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群文阅读
革命青年
主题解说
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代代青年总是冲在最前列,为社会的发展勇挑重担。革命的文学作品自然少不了他们的影子。革命青年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光彩照人,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成为时代精神与时代性格的代表。
单篇研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4分)
党员登记表
峻
青
这一夜,她们娘儿两个都没有睡着。
黄老妈妈躺在土炕上,睁大了眼睛,从破窗棂里望着黑沉沉的夜空,心里像麻一样的乱。几年来,多少革命同志,一个个流血牺牲了!每当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黄老妈妈总是忍不住扯心般的疼痛。她是一个久经苦难的老人,悲痛在她身上激起的已经不是眼泪,而是长久的沉默。四年以前,当她的丈夫黄老吉被万第据点的敌人杀害了的时候,她一滴眼泪不掉,默默地埋葬了死人,回到家里,一头扑在炕上就病倒了。这一病,整整病了三个多月,在昏昏沉沉的大病中,她不断地说梦话。有一次,她把女儿叫到面前,说:“孩子,你爹刚才托梦给我,说他没有男孩子,叫你接着干他的事。”说到这里,她停住了,不说了,沉思了半晌,决然地说:“不,不,孩子,你别听你爹的话,世界上我只有你这一个亲近人啦,我不能叫你也……不,你不能离开我,不能离开我……”可是,以后当她发觉了女儿当真走上了父亲的道路的时候,却只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丝毫也没有拦阻,甚至还帮助女儿送信、联络人,而当情况紧急的时候,她就整夜地睡不着觉,替女儿担心,并且几次想劝告女儿再别干这冒险的事情。可是,不知因为什么,这种话她始终没有说出口来。今天夜里,她又睡不着了,她意识到一种危险正在一步步地向她逼来。她非常恐惧,十分不安。
当女儿忙完了以后,她就轻轻地问道:“孩子,情况不好吗?”
“不好,妈妈。”女儿有些激动地回答,并不掩饰事实的真相,“村里出了坏人,事情也许会闹大了。”说过以后,淑英倒有些反悔了,可是,黄老妈妈似乎什么都看透了。她慢慢地抬起头来,紧紧地盯着女儿,果断地说:“好吧!是福盼不来,是祸也愁不去。该怎的就怎的吧。孩子,我不怕,不怕。你也别怕!”
她们两个的预料没有错,第二天,便衣队就来搜查了她们的小屋子,并把她们娘儿两个带到了大夼据点里。于是,残酷的审讯开始了。他们想逼她说出炕洞的秘密来。可是,不管敌人使用什么毒刑,她们两人却总是顽强地缄默,什么也不说。在最后的一次审问中,敌人告诉黄淑英:允许她和妈妈见一次面,共同商量一下,说出实话来,第二天就放她们;如果不说,那么,这就是她和妈妈最后的一次见面了。就在这次见面中,黄淑英跟妈妈说了很多,反复叮嘱妈妈“死不得”。
……
他们踏着积雪的街道,出了西门,黎明前的山野,在他们的面前展开。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是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晨的新鲜空气,抬起头来,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颗晨星,在闪烁着将熄的光芒。
“啊!妈妈,天晴啦!”
在一条沟沿上,他们停住了。
“要想活,现在还不算晚,想一想吧。”敌人还没有放弃他们最后的幻想。
沉默,寂静。
“想好了没有?”敌人等得不耐烦了。
“早想好了,杀吧!”
就在这个时候,黄老妈妈看见女儿转过头来,向她微笑了一下,她笑得是那样的自然、舒坦。老人突然觉得有什么话要和女儿说,可是还没等到她张嘴,就看见刀光在女儿的头上打了一个弧形的闪电,她大叫一声,就昏过去了……
当黄老妈妈苏醒过来的时候,她觉得有一个毛茸茸的东西在她的脸上呼哧呼哧地直嗅,她睁开眼睛,一只黄毛大狗,蓦地从她身旁惊跑了。她爬起身来,一眼就看见了身子半垂在沟沿上的女儿。白皑皑的雪地上,汪着一摊鲜红的血水。她一头扑过去,抱着女儿已经僵冷了的身体,放声大哭起来……她几次爬到沟沿上,想一头碰下去,结束这痛苦的一生,可是,每一次当她的头向深沟里一探的时候,她的脑子里就响出了女儿的声音:“妈妈,你死不得,死不得!”
