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刷新题夯基础
一、单选题
1.(2021·丽水外国语实验学校高一月考)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对其说法准确的是(
)www.21-cn-jy.com
(?http:?/??/?www.21cnjy.com?/??)
A.皇帝失去对政令决策的否决权
B.门下省拥有决策的绝对独立权
C.中书省拥有草拟政令的自主权
D.六部分担尚书省的实际执行权
【答案】D
【详解】
材料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示意图,皇
(?http:?/??/?www.21cnjy.com?)帝下设三省,尚书下分六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分担尚书省得实际执行权,故D正确;通过材料看不到变化,故A错误;门下省负责审议批驳,与中书省、尚书省配合,故B错误;中书省草拟诏令,但必须得到门下省的审核,故C错误。
2.(2021·浙江绍兴市·高一期末)“
(?http:?/??/?www.21cnjy.com?)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该政策在一段时间内
①缓和了社会矛盾②消除了农民人身控制③扩大了税收对象④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
(?http:?/??/?www.21cnjy.com?)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两税法的主要内容。两税法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税收对象、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所以①、③、④均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是消除了农民人身控制,所以②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C、D项。21
cnjy
com
3.(2021·浙江衢州市·高一期末)
(?http:?/??/?www.21cnjy.com?)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
B.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
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
【答案】A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均
(?http:?/??/?www.21cnjy.com?)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控制的土地和人丁减少,唐代中期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新的赋税制度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A项正确;唐王朝在“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的情况下,不能再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实行新赋税制度的前提条件,B项错误;两税法实施以前,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C项错误;唐朝中期实行的新税法减弱而非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D项错误。【来源:21cnj
y.co
m】
4.(2021·浙江嘉兴市·
(?http:?/??/?www.21cnjy.com?)高一期末)公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它“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这一征税标准的变化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
B.实现了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C.确保了农民有土地可耕种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答案】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
(?http:?/??/?www.21cnjy.com?)期的两税法,使封建国家的征税标准从过去的以人丁为主转变为以土地等“资产”为主,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正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实现了土地从国有到私有的转变,A项错误;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并非征税标准变化的结果,B项错误;以资产为征税标准并不能“确保农民有土地可耕种”,C项错误。
5.(2021·金华市方格外国语学校高一
(?http:?/??/?www.21cnjy.com?)月考)783年,唐德宗批准推行了房屋税——税屋间架法和交易税——算除陌钱之法。此后,“月进”、“日进”等所谓“羡余”征收成为新的名目。这反映了
A.安史之乱加剧了财政危机
B.租庸调制得到恢复
C.征税标准从财产转为人头
D.两税法遭到了破坏
【答案】D
【详解】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以原有的地税和
(?http:?/??/?www.21cnjy.com?)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材料中房屋税、“月进”、“日进”等税收名目,改变了两税法的税收标准,表明两税法遭到了破坏,故选D;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租庸调制,排除B;材料中房屋税、“月进”、“日进”等税收名目,不是按照人头作为征税标准,排除C。【版权所有:21教育】
【点睛】
6.(2021·灵山县新洲中学高一月考
(?http:?/??/?www.21cnjy.com?))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21
cnjy
com
A.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
B.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答案】C
【详解】
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
(?http:?/??/?www.21cnjy.com?),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故选C;材料中赋税制度的变化,与中央的控制力减弱无关,排除A;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农民徭役负担加重,且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减轻了农民徭役负担,排除B;D项中“杜绝”表述太绝对,错误。21·cn·jy·com
7.(2021·安徽滁州市
(?http:?/??/?www.21cnjy.com?)·高一月考)下面两幅图展示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有人仕方式记载的全部1561人中,“科举入仕”比重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http:?/??/?www.21cnjy.com?/??)
