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 课外古诗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语文 课外古诗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1 20:30:4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生平及创作背景;
2.把握全诗悲愤的感情基调;
3.感受雄阔的画面和磅礴的气势;
4.体悟作者以文为诗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韩愈生平及创作背景,把握全诗悲愤的感情基调。
难点:感受雄阔的画面和磅礴的气势,体悟作者以文为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二、创作背景
1.直言上书,获罪被贬
唐代中叶,宗教迷信盛行。当时长安凤翔县法门寺的护国真身塔内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指骨,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佛骨”舍shè利。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迎佛骨入宫供养,善男信女、宫廷官员奔走施舍,声势浩大。此时官居刑部侍郎的韩愈完全可以缄口不言,随波逐流,换取仕途的平坦。但他实在忍不住自己的担忧,写下了《论佛骨表》一文,呈给皇帝。
“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韩愈《论佛骨表》
韩愈认为,庄严靡费的佛事活动不仅不能实现皇帝祈求国泰民安的愿望,反而会造成上行下效、劳民伤财的恶劣后果。看到韩愈的表文,唐宪宗非常生气,当时就要将韩愈处死。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
“裴度、崔群奏曰:‘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上曰:‘愈言我奉佛太过,我犹为容之。至谓东汉奉佛之后,帝王咸致夭促,何言之乖剌也?愈为人臣,敢尔狂妄,固不可赦。’”
——《旧唐书·韩愈传》
2.仓促赴任,辛苦奔波
就这样,已经52岁的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当天就被逼上路。根据《唐会要》记载“左降官量情状稍重者,日驰十驿以上赴任”,也就是说,如果离开的速度不够快,将被再次加罪。
冒着料峭春寒,