她回到了黄家夼。夜里,当村里的人都睡下了的时候,她悄悄地爬到窗下,用手摸了一摸,大火后的泥地,烧得更结实了,泥罐一丝没动,党员登记表好好地藏在那里。她的脸上,绽出了一丝笑纹,带着这惬意的微笑,她躺在屋角的灰尘里,很快地就睡过去了。半夜的时候,有一个人悄悄地给她送来了一包烧饼和一卷钞票,轻轻地推了推她,附着她的耳朵说了几句话,她也没有醒过来。
三天以后,她就一跛一颠地上了石磊沟南山,在僻静的山谷间的松林深处,她找到了“梦里”指点给她的那个人。当她把蓝布包交给他的时候,老头儿的手得得地颤抖起来,大胡子一动一动的,显得十分激动。
“好,好!”老头子说,“我什么都知道了,你们全家人都是好样的!”他把大拇指一竖,“你有什么困难?说吧,你要什么?”
“不要,什么也不要!”黄老妈妈把头一摇说,“我只要和我老头子一样,和我女儿一样。”
从石磊沟回来以后,黄老妈妈就重又过起了讨饭生涯,她左手挎着篮子,右手拄着拐棍,从这家到那家,从这村到那村,不停脚地流浪。只有在夜间,她才回到她那被烧毁了的破屋子里去。
在讨饭当中,在秘密的联络中,她认识了党员登记表上的一些人。对于她来说,这些人,已经不是以前她从纸上感觉到的一些抽象的名字了,而是一些有血有肉的有生命有欢笑的活人……每当看见他们的时候,她真想猛扑过去,紧紧地抱着他们,吻着他们,大声地说:“孩子,孩子,你们都是我的好孩子!”
然而,她不能这样做。保守这感情上的秘密,是非常痛苦的,然而,她却严密地把它保守下去,一直到一九四五年春天,当地全部解放以后。
春天,来到了五龙河两岸,南风吹皱了温柔的河水,山野间一片嫩绿。
在曾经是投敌的国民党匪徒们盘踞的大夼,区委会召开了第一次全区党员大会。壮烈牺牲了的同志,受到了隆重的悼念。活着继续斗争的人们,都涌出了悲痛的泪水,表示了钢铁般的复仇决心。这时候区委书记从怀里取出了一个小蓝布包,高高地擎着,严肃地望着会扬,手颤抖着,解开了布包,展开了一张表格,讲述了这张党员登记表的故事后,突然提高了嗓音,大声地说,“同志们,你们知道吗?那个黄老妈妈,现在就在我们的面前。——唔!老妈妈,请站起来,让大家看看你!”
黄老妈妈擦了擦泪,用手拢了拢那散乱的白发,微笑着站了起来。会场上立刻爆发了一阵狂热的欢呼,人们哄的一声,拥到老妈妈身前,把她抱了起来,大喊着:
“老妈妈,老妈妈,你是我们的亲妈妈!”
(有删改)
1.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
?
?
?
2.当黄老妈妈把藏有“党员登记表”的“蓝布包”交给老头儿时,老头儿“手得得地颤抖起来,大胡子一动一动的,显得十分激动”。他为什么“激动”?(6分)
?
?
?
?
3.请简要概括黄淑英的形象特点。(6分)
?
?
?
