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穷人
一、教学目标
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
2.能快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4.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二、教学重点
1.会写“汹、涌”等14个字,会写“渔夫、汹涌澎湃”等18个词。
2.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3.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三、教学难点
1.能抓住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环境描写来体会桑娜和渔夫的人物形象。
2.能根据提供的语境,联系课文内容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四、课前准备
学生分享准备。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开课解题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作者代表作还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列尼娜》。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
(二)字
1.音
“澎”是后鼻韵
“嘛”是轻声
“糟”是平舌
“皱”是翘舌
“嗯”的读音
2.形
“皱”查皮
“勺”查句子框
3.义:
重点指导“糟”:(以组词的方式理解)
酒糟,糟糠,糟糕,糟鱼,乱七八糟
(三)词
熬过去:艰难地度过。文中表现出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自作自受: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忐忑不安:形容人心神不安定的样子。忐忑:指心神不安。
黧黑:形容(脸色)黑。
汹涌澎湃:波涛翻滚的样子,风浪搏击的声响,形容声势浩大。
马灯:一种手提的能防风雨的煤油灯,骑马夜行时能挂在马身上,故称马灯。
喃喃:连续地小声说话。
心惊肉跳:形容担心祸患临头,害怕不安。
(四)段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段(12—27)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篇
(引导学生在厘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归纳主要内容、发现篇章秘密。)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纯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他们美好的心灵。
1.课文以故事的发展为顺序,以桑娜的活动为线索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
2.运用了行动、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环境描写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烘托了情节。
第2课时
回顾课文主要情节,梳理问题。
1.桑娜和渔夫是什么样的人?
2.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分享。
1.桑娜和渔夫是什么样的人?
句段赏析
(1)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温暖”是指炉火未熄,这是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是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危险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女主人的勤劳能干。所以虽然贫穷,但还温暖而舒适。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这是一个贫苦的家庭妇女桑娜很真实的感情。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而作为需抚养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所以“心跳得很厉害”。“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因为桑娜看到两个可爱的小孩没有了母亲的抚养,十分可怜,所以没有多考虑,就把他们抱回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桑娜善良的本性。
(3)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揍我一顿也好”是说只要丈夫同意收养两个孩子,甘愿自己挨打。桑娜考虑到收养孩子会给丈夫增加负担,所以担心丈夫会揍她;但愿意自作自受,从这里可以体会到桑娜崇高的思想境界——宁愿自己承担痛苦和劳累,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大。
(4)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总能熬过去的”是说一定能度过艰难的日子。家里虽穷,生活困难,但能熬过去。一个“熬”字,很恰当地写出渔夫的苦日子,也很准确地表现了渔夫的坚强性格。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渔夫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小结:小说通过对人物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三)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打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
2.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小屋温暖舒适,不仅体现桑娜勤劳持家,也暗指这不只是客观环境的温暖,更是人情的温暖和一家人的善良,为穷苦的生活带来了希望之光,从而储蓄地表达了主题,赞美了桑娜夫妇善良、高尚的心灵。环境描写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屋温暖跟西蒙家的阴冷黑暗形成强烈的对比。)
3.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
4.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隔板上闪闪发亮。
环境描写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4)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5)推动情节的发展。(6)深化作品主题。
(四)省略号作用
A表示说话的断续?B表示列举的省略?C表示说话的中断?D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
E表示引文的省略
《穷人》一文中,多处使用了省略号。弄清每处省略号的用法,有助于我们体察人物的内心活动,了解人物特点,从而更加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第一处:“古老的钟嘶哑地敲了10下,11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略去的是古钟敲击声递增的次数。表明丈夫在大风暴的天气出海打鱼,深夜未归。为着丈夫的安全,桑娜内心十分焦虑。时间已经过了11时,她在焦急地等待丈夫归来。
第二处:“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5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人物内心活动的内容时断时续。说明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安顿好后,面对家庭现实,内心充满了矛盾。她的思绪既不连贯,也没有了条理。她首先想到丈夫抚养5个孩子的艰辛,现在又多了两个孩子,这不是雪上加霜吗?可能是什么声响使她以为是丈夫来了。“我可怎么对他说呀?他会答应吗?”在断定丈夫还没有回来时,她责怪自己了:明明知道丈夫承担不了,为什么还要抱他们过来呢?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这7个孩子能养得活吗?接着,她猜测丈夫会打她,但她一点不后悔,心里反倒安定下来:谁让我这么做了!既然已经抱来了,就由他打吧!自己受点皮肉苦不算什么,只要这两个孩子有了着落。我挨顿大也值得了。我也心甘情愿了。
这一段对桑挪时断时续。由矛盾到平静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对表现她的品质特点起着重要作用,充分表现了她对西蒙一家的关心及心地善良的品格。
第三处:“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家,你在家里做什么呢?”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语意的跳跃。渔夫庆幸自己没有在海上遭遇不幸。他刚从海上惊险境遇回忆中回过神来,注意力就转移到了妻子身上。
第四处:“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这里的省略号表示说话结结巴巴,欲言又止。听到丈夫发问,桑那非常紧张,原想说出抱来两个孩子的事,但又顾虑重重,所以说话吞吞吐吐,在紧急之中用“缝缝补补”搪塞过去。
在课文中,还有几处使用了省略号,我们可以联系,理解其用法及作用。
小练笔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沉默中,桑娜会想些什么呢?联系课文内容,写一写桑娜的心理活动。
学生自主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然后全班展示、评价。
六、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组词。
2.摘抄优美句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