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63-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理解分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使学生充分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彩笔偶数支
教法: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三年级时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与分数相关的知识。(板书:分数的再认识(一))请看屏幕(课件),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老师找一个小组的孩子以开火车的形式来回答,其他同学判断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如果把题目反过来,老师说出一个分数,让你用图表示出它的意义,你能完成吗?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可以表示什么
师:瞧,这个分数是多少?那么可以表示什么?我们不说我们画一画,你能画一画表示出吗?拿出学习单1,画在上面。
我看到大家的表示方法真是多种多样,我拿了一些同学的作品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
(请画的同学介绍是怎样表示出的。你能看懂他是怎么表示出的吗?
师:对比一下同学们表示出的方法,有没有什么相同之处(引导:都是平均分成4份,取了其中的3份,这3份就是它们的
师:那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图形的形状、数量不同)师:数量有何不同?
(有的是一个图形表示出了,有的是多个图形表示出了
课件展示
师:是啊,三年级我们学习的是把像这样的单个物体平均分,现在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物体平均分,我们把平均分的单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统称为(板书:一个整体)把这一个整体(板书: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这就是我们分数的意义。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你们刚才画的是把谁看成一个整体?
活动二:画一画
师:我们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现在考一考大家(课件出示)我们一起读一读,学生读题师:这里的是什么意思
(引导:这里的一份是多少个小正方形)
师:那你们能把原来的图形画出来吗?试一试,画一画,画完后可以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画的。
师:谁愿意先把你的作品和大家分享一下?
师:不管大家的形状如何,只要画出4个这样的图形,就是整体的
活动三:拿一拿
师:现在想请同学帮个忙,请拿出盒子所有笔的?师: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要问?
(都拿来出了全部笔的,拿出的笔的支数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引导:也就是说分数相同,他们的整体是不同的,对应的量也就不同)板书(分数相同,整体不同,对应量不同)
师:那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拿出的的笔的支数都相同呢?板书:整体相同,对应量相同)。
三、巩固练习(进一步现固对分数的理解认识)
课本第64页的练一练的第1-4题
四、全课总结
师: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具体数量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一)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彩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
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彩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孩子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能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问题,争先恐后的抢答问题。
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分数的再认识,再认识的内容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