4.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
?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分)
夜
叶圣陶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除了孩子的啼哭,黄晕的灯光里,她仿佛看见隐隐闪闪的好些形象。有时又仿佛看见鲜红的一摊,在这里或是那里——那是血!里外,汽车奔驰而过,笨重的运货车的铁轮有韵律地响着,她就仿佛看见一辆汽车载着被捆绑的两个,他们手足上是累赘而击触有声的镣铐。门首时时有轻重徐疾的脚步声经过,她总觉得害怕,以为或者就是来找她和孩子的。邻家的门环一声响,那更使她心头突地一跳。本来已届少眠年龄的她,这样提心吊胆地细尝恐怖的味道,就一刻也不得入梦。睡时,灯是不敢点的,她怕楼上的灯光招惹是非,也希冀眼前干净些,完全一片黑。然而没有用,隐隐闪闪的那些形象还是显现,鲜红的一摊还是落山的太阳一般似乎尽在那里扩大开来。于是,只得紧紧地抱住梦里时而呜咽的孩子……
这时候,她注视着孩子,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似的迷茫的未来。往哪方走才是道路呢?她丝毫也不能辨认。怕有些猛兽或者陷阱隐在雾海里吧?她想那是十分之九会有的。而伴同前去冒险的,只这方才学话的孩子;简直等于自己孤零零一个。她不敢再想,无聊地问孩子,“大男乖的,你姓什么?”
“张。”大男随口回答。孩子在尚未了解姓的意义的时候,自己的姓往往被教练成口头的熟语,同叫爹爹妈妈一样地习惯。
“不!不!”老妇人轻轻呵斥。她想他的新功课还没练熟,有点儿发愁,只得重行矫正他说,“不要瞎说,哪个姓张!我教你,大男姓孙。记着,孙,孙……”
老妇人的眼睛重重地闭了两闭;她的泪泉差不多枯竭了,眼睛闭两闭就表示心头一阵酸,周身经验到哭泣时的一切感觉。“不错,姓孙,孙。再来问你,大男姓什么?”
“孙。”大男伸手想去取老妇人头上那翡翠簪儿。
大男的胳臂给老妇人抱住,不能取那翡翠簪儿,“哇——”突然哭起来了。小身躯死命地挣扎,泪水淌得满脸。这样的哭最使老妇人又伤心又害怕。伤心的是一声就像一针,针针刺着自己的心。害怕的是单墙薄壁,左右邻舍留心一听就会起疑念。然而治他的哭却不容易;一句明知无效的“妈妈就会来的”战兢兢地说了再说,只使他哭得更响些,而且张大了水汪汪的眼睛四望,看妈妈从哪里来。
嗒,嗒,外面有叩门声,门才开一道缝,外面的人便闪了进来;连忙,轻轻地,转身把门关上,好像提防别的什么东西也乘势掩了进来。
“怎么样?”老妇人悄然而焦急地问。她恨不得阿弟挖一颗心给她看,让她一下子知道他所知道的一切。
“唉!总算看见了。”阿弟摸着额角,颓然,像完全消失了力气。
“看见了?”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才看见了来。”
老妇人几乎要拉了阿弟便引她跑出去看,但恐怖心告诉她不应该这样鲁莽,只得怅然地“喔!”
阿弟带着矜夸的声调说,“只要是人,跟他讲情,没有讲不通的。他想了想叹口气说,‘人是有这样两个的。谁不是爷娘的心肝骨肉!听你说得伤心,就给你指点了吧。不过好好儿夫妻两个,为什么不安分过日子,却去干那些勾当!’我说这可不大明白,我们生意人不懂他们念书人的心思,大概是——”
“嘘——”老妇人舒一口气,她感觉心胸被压得太紧结了。她同阿弟一样不懂女儿女婿的心思,但她清楚地知道,他们同脸生横肉声带杀气的那些囚徒决不是一类人。不是一类人为什么得到同样的结果?这是她近来时刻想起,以致非常苦闷的问题。可是没有人给她解答。
“他约我六点钟在某路转角等他。六点过他果真来了,换了平常人的衣服。他引着我向野外走,一路同我谈。啊——”
“他谈些什么?他看见他们那个的么?”