A.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B.扭转了传统门第观念
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客观公正地选拔人才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两幅图展示的数据可知,
(?http:?/??/?www.21cnjy.com?)唐朝前期“科举入仕”中平民占41.57%,到了唐朝后期则提升到53.13%,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时越来越多的平民成为地主阶级,即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故C正确;科举制本身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此项同材料信息不符,故A错误;材料数据主要表明的是社会阶层流动,不是扭转传统门第观念,故B错误;材料数据未强调科举制选拔官吏的客观公正,故D错误。故选C。
8.(2021·河南南阳市·
(?http:?/??/?www.21cnjy.com?)南阳中学高一月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匠们都有专门的匠籍,一人匠籍便终身不得改业;唐代,“纳资代役”(缴纳一定量的货币代替服役)逐渐普遍化,“和雇制”(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制作)得到推广。这一变化(
)
A.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规模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导致政府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D.提高了私营手工业的地位
【答案】B
【详解】
封建国家对手工业者的管理,从魏晋时期严
(?http:?/??/?www.21cnjy.com?)格控制工匠的户籍、职业,到唐代推广“纳资代役”,更多地由官府出钱雇用技工、民匠从事劳役,反映国家放松了对工匠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扩大了官营手工业的规模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中国古代封建政府一直没有废除重农抑商政策,C
项错误;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并不能提高私营手工业的地位,D项错误;
9.(2020·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月考
(?http:?/??/?www.21cnjy.com?))唐代科举报考者即有中央及地方官学中的在读生,也有从私学直接向州县官府报考的寒素子弟,“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下表为唐代进士及第者中的生徒与乡贡的变化数据。它反映了唐代
进士及第时间
生徒人数
乡贡人数
总数
玄宗及之前
76
53
129
玄宗之后
9
97
106
A.中央教育权力逐渐下移
B.州县文官地位日益提高
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答案】C
【详解】
从表格数据可以分析得出,
(?http:?/??/?www.21cnjy.com?)以玄宗时期为界,唐代寒门出身的读书人更多地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这反映出唐代门阀势力的逐渐衰落,把持官学的豪族实力下降,而在地方私学就读的寒门子弟获得了进身之阶。这说明了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都有教育权,不能反映出权力下移,排除A;材料未及文官,排除B;材料只涉及考生的选拔,没有体现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排除D。
二、材料分析题
10.(2021·福建龙岩市·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延康元年二月,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
(?http:?/??/?www.21cnjy.com?),制定九品官人法,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中正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
(?http:?/??/?www.21cnjy.com?)百出,改立科举制度……(一)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一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二)招考向全社会开放,原则上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三)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以文取士”21教育网
——摘编自祖慧、龚延明《科举制定义再商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
【答案】(1)特点:在士家大族垄断选官权
(?http:?/??/?www.21cnjy.com?)的背景下形成;曹魏统治阶层重视;由中央派出中正官定中正品(人品);体现了中央加强了对选官权的控制;突出品行的考核;既有创新性,又是对前代官制的继承。
(2)变化: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注重品德名望到考试成绩为主;选官过程从乡举里选中央任命到国家定期组织分级考试,择优录用;选官范围从相对封闭到相对开放;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进一步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原因:专制政府打破士族垄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等。
(3)认识:古代人才选拔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www-2-1-cnjy-com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是曹魏
(?http:?/??/?www.21cnjy.com?)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可知,在士家大族垄断选官权的背景下形成;根据“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可知,曹魏统治阶层重视;根据“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可知,由中央派出中正官定中正品(人品);根据“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可知,体现了中央加强了对选官权的控制;根据“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中正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的特点还包括,突出品行的考核,既有创新性,又是对前代官制的继承。
(2)变化:根据材料二中“
(?http:?/??/?www.21cnjy.com?)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举制度”可知,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二中“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对比材料一中“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可知,选官标准从注重品德名望到考试成绩为主;根据材料二中“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以文取士’”,对比材料一中“中正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可知,选官过程从乡举里选中央任命,到国家定期组织分级考试,择优录用;根据材料二中“招考向全社会开放,原则上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对比材料一中“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可知,选官范围从相对封闭到相对开放;根据材料二中“取士权一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对比材料一中“(九品中正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可知,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进一步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九品中正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专制政府打破士族垄断,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二中“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可知,九品中正制弊端严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还包括,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等。
