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九上音乐第一单元 流行乐风 欣赏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 九上音乐第一单元 流行乐风 欣赏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9-20 12:5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本课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学生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感受与鉴赏,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倡导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审美观。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上册第一单元《流行乐风》的内容,本节课的欣赏童声合唱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歌曲以《铃儿响叮当》为主题,加入大量的爵士音乐、流行音乐的元素改变而成的。合唱原作篇幅较大,一小节的引子之后,紧接着主题出现,随后的八段变奏,频繁转掉,各段落的音乐形象都不相同,节奏及其复杂,用同样的旋律在一次又一次的变奏中演绎出自巴洛克时代到现代的音乐风格,甚至展示出摇滚和爵士的风情。杨鸿年先生在词曲的基础上所变成我们现在听到的童声合唱《铃儿响叮当的变迁》。
学情分析:中学阶段的学生对流行音乐十分感兴趣,
9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日趋成熟,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但他们对流行音乐不甚了解,会出现盲目模仿的现象。教师应在教学中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树立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审美观。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音乐历史的变迁,引导学生学习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树立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审美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整欣赏、分段聆听、音乐互动教学、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变奏曲的鉴赏能力。
3、知识与技能:欣赏《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体验歌曲中音乐要素的变化对音乐风格的影响,加深对变奏曲体裁的进一步认识与了解。
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感受、分析音乐的能力。
难点:通过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对音乐风格进行辨别,进一步加深变奏曲的了解与认识。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
教学方法:聆听法、讲授法、体验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让学生猜猜是什么歌曲,由此通过熟悉的旋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复习变奏曲的概念,了解变奏的各种手法。
变奏曲:
是指主题及其一系列变化反复,并按照统一的艺术构思而组成的乐曲。
其变奏手法有装饰变奏、曲调变奏、音型变奏、和声变奏等等。另外,还可以在拍子、速度、调性等方面加以变化而成一段变奏。
让同学们聆听、演唱本首歌曲的主题旋律,感受其意境。
完整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思考歌曲进行了几次变奏,并试着为歌曲划分曲式结构。
分段聆听
按照歌曲的曲式结构,逐一欣赏不同风格的主体,并体会各音乐要素的变化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变奏一
(牧歌式的)
提问: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你是否能听出主题旋律?这段音乐的演唱形式?
教师讲解牧歌的概念,了解主题的变奏手法。
变奏二(华尔兹风格)
提问:旋律是几拍子的?强弱规律是什么?(3/4拍,强弱弱)
教师介绍华尔兹,并请学生模仿、体验华尔兹舞步
变奏三(狐步舞风格)
请听出歌曲风格的变化,教师介绍狐步舞,师生拍打节奏为歌曲伴奏
变奏四(爵士布吉乌吉风格)
提问:速度有何变化?教师讲解爵士布吉乌吉风格。
变奏五、六、七+尾声(摇滚风格)
变奏五中注意滑音,变奏六的演唱风格强劲有力,被称为硬摇滚,变奏七有滑音及拍手动作。
拓展
以歌曲《两只老虎》的旋律为主题,进行简单的变奏(可从节奏、速度、拍子上进行改变)
鼓励学生尝试改变音乐要素,比如速度、节奏等等进行初步的音乐创作实践,让学生在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更加理解变奏曲的概念。
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变奏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相信大家一定更了解变奏曲题材了,也体会到了歌曲在节奏、速度、力度等的变化对音乐风格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欣赏变奏曲《铃儿响叮当的变迁》,巩固了变奏曲的概念,了解了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本课的导入部分用学生熟悉的儿歌《铃儿响叮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后续结构的过程中,除了讲解以外,还加入了学生参与的实践部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也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活跃。最后的拓展部分,让学生对简单的旋律进行变奏,虽然不是每位同学都能完成这项任务,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