“他没看见,”阿弟连忙躲闪。“他说那男的很慷慨,几件衣服都送了人,他得一条外国裤子,身上穿的就是。”
“那是淡灰色的,去年八月里做的。”老妇人眯着眼凝视着灯火说。
“这没看清,因为天黑,野外没有灯。湿泥地真难走,好几回险些儿滑跌;幸亏是皮底鞋,不然一定湿透。走到一处,他说到了。我仔细地看,十来棵大黑树站在那边,树下一条一条死白的东西就是棺材。”阿弟低下头来了,继续说,“他说棺材上都写着号码,他记得清楚,十七、十八两号是他们俩。我们逐一认去,认到了,一横一竖放着,上面外国号码十七、十八我识得。”
“十七、十八!”老妇人忘其所以地喊出来,脸色凄惨,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她重行经验那天晚上那个人幽幽悄悄来报告恶消息时的况味;惊吓,悲伤,晕眩,寒冷,种种搅和在一起,使她感觉心头异样空虚,身体也似乎飘飘浮浮的,一点不倚着什么。她知道嗒,嗒,嗒,叩门声是他们特别的调子,开进来,是肩并肩的活泼可爱的两个,这种事情绝对不会有的了。已被收起了,号码十七、十八,这是铁一般的真凭实据!一阵愤恨的烈焰在她空虚的心里直冒起来,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那辈该死的东西!”
“我告诉你,”老妇人咬着牙说,身体索索地震动。睡着的孩子胳臂张动,似乎要醒来,结果翻了个身。老妇人一面理平孩子的花洋布衫,继续说,“我不想什么了,明天死好,立刻死也好。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命!”以下转为郁抑的低诉。“你姊夫去世那年,你甥女儿还只五岁。把她养大来,像像样样成个人,在孤苦的我,不是容易的事啊。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喜欢。她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她右手下意识地抚摩孩子的头顶),我喜欢。他们俩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互相对待,我更喜欢,因为这样才像人样儿。唉!像人样儿的却成十七,十八!真是突地天坍下来,骇得我魂都散了。为了什么呢?是我的女儿,我的女婿呀,总得让我知道。却说不必问了。就是你,也说不必问了,问没有好处。——怕什么呢!我是映川的娘,姓张的是我的女婿,我要到街上去喊,看有谁把我怎样!”愤恨的火差不多燃烧着她全身,语声转成哀厉而响亮,再不存丝毫顾忌。她拍着孩子的背,又说,“说什么姓孙,我们大男姓张,姓张!啊!我只恨没有本领处置那辈该死的东西,给年青的女儿女婿报仇!”
阿弟听呆了,他伸手掏衣袋。他记起刚才在黑暗的途中,那弟兄给他一团折皱的硬纸。
“他们留着字条呢!”他说着,衣袋里有铜元触击的声音。
“啊!字条!”老妇人身体一挺,周身的神经都拉得十分紧张。
阿弟凝着细眼凑近煤油灯念这字条。“‘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命,倒说没有什么恨。‘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他们的意思,没有别的,求你好好看养大男;说大男就是他们,大男好,就等于他们没死。只这‘无所恨’真是怪,真是怪!”
“拿来我看。”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好读书的人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注。但是她并不识字。
室内十分静寂;小孩的鼾声微细到几乎听不见。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那字条了。岂但看明白,并且参透了里头的意义,懂得了向来不懂得的女儿女婿的心思。就仿佛有一股新的生活力周布全身,心中也觉得充实了好些。睁眼四看,一些器物同平时一样,静处在灯光里。侧耳听外面,没有别的,有远处送来的唱戏声,和着圆熟的胡琴。
“大男,我的心肝,楼上去睡吧。”她站起来朝楼梯走,嘴唇贴着孩子的头顶,字条按在孩子的胸口,憔悴的眼透出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她已决定勇敢地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了。
(有删改)
5.“画眼睛”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表现人物的手法。把本文中描写老妇人眼睛的语句找出来,填入下表并说说它们的作用。(6分)
描写眼睛的语句
作 用
6.文章为什么要写孩子哭?(4分)
?
