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词。
能正确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解读懂文本,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理解文本包含的道理,并能从中受启发。
教学重点:根据注解,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课件出示图,猜成语。
2、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3、今天我们来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出自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难一》。
介绍韩非子:韩非子,战国后期的人,是荀子的学生,先秦法家思想集大成者。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4、题目中的矛是一种古代兵器,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头。盾呢就是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
二、初读。
1、会认的字:吾弗夫会写的字:矛盾誉吾
2、朗读并划分节奏: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三、再读,理解大意。
1、你能结合课文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意思吗?
2、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穿透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1)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2)句意: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楚国人,夸耀他的盾牌说:“我的盾牌坚固得什么东西都刺不进。”又夸耀他的长矛说:“我的长矛锋利得什么东西都能刺进去。”
3、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联系上下文,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2)句意有人说:“用你的长矛刺你的盾牌,会怎么样呢?”那个人答不上来了。
4、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猜测加点字的意思。
(2)句意:穿不透的盾牌和什么都能穿透的长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5、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吧!
楚国有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牌非常坚固,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非常锋利,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是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四、品悟寓意。
1、讨论:课文中那个卖矛和盾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把盾夸大到绝对化了。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他把矛也夸大到绝对化了。所以才会导致自相矛盾。
你想到了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
哑口无言
瞠目结舌
无地自容
面红耳赤
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说话或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4、在我们学习或生活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事例呢?能否举出一两例来。
五、拓展。展开充分的想象,续写《自相矛盾》。
那个楚国人什么也没有卖出去,回到家后对家里人说……
板书:
吾矛(利)——无不陷
自相矛盾
吾盾(坚)——不能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