(3)认识: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和相关问
(?http:?/??/?www.21cnjy.com?)题,结合所学知识,从人才选拔的原因、发展和作用等方面分析可知,古代人才选拔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封建统治人才选拔逐步制度化,古代人才选拔制度各有利弊,人才选拔制度因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
刷新题培素养
一、单选题
1.(2021·全国高三二模
(?http:?/??/?www.21cnjy.com?))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意在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由于各自不能“舍已从人”,故行之不久,相互之间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太宗初年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说明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是
A.强化君主专制
B.监督宰相执政
C.明确三省分工
D.完善中枢体制
【答案】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初设置中书省、门
(?http:?/??/?www.21cnjy.com?)下省,分别掌管诏令的草拟颁发和对诏令的审核封驳,目的是使两个机构相互监督和协调,从而减少决策失误。但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各自不能“舍已从人”,运行不久便产生了矛盾,于是唐太宗又增设政事堂,让中书、门下两省先于政事堂共同议定,然后再去实行。政事堂的设置,有利于防止推诿扯皮现象发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进而使中枢体制进一步完善,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政事堂设置的目的,未体现强化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中书、门下两省,未反映三省分工,故C项错误。
2.(2021·广东茂名市·
(?http:?/??/?www.21cnjy.com?)高二期末)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这反映出唐代
A.中枢决策机构出现异变
B.宰相的地位受到威胁
C.利用谏官制度加强皇权
D.谏官可以监察一切事务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代谏官不仅要随
(?http:?/??/?www.21cnjy.com?)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随时面奏皇帝,因此,皇帝通过谏官制度,使得下情能够更好地上达,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谏官只负责谏议,中枢决策机构并未出现异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宰相的地位受到威胁,只是强调了“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故B项错误;“谏官可以监察一切事务”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21cnjy.com
3.(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唐
(?http:?/??/?www.21cnjy.com?)太宗把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其办公地点称为政事堂,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中枢机构。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标志着唐代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下图是严耕望先生所绘玄宗开元时代中书门下体制,据此图可推知
(?http:?/??/?www.21cnjy.com?/??)
A.提升了中书省门下省法定地位
B.尚书省权力逐渐扩大
C.存在相权集中和分散两种趋势
D.破坏原有的决策程序
【答案】C
【详解】
据题意可知,图中中书省和门下省都被
(?http:?/??/?www.21cnjy.com?)归属到中书门下,体现了集权趋势的存在,而尚书省与中书门下的分立又体现了分权的趋势,由此可知图中存在相权的集中与分散两种趋势,故选C;根据此图无法体现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提升了中书省门下省的法定地位,看不出尚书省权力的扩大,排除AB;图示中的改变并没有破坏原有的决策程序,排除D。
4.(2021·安徽高三其他模拟)唐代的皇
(?http:?/??/?www.21cnjy.com?)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这表明唐代
A.封建专制皇权出现弱化
B.科举成为入仕的主要途径
C.官员文化素养普遍提高
D.政治开明有利于人才选拔
【答案】D
【详解】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皇帝
(?http:?/??/?www.21cnjy.com?)和士子之间形成了相对融洽的关系,才出现了皇帝下诏求策、士子以策论解决问题,这种形式上相对开明的政治氛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皇权受到限制,A项排除;材料主旨并非科举制的地位和作用,B项排除;材料无法说明官员的文化素养得以普遍提高,C项排除。
5.(2021·千阳县中学高三其他模拟
(?http:?/??/?www.21cnjy.com?))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长官任命下属的制度流行。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并规定凡九品以上地方官员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命。对此解释准确的是
A.选拔人才方式与加强中央集权相适应
B.选拔人才的标准从重才学转向重门第
C.选官制度的变革提高了地方官吏职权
D.制度不断创新保证了隋朝的长治久安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隋朝时期将选官权力收
(?http:?/??/?www.21cnjy.com?)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说明的是选拔人才方式与加强中央集权相适应,A正确;分科考试注重成绩,并非是门第,B排除;材料与地方官吏职权提高无关,C排除;隋朝二世而亡,D排除。故选A。【出处:21教育名师】
6.(2021·宁夏中卫市·高三三模)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推断出(
)
(?http:?/??/?www.21cnjy.com?/??)
A.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
B.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
C.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良好
D.货币地租成为必然选择
【答案】C
【详解】
材料反映唐代均田制下,农民的粟、绢帛
(?http:?/??/?www.21cnjy.com?)和钱均有一定的剩余,这说明农民的生活状况较好,据此可推断出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良好,故选C;封建社会时期的农民是赋役的主要承担者,但材料并未对农民赋役情况与其他阶层进行对比,A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农民的收支情况,未涉及土地兼并情况,故排除B;唐代仍征收实物地租,明清时期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故排除D。21·世纪
教育网
7.(2021·北京房山区
(?http:?/??/?www.21cnjy.com?)·高三一模)《礼宾图》(下图)是出土于陕西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中的壁画,描绘了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据此分析正确的是
(?http:?/??/?www.21cnjy.com?/??)