?
?
?
7.选文中,阿弟说道:“‘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嗤!这个话才叫怪。没了命,倒说没有什么恨。”你赞同阿弟的理解吗?为什么?(4分)
?
?
?
?
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
?
?
?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15分)
小胜儿
孙
犁
五月里打过仗,小金子受伤回到家里,他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那些马匹的东奔西散,同志们趴在道沟里战斗牺牲……老在他眼前转,使他坐立不安。黑间白日,他尖着耳朵听着,好像那里又有集合的号音、练兵的口令、主任的命令、马蹄的奔腾;过了一会儿又什么也听不见。他的病一天一天重了。
敌人在田野拉网清剿,村里成了据点。小胜儿母女两个整天为小金子担心,焦愁得饭也吃不下去。她们不让小金子出来,每天早晨,小胜儿把饭食送进小金子藏身的洞里去。
那天,她两只手抱着饭罐,从洞口慢慢往里爬。爬到洞中间,洞里的小油灯忽的灭了,她小声说:“是我。”把饭罐轻轻放好,从身上掏出洋火,擦了好几根,才把灯点着。洞里一片烟雾,她看见小金子靠在潮湿的泥土上,脸色苍白得怕人,一言不发。她问:“你怎么了?”
“这样下去,我就死了。”小金子说。
“这有什么办法呀?”小胜儿坐在那像在水里泡过的褥子上,“鬼子像在这里住了老家,不打,他们自己会走吗?”她又说,“我问问你,杨主任牺牲了?”
“牺牲了。我老是想他。”小金子说,“跟了他两三年,年纪又差不多,老是觉着他还活着。可是哪里去找他呀,想想罢了!”
“他的面目我记得很清楚,”小胜儿说,“那天,他跟着你到咱们家来,我觉着比什么都光荣。说话他就牺牲了,他是个南方人吧?”
“离我们有九千多里地,贵州地面哩。你看他学咱这里的话学得多像!”小金子说。
小胜儿说:“不知道家里知道他的死讯不?知道了,一家人要多难过!”
小金子说:“先是他同我顶着打,叫同志们转移,后来我受了伤,敌人冲到我面前,他跳出了掩体和敌人拼了死命。打仗的时候,他自己勇敢得没对儿,总叫别人小心。平时体贴别人,自己很艰苦。那天行军,他渴了,我说给他摘个瓜吃,他也不允许。”
“为什么,吃个瓜也不允许?”小胜儿问。
“因为不止他一个人呀。我心里有什么事,他立时就能看出来。那天,我玩弄你捎给我的小马鞭儿,他批评了我。”
“他为什么批评你哩?”小胜儿说。
“他说是花花绿绿,不像个战士样子,我就把马鞭子装起来了。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又叫我谢谢你。”
“有什么谢头,叫你受了批评还谢哩!”小胜儿笑了一下,“我们别忘了给他报仇就是了!你快着养壮实了吧!”
小胜儿从洞里出来,就和她娘说:“我们该给小金子买些鸡蛋,称点挂面。”
娘说:“叫鬼子闹的,今年麦季没收,秋田没种,高粱小米都吃不起。”
小胜儿说:“娘,我们赶着织个布卖了去吧!”
娘说:“整天价逃难,提不上鞋,哪里还能织布?你安上机子,知道那兔羔子们什么时候闯进来呀?”
“要不我们就变卖点东西?人家的病要紧哩!”小胜儿说。
“你这孩子!”娘说,“什么人家的病,这不像亲兄弟一样吗?可是,咱一个穷人家,有什么可变卖的哩,有什么值钱的物件哩?”
小胜儿也仰着脖子想,她说:“要不,把我那件袄卖了吧!”
“哪件袄?你那件花丝葛袄吗?”娘问着,“哪有还没过事①,就变卖陪送②的哩?”
小胜儿说:“整天藏藏躲躲的,反正一时也穿不着,不是埋坏了,就是叫他们抢走了,我看还是拿出去卖了它吧!”
