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九上音乐 第一单元 流行乐风 欣赏《隐形的翅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九上音乐 第一单元 流行乐风 欣赏《隐形的翅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9-20 12:5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隐形的翅膀》
【教材分析】
流行音乐本身拥有极强的创造力,相较于传统的古典、民族音乐,流行乐的演唱方式更为多元化,更容易营造出极强的氛围,并通过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展现歌曲内涵,因此深受中学生的喜欢。本单元作为九年级上册的开篇内容,通过流行乐风《隐形的翅膀》等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听一听、唱一唱,体验音乐情绪,丰富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在聆听、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朗朗上口的歌词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诉人们不要轻言放弃,坚持梦想。由此可见看出,流行音乐的存在,在具有时代特点的今天向着青少年方向倾斜,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带给学生一定的精神信仰。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普通班九年级的学生,每班约为50人,大多数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并且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模仿有较强的能力,可以很快的感受作品的风格以及掌握演唱方法,但他们对作品的创作手法和作品背后包含的意境、情境的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一、聆听《隐形的翅膀》,体验音乐情绪,感受音乐包含的思想内涵和塑造的音乐形象;启发学生坚持梦想,永不言弃的精神。
二、通过自主探究,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坚毅的品质。
三、通过视唱、聆听《隐形的翅膀》,学习休止符、弱起小节和倚音;掌握单二部曲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感受作品创作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坚持梦想、永不言弃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八分休止符、弱起小节和倚音。掌握“单二部曲式”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欣赏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播放三张图片,思考两个问题:
1、这三张图片分别是谁?
2、他们共同特点是什么?
(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包含的思想内涵,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励志人物的图片,启发坚持梦想、永不言弃的精神,引出《隐形的翅膀》,对后面的教学内容的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新课教授
(一)、播放《隐形的翅膀》视频,初听音乐,体验歌曲。
1、教师介绍《隐形的翅膀》的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
初步聆听,体验音乐情绪,感受音乐包含的思想内涵。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用最直接的方式学习歌曲,逐步加深对本作品的了解。
2、讲解八分休止符、弱起小节、倚音的基本要求。
设计意图:
通过击拍练习、视唱旋律、钢琴听辨,学习休止符、弱起小节、倚音,学生加深相关音乐要素在歌曲表达中的印象。
(二)、学习单二部曲式。
1、分析乐曲分为4个乐句,感受每个乐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用a+α+b+β来呈现。
2、分段聆听,分别介绍A段旋律的创作手法和B段旋律的创作手法,师生共同讨论A段和B段的创作手法。
3、完整欣赏歌曲,学生一边哼唱一边用手画出A段和B段的旋律线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A段和B段情绪的不同。A段主歌部分旋律平稳、舒缓、连贯。B段副歌部分旋律起伏较大,出现大跳和高八度,以表达梦想达成后激动的心情,形成A段和B段旋律鲜明的对比。
5、学生找出A段和B段出现的顺序,介绍这是一首带有弱起和尾声的单二部曲式。
设计意图:
在学习单二部曲式时,学生自主探究划分乐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段聆听时,感受每一个乐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A段和B段的创作手法。再次欣赏歌曲时,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能够自主的画出A段和B段的旋律线条,在心中想象有一对“隐形的翅膀”的音乐形象。
三、巩固与拓展
1、创设情景,引出学生身边有哪些励志人物?
2、结合当下热点话题,播放《东京奥运会》视频,通过苏炳添和肖若腾的实例,启发学生无论是在逆境还是顺境中都要微笑面对,坚持梦想。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能够更直观的了解励志人物背后的故事。从视觉和听觉上把本作品所蕴含的思想进一步的梳理贯通,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刻画坚持梦想的音乐形象,树立坚毅的品质。
四、课堂小结
本堂课通过视唱、听辨、欣赏等方法,学习了《隐形的翅膀》,知道了弱起小节和装饰音倚音。了解到单二部曲式,A+B的创作手法。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深层含义:(1)、要有一个梦想。(2)、培养学生坚持梦想、永不言弃的精神。
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过:“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我们心底,使我们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像种子在地下一样,一定要萌芽滋长,伸出地面来,寻找阳光”愿同学们的每一个梦想都能实现,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著名作家韩寒曾说过:“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实现梦想的瞬间,而是坚持梦想的过程”。梦想就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我们的前进,在你快要受伤和孤独时就会有一对“隐形的翅膀”带你跨过逆境、飞过绝望。这种力量,就是梦想,没有梦想的人,日复一日,永远不会前进。有梦想的人,充满希望,一切皆有可能,或许你一开始会面临失败,经历无数次失败后,正因你有坚毅的品质,你怀揣的梦想而逐渐变得强大。为此,我也一直在探索培养学生“音乐思维”模式的课堂教学。尽力挖掘音乐教材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适合本堂课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这也是我设计此课的初衷。
在教学法的设计上我主要运用讲授法、自主探究、练习法等,并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利用热点知识和教材内容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乐于探究,让欢乐的音乐氛围感染每一个人。
在经过反复的教学之后,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这课教学后的收获和有待改进地方:
课堂亮点
1、
以新课标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理念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
2、
本课选自流行乐风《隐形的翅膀》,歌曲通俗易懂,歌词朗朗上口,耳熟能详。在学习休止符、弱起小节和装饰倚音后,课后学生都能唱出弱起小节的强弱规律变化和听辨出倚音演奏后的演奏效果。
3、
本首歌曲学生在学习之前并不陌生,并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从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来分析,更容易找出找出A段和B段主题的旋律呈现的不同,从而了解单二段曲式的创作手法。
4

理解《隐形的翅膀》坚持梦想的深刻内涵,无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出现多么艰辛的阻碍,凭着梦想发出微弱的光芒来寻求希望,为了梦想永不言弃。
不足及需改进之处
1、
在课堂上,教学内容过多,细节讲解不够详细,需要根据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程度,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一定的调节。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的时间过长,互动时间较少,可以增加师生互动,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培养自主分析曲谱,解决知识点的能力。
3、
学生缺乏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应该相信自己可以实现,相信可以坚持。用一生的时间去守护自己的梦想。让“隐形的翅膀”带我们翱翔,飞过绝望,这就是梦想的魅力,这就是梦想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