A.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友好和睦的民族关系
B.鸿胪寺的职责仅限于管辖少数民族事务
C.鸿胪寺是隶属于唐朝尚书省的官方机构
D.说明唐朝与世界各地区的交往更加频繁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鸿胪寺官员引见三位使节的情景”可知
(?http:?/??/?www.21cnjy.com?)鸿胪寺属于礼部主管外交的官员,而礼部属于尚书省,故C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
驾崩,庙号太宗,葬于昭陵,这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A;B中“仅限于”的说法错误,排除;D中“
世界各地区”的说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故选:
C。
8.(2020·山东高三月考)临时派某
(?http:?/??/?www.21cnjy.com?)官前往办理某事,事解辄罢,叫使职差遣。唐代安史之乱后,各种使职差遣得到迅速发展,且逐渐由临时性质向固定化转变,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形成了“为使则重,为官则轻”的局面。这表明唐代
A.三省六部制渐趋解体
B.地方节度使控制了中央
C.外重内轻局面的形成
D.新的权力体系逐渐产生
【答案】D
【详解】
由材料可知,“使职差遣”侵夺了原来职官的权
(?http:?/??/?www.21cnjy.com?)力,新出现的一些使职导致原来的一套官僚体系紊乱,新的权力体系逐渐产生,故选D项;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三省虽有变革,但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故排除A项;安史之乱后虽然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地方节度使还不能控制中央,排除B项;唐代外重内轻的局面形成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随着藩镇割据的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已经非常严重,排除C项。
9.(2021·湖北武汉市·汉阳一中高一月考
(?http:?/??/?www.21cnjy.com?))“佞幸传”是纪传体史书的一种类传。南朝正史中的《宋书》《南齐书》所收录“佞幸传”的人物均为由寒人担任的中书机构官员中书舍人,而唐初官修《梁书》《陈书》却不立“佞幸传”。这种变化反映了
A.唐代吏治清明官员素质较高
B.门阀政治在唐朝已经消失
C.中央官制变革影响修史风格
D.唐代史书编撰缺乏真实性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朝皇帝出于集权需要
(?http:?/??/?www.21cnjy.com?)以寒人任中书舍人典掌机要,让作为官僚集团主体的士人阶层感到不可接受,因此《宋书》《南齐书》所收录“佞幸传”的人物均为由寒人担任的中书机构官员中书舍人;而隋唐中枢机构是以中书舍人为代表的三省六部,因此唐初官修《梁书》《陈书》却不立“佞幸传”。由此可知,这种变化反映了中央官制变革影响修史风格,故C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代吏治如何,故A错误;门阀政治在唐朝依然有影响,故B错误;这无法说明唐代史书编撰缺乏真实性,故D错误。【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10.(2021·湖北十堰市·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高度发达的隋唐
(?http:?/??/?www.21cnjy.com?)政治文明的出现和形成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不仅能够兼容并蓄、综采汉魏南北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从而创造出了更为发达、灿烂的文明。2-1-c-n-j-y
——摘编自王小甫等《创新与再造:新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7世纪初的唐朝,内部组织结构
(?http:?/??/?www.21cnjy.com?)按照当时的标准来看,近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这种体系与后世西洋所谓的“互相制衡”截然不同,不论唐太宗如何开明,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创新的有利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初内部组织“近于至善”的表现并分析其局限性。
【答案】(1)有利因素: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2·1·c·n·j·y
(2)表现:三省六部制趋于成熟,行政效率提高;相权一分为三,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宰相共同议政,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局限性:相权被分割削弱,其本质是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
【详解】
(1)根据材料“综采汉魏南北
(?http:?/??/?www.21cnjy.com?)朝以来不同区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运用”可得出魏晋奠定的制度基础;根据材料“能够兼容并蓄”可得出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根据材料“是诸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进行改革创新,使之更加完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逐渐恢复并发展,并且统治者励精图治,都促进了隋唐政治体制的创新和发展。
(2)表现,根据材料“近
(?http:?/??/?www.21cnjy.com?)于至善,中央政府的一大特色为‘三省分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及尚书省下的吏户礼兵刑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说明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防止宰相权力过于集中,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同时宰相共同议政,有利于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局限性,根据材料“他的政府无可避免地成为一种专制体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长官都是宰相,说明通过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皇权;三省中中书省起草、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政令决策执行程序化,易造成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掣肘推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