“依我的心思呀,”娘笑着说,“这么兵荒马乱,有个对事③的人家,我还想早些打发你出去,省得担惊受怕哩!那件衣裳不能卖,那是我心上的一件衣裳。”
“可是,晚上,他就没得吃。”小胜儿说,“今儿个是集日,快拿出去卖了吧!”
到底是女儿说服了娘,包起那件衣服,拿到集上去。集市变了,看不见年轻人和正经买卖人,没有了线子市,也没有了花布市。小胜儿的娘抱着棉袄,在十字路口靠着墙站了半天,才得了个买主,就把那件衣裳卖了。她心痛了一阵,好像卖了女儿身上的肉一样。称了一斤挂面,买了十个鸡蛋,拿回家来,交给小胜儿,就啼哭起来。
小胜儿没有说话,下炕给小金子做饭。现在天快黑了,她手里劈着干柳树枝,眼望着火,火在她脸上身上闪照,光亮发红。她好像看见杨主任的血,看见小金子苍白的脸,看见他的脸慢慢变得又胖又红润了。她小心地把饭做熟,早早地把大门上好,就爬到洞口去拉暗铃。一种微小的柔软的声音,在地下响了。不久,小金子就钻了出来。
这一顿饭,小金子吃得很多。吃完了饭,一抹嘴说:“有什么吃什么就行了,干什么又花钱?”
“哪里来的钱呀,孩子,是你妹子把陪送袄卖了,给你养病哩!你可别忘了你妹子!”小胜儿的娘说。
“我们这是优待八路军,用不着谢,也用不着报答!”小胜儿低着头笑了笑,收拾了碗筷。
小金子躺在炕上。小胜儿用棉被把窗子堵了个严又严,把屋门也上了。她点起一个小油灯,放在墙壁上凿好的一个小洞里,面对着墙做起针线来,不住尖着耳朵听外面的风声。
“你做什么哩?”小金子说。
“做我的鞋,”小胜儿低着头说,“整天东逃西跑,鞋也要多费几双。”
“像我整天钻洞,不穿鞋也可以!”小金子说。
听着他的声音,小胜儿的鼻子也酸了,她说:“你受了伤,又有病。好好养些日子,等腿上有了力气,能走长路了,就找队伍去。做上了我的,就该给你铰底子做鞋了!”
小胜儿放下活计,转过身来,她的眼睛在黑影里放光。
(有删改)
[注] ①过事:方言,办婚事。②陪送:结婚时娘家送给新娘的嫁妆。③对事:合适,相称。
9.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金子虽是文中的次要人物,然而作为抗日队伍中的一员,他杀敌负伤,作者着力刻画了一个爱国爱家、勇敢善战、保护百姓的英雄形象。
B.文中描写小胜儿烧火做饭的细节,她由闪烁的火光联想到杨主任的牺牲和小金子的康复,生动传神且别具匠心,曲折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C.本文围绕小胜儿与小金子展开,再现了抗战期间白洋淀人民的真实生活,歌颂了军民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中国农村青年女性的美好心灵。
D.孙犁的小说笔触细腻,写人叙事,多用白描,本文结尾处灯下做鞋的细节描写,虽只寥寥数语,但朴素自然的语言中饱含深情,末段意韵悠长。
10.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的作品擅长刻画农村青年女性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文中小胜儿的形象。(6分)
?
?
?
11.文中大量使用语言描写,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语言描写的作用。(6分)
?
?
?
?
群文探究
1.上面三篇文章在选材上有什么异同点?
?
?
?
?
2.三篇小说中,黄老妈妈、老妇人等妇女形象有什么异同点?
?
?
?
?
3.三篇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方面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文本找出一种作简要分析。
?
?
?
