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荷
塘
月
色
朱自清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7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
1920年毕业后在江、浙一带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1848年,因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而参加了拒绝接受美国救济粮的运动,同年,因病在北京逝世。毛泽东评价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背影》等。
朱自清像
作者简介
朱自清老照片
1921年12月31日,欢送俞平伯赴美国考察时在杭州合影。右起: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许若昂。
1931年8月赴英国留学前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会全体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俞平伯,右二为朱自清。送行的有胡秋原、林庚、等十余人。
xiè
pì
duó
wěng
mí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
娜
sè
bó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jū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櫂
敛
裾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wǎ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宛然
字音字词
任务一:理清结构
邻桌互读全文,概括每个段落的意思,划分出文章的层次。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所见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描绘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描绘荷塘之上流泻的月色。?
第6段??月下观察荷塘四周的景物及感受。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思绪由联想回到现实。?
第一层(第1—3段)写“观荷缘起”
第二层(第4—6段)写“荷塘月色”
第三层(第7—10段)写“月下遐思”
任务二:聚焦“荷塘月色”
4-7三段各自侧重的内容是什么?分别表现了荷塘月色怎样的特点?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优雅宁静,风姿绰约
朦胧缥缈,轻柔优雅
隐约清幽,迷蒙幽暗
任务三:关注手法
朱自清用了哪些方法来呈现和突出这种特点?
第四段是如何描写荷花的?
这句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号前是拟人,分号后是三个比喻连用。“袅娜”写出了荷花的轻柔优美,“羞涩”则绘荷花含苞欲放的难为情之状,这两个词写出了荷花的娇媚多姿;
“明珠”喻荷花之洁净,“星星”喻荷花之明亮,“美女”喻荷花之娇美,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描绘出淡月下荷花的晶莹剔透,绿叶衬托下荷花的忽明忽暗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写出了荷花的神韵。
通感(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夜空挂着一轮寒月。(视觉转为触觉)
(4)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
——《明湖居听书》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月下荷塘
弥望
田田
舞女的裙
(比喻)
零星点缀
袅娜
羞涩
(拟人、比喻)
缕缕
渺茫的歌声
(通感)
颤动
闪电
肩并肩
(比喻、拟人)
看不见的
脉脉
静
上
动
下
幽雅宁静
泻:以流水喻月光,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质感。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光的轻快。
浮:写深夜雾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盈状态。
洗:在月光映照下荷叶与荷花纯净的状态。
笼: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柔娇美以及月光的朦胧柔和。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文章第五段写月色月影时用了一连串的动词,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泻”“浮”“洗”“笼”“画”的表达效果。
塘上月色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斑驳的黑影
杨柳稀疏的倩影
光和影和谐的旋律如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实
虚
朦胧缥缈
正面写月
侧面烘月
实
虚
通感
荷塘四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像一团烟雾
杨柳
树梢
远山
树缝
灯光
树上
蝉声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
由静及动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小结:朱自清用了哪些方法来呈现和突出这种特点?
1.选择精妙生动的字词;
2.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3.多角度、多层次地描摹。
任务四:关注情感
找出文中表示情感的句子,梳理出文中作者的情感。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3)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4)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6)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
(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颇:对不宁静的强调)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平常的自己”是不自由的)
(3)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且:暂且、暂时;受用:写出作者找到这块乐土时的淡淡喜悦之情)
(4)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但:表达效果强烈,热闹的蝉鸣蛙声反衬周围环境的寂静和作者内心的寂寞,作者在受用这荷香月色之后,心里又不宁静;什么也没有极写出作者内心的失落和空虚)
(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描写古代江南采莲习俗的热闹、有趣,正反衬出现实生活的无趣;无福消受:暗示重新面对现实时的无奈和悲哀。“淡淡的哀愁”)
(6)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到底:表示种种变化后最后的情况;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是因为荷叶而勾起了乡愁,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有摆脱不掉的万分苦恼的心情。)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颇不宁静”是作者夜晚漫步荷塘的缘由,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和诱因。下文中作者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认为,这一句是文眼,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①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它与第2自然段有什么关系,则容易被忽略。这句是对“去荷塘”文字的一个接续,2、3段便浑成一体了(再次证明第3段并非“游离”出来的段落)。
②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反映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
如何理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句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在内容上,作者用“蝉声”“蛙声”的热闹来衬托自己依然苦闷、哀愁的内心世界,表明作者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味着作者从获得暂时解脱的淡淡的喜悦中清醒过来,又回到了现实,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探究月下随想之“江南采莲”和《西洲曲》的作用。
结合课下注释,阅读文中引用的《采莲赋》和《西洲曲》,思考:这两段文本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点?
少年嬉游,风流坦荡
在茂盛美丽的荷塘之中,少年们无忧无虑,热情洋溢,他们直接、真诚、无所顾忌表达自我,张扬性情。体现出来全然无所顾忌、无所牵挂的自由生命;纯净热烈的、风流坦荡的精神自我。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西洲曲》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采莲赋》与《西洲曲》犹如两幅图画,形成了热与冷、动与静的强烈对比,写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既表现出作者因回忆而勾起了乡思,也含蓄地揭示了“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深切而又微妙地反映了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宁静而又摆脱不掉的苦恼的心情。
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平静,作者的思绪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了,为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曲》情景的文字?是否可以删去?
从全文看,这是作者在游完荷塘往回走的路上想起的,刚游完荷塘,由荷花想到采莲,顺理成章。游荷塘没有使作者摆脱“不宁静”,于是作者又回忆历史,描绘出一幅热闹欢快的景象,这不仅反衬出此时的静,更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
文章总结
明线:游踪(外结构)
出家门
暗线:情感(内结构)
不宁静
踱小路
寻宁静
找自由
观荷塘
得宁静
出荷塘
失宁静
仍郁闷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