑语中。贞观四年,西北诸藩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太宗欣然接受。这些现象说明
A.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
B.唐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民族交融的趋势凸显
D.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君主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尊号,唐太宗接受了少数民族君主的尊号,这说明民族间对彼此文化的接受和认同,凸显了当时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C;各民族文化差异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材料只反映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君主接受彼此的尊号,没有涉及到民族政策,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完成,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3.(2021·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高一月考)如图所示为考古发现的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骆驼引颈长嘶,驼背上七名男乐手持胡人乐器专注演奏,中间有一女子站立歌唱,显然是一个流动演出团。据此可知,唐代
A.贵族阶层奢侈腐化
B.文化的包容和开放
C.民族习俗大致趋同
D.工艺注重文化传承
【答案】B
【详解】
材料反映出驼背上男乐手持胡人乐器、女子引吭高歌,这种以骆驼为舞台的胡人演出模式,足见唐朝对不同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故选B;唐代三彩骆驼载乐俑反映了其他民族艺人演出的情景,并非贵族生活,故排除A项;“民族习俗大致趋同”“工艺注重文化传承”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故排除CD两项。
4.(2021·启东市吕四中学高一月考)“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四幅地图,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③②①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②④①③
【答案】D
【详解】
根据图①中“高密国”“济南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的情景;根据图②中“牧野”“殷”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根据图③中“河西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唐朝时期节度使的分布情况;根据④中“咸阳”“陇西郡”“临洮”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其反映的是秦朝的郡县和长城。由此可知,它们的先后顺序为②④①③,故选D;其他选项均顺序错误,故排除ABC。
5.(2021·六安市裕安区新安中学高一开学考试)下表为唐朝前期设置的巡察地方的官职。表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A.中央政策缺乏延续性
B.地方行政体系日趋完备
C.地方政府权力逐渐削弱
D.中央注重多渠道控制地方
【答案】D
【详解】
材料反映了唐朝前期统治者设立不同的巡察官员加强对地方的巡视,说明中央注重多渠道控制地方,故选D;材料体现的是巡察制度的连续性,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到地方行政制度,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监察制度,不能说明地方政府权力的大小,故排除C。
6.(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
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
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绢布绫罗丝绵等可以当货币进行物物交换,由“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可知,交换的在市价一千以上的,也可以钱物兼用,违者则定罪。这说明政府没有认识到物物交换与货币交换之间的区别,没有认识到货币交换对商品经济的促进作用,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打破原有交易规范,只是以立法的形式维护物物交换,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与土地兼并有关的信息,故B项错误。故选C。
7.(2020·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一月考)有学者把唐代的藩镇根据分布特点大致分为河朔型、中原型、边疆型、东南型等,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如魏博、成德、卢龙三镇节度使前后凡五十七人,唐廷所任者仅4人,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这种藩镇
A.削弱了唐朝对地方的控制力
B.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
C.植根于地方经济实力的强大
D.延续了唐王朝的统治
【答案】A
【详解】
根据“其中河朔型藩镇最基本的特点是藩帅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其余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偏裨擅立”可以看出藩镇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不利于唐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排除D;藩镇与安史之乱没有直接联系,不能得出因果关系,排除B;材料与地方经济无关,排除C。
8.(2020·山东省济北中学高一月考)下表为公元647年唐王朝在漠北设置的部分机构。这些机构的设置(  )
部落
机构
回纥部
瀚海都督府
多览葛
燕然都督府
仆骨
金微都督府
拔野古部
幽陵都督府
同罗部
龟林都督府
浑部
皋兰州
斛薛部
高阙州
奚结部
鸡鹿州
阿跌部
鸡田州
契苏部
榆溪州
A.扩大了唐朝的疆域统治
B.表明唐朝加强了对漠北地区的控制
C.增加了唐朝的赋税收入
D.体现了唐朝对周边民族的直接管辖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这些机构的设置表明了唐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漠北边疆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故选B项;对边疆地区的管理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并不意味着疆域的扩大,排除A项;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政府赋税收入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机构的设置体现了唐朝对周边民族的间接管辖,排除D项。
9.(2021·福建泉州市·泉州五中高三一模)下表是史籍有关于唐代互市的记载,据此可知,唐代互市是
记述
出处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吐谷浑、突厥各请互市,诏皆许之。先是,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
《唐会要》
“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薔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
《唐六典》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九月,吐蕃遣使入唐,“请于赤岭(今青海湟源县西日月山)为互市,许之。
《资治通鉴》
“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
《明史·食货志》
A.唐朝政府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商贸活动
B.保障唐朝边境永久和平的方式
C.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商贸活动
D.民族之间互惠互利的经济活动
【答案】D
【详解】
材料“中国丧乱,民乏耕牛,至是资于戎狄,杂畜被野”“唯得用帛练(练,白色熟绢)薔綵(綵,彩色丝织物),自外并不得交易”体现的是唐代互市行为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发展,D正确;材料中的互市是民间行为,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也有少数民族作乱,排除;吐蕃位于西南地区,C排除。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10.(2021·浙江宁波市·高三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撰写的各种通史,大体都是以“单线”的方式书写,即一根主线(政治与事件)和若干支流(社会经济、对外关系……),历史主线与各种支流在书中所占的比重大体固定。但在这套书中,我们则看到当下国际历史学界风起云涌的环境气候、社会生活、物质文化、宗教信仰等各种角度,越来越多进入了历史,是趋近于“复线”形式的中国史。
——摘编自葛兆光《世界性的帝国·唐朝》之“推荐序”
材料二
中国人对与各个邻近民族发展起来的这种迥然不同的关系作出了实事求是的反应:他们有时单纯地试图征服;有时则成立保护国,册封其首领和派中国顾问;有时试图通过以“公主”(通常是皇室不显要的姻亲)和亲,……来确保友好关系。
——(英)崔瑞德编《剑桥中国隋唐史》
(1)按照材料一所述“单线”角度,根据所学知识,概述撰写汉武帝时期历史需突出的重要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措施。结合材料一、二概括汉唐民族政策的共同特点。
【答案】(1)史实:确立中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太学;官营盐铁,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打击富商大贾;反击匈奴,夺回河套、河西走廊;打通丝绸之路;多次大修长城。
(2)措施:派大将讨伐(东突厥、薛延陀等);设置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册封西北各族后嗣:派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特点:武力征服与怀柔并用。(或答:刚柔并济,因地制宜)
【详解】
(1)史实:根据“单线”的概念,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时期政治、思想、经济、军事、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突出的重要史实进行列举即可。
(2)措施:根据材料“他们有时单纯地试图征服;有时则成立保护国,册封其首领和派中国顾问;有时试图通过以‘公主’(通常是皇室不显要的姻亲)和亲”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讨伐东突厥和薛延陀等、设置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册封西北各族后嗣、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等方面进行回答。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武力征服与怀柔并用这一角度进行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