?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①这是一处细节描写,女儿想通过自己的微笑来安慰母亲,减轻母亲内心的痛苦;②表现了女儿对反动派的蔑视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③呼应前文母女见面说话的情节,女儿希望母亲记住她的话。
解析 赏析重要语句,主要可从艺术手法运用、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主题表达等方面考虑。
2.答案 ①这是革命同志用生命换来的;②它关乎全区党员以及党组织的生死存亡;③它是由失去了丈夫、女儿的一个农家妇女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④“激动”表现了他对革命同志英勇献身的敬佩以及对老妈妈的敬重。
解析 解答时,需要在文本中筛选相关信息,加以梳理。首先,明确“蓝布包”在文中指什么;然后明确它是怎么保存下来的;再明确它是怎么到了党组织同志手中的;最后,还要分析“激动”表现的人物情感态度。
3.答案 ①机警敏感。她及时察觉到情况的严重性,随即采取应变措施。②有必胜信心。危急时刻,牺牲之前,交代母亲帮她完成革命工作。③勇于牺牲。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她英勇顽强,毫不屈服;面对敌人利诱,她毫不动摇,终被杀害。
解析 解题时,先把描写黄淑英的相关语句标出来,然后加以概括即可。如“‘不好,妈妈。’女儿有些激动地回答,并不掩饰事实的真相,‘村里出了坏人,事情也许会闹大了。’”从中可以看出她的机警敏感。再如,她反复叮嘱母亲“死不得”并交代母亲与组织接头,可见她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4.答案 文中的景物描写主要有两处:一是黄淑英牺牲前,黎明前的景物描写;二是当地全部解放以后,春天的景物描写。
黎明的雪景,暗示大雪也掩盖不了黑暗统治的罪恶;“寂静”写出了敌人的残暴,让人民不敢说话;“将熄的光芒”象征着黑暗的统治即将过去。此处的景物描写,从侧面烘托革命者的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以及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信心的积极乐观精神,同时,为下文写革命胜利张本。
春天的美好景象,象征着黑暗时期已经过去,革命终于取得了胜利。与前面的黎明的情景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解析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可从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安排、主题表达等方面考虑。
5.答案
描写眼睛的语句
作 用
这时候,她注视着孩子,在她衰弱而创伤的脑里,涌现着雾海似的迷茫的未来。
通过对老妇人眼睛的描写,写出了她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同时推动情节发展,使故事情节前后照应,更加严谨缜密。
老妇人的眼睛重重地闭了两闭;她的泪泉差不多枯竭了,眼睛闭两闭就表示心头一阵酸,周身经验到哭泣时的一切感觉。
老妇人的眼睛张得可怕地大,心头是一种超乎悲痛的麻麻辣辣的况味。
眼眶里亮着仅有的泪……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
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好读书的人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注。但是她并不识字。
憔悴的眼透出母性的热光,脚步比先前轻快。
解析 筛选文本信息时,只要仔细阅读文本,按题干要求找出相关语句即可。至于作用,因为是描写人物的语句,首先要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其次考虑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作用。我们也可以结合《祝福》中鲁迅描写祥林嫂的眼睛的作用来对照作答。
6.答案 ①交代了老妇人“近来”的处境,孩子的爸爸妈妈不在家,孩子特别爱哭。②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孩子为什么哭?他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回家?
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重点关注前后文内容。小孩为什么总哭?因为小孩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为什么他的父母晚上都不回家呢?这就引发了读者思考,即有了悬念。据此规范作答即可。
7.答案 (示例)不赞同。这句话说明,他并不理解老妇人女儿女婿的革命行为。他们之所以“无所恨”,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值得他们献出生命的,因而死无所恨。这也是敌人杀害他们的原因。
解析 这道题要联系写作背景来解答。烈士投身革命时即作好牺牲的准备,视死如归,故无所恨。阿弟是生意人,不理解革命者的高尚情操,故觉得怪。
8.答案 ①这是描写环境的语句,全句突出一个“静”字。描写小孩的鼾声,是为了从侧面突出当时环境的“静寂”。②以环境的“静寂”反衬老妇人此刻内心的极不平静:烈士托孤,责无旁贷,抚育幼儿,重任在肩。③为下文写老妇人心中充实、脚步轻快做铺垫。
解析 解答这类题,一般先看句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再看其在刻画人物形象、安排情节结构及揭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9.A 根据课文内容可知,“善战”“保护百姓”的形象并不能明显体现。
10.答案 ①爱憎分明。小胜儿爱八路军,恨侵略者。②果敢,有主见。为了让小金子吃得好些,坚持卖掉自己准备作为嫁妆的花丝葛袄。③善良朴实。细心照顾小金子,为他的身体担忧。④心灵手巧,勤劳。做饭、送饭、做鞋子、做马鞭,样样都会,每天忙个不停。(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解析 首先在文本中找出描写小胜儿的语句,如“小胜儿母女两个整天为小金子担心,焦愁得饭也吃不下去。她们不让小金子出来……把饭食送进小金子藏身的洞里去”“我们该给小金子买些鸡蛋,称点挂面”“小胜儿也仰着脖子想,她说:‘要不,把我那件袄卖了吧!’”“‘我们这是优待八路军,用不着谢,也用不着报答!’小胜儿低着头笑了笑,收拾了碗筷”“她点起一个小油灯,放在墙壁上凿好的一个小洞里,面对着墙做起针线来,不住尖着耳朵听外面的风声”等。然后将这些语句整理归纳,概括出人物性格,分条陈述。
11.答案 ①推动情节发展。围绕“卖袄救人”的故事,开端、发展、高潮都是通过对话展开的。②交代故事背景。文中对话揭示抗日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反映出敌占区人民生活极其艰苦。③塑造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展示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所思、所为。④丰富小说内容。杨主任是没有正面出场的人物,但通过小金子的语言,杨主任的形象跃然纸上。(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解析 首先认真阅读文本,找出文本中关于语言描写的语句。按照小说类题的答题维度,可从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和主题方面考虑作答。
【群文探究】
1.提示 ①相同点:都表现了母爱的主题,都选取作为母亲的普通劳动妇女与子女的故事为题材,表现她们的慈爱与善良。
②不同点:前两篇小说都表现了母亲在子女影响下,由对子女从事的革命事业的不理解到支持革命的过程,两位普通妇女投身革命的典型事件不同,《党员登记表》写黄老妈妈在女儿为革命英勇牺牲后,继续女儿的革命工作,上交“党员登记表”,做地下交通员;《夜》则是写老妇人在女儿女婿为革命英勇牺牲后,帮她们抚育幼儿。而《小胜儿》则写母亲支持女儿照顾八路军战士,表现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
2.提示 ①黄老妈妈、老妇人都是革命者的母亲,而小胜儿的母亲则保护革命者。②黄老妈妈、老妇人的情感经历了从发于骨肉之情的母女之爱到对革命者、对革命事业的爱,从同情、支持到坚定革命的信念的变化过程。③黄老妈妈直接参与了革命斗争;老妇人则抚育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女儿女婿的遗孤;小胜儿的母亲与女儿一起照顾革命者。这主要是所处环境与时代特点及人物身份所决定的。
3.提示 三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不少共同点,如动作描写、环境描写,但主要是细节描写。《党员登记表》中“她悄悄地爬到窗下,用手摸了一摸,大火后的泥地,烧得更结实了,泥罐一丝没动,党员登记表好好地藏在那里。她的脸上,绽出了一丝笑纹,带着这惬意的微笑,她躺在屋角的灰尘里,很快地就睡过去了”,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黄老妈妈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女儿的工作,保护“党员登记表”。《夜》中“老妇人伸手攫取那字条,定睛直望,像嗜好读书的人想把书完全吞下去那样地专注。但是她并不识字”的细节描写,既生动地写出了老妇人想了解女儿女婿遗言的迫切心情,更暗示了老妇人与女儿女婿的心是相通的,她可以用心参透字条的意思。《小胜儿》中“到底是女儿说服了娘……就把那件衣裳卖了”的细节描写,刻画出母亲对女儿的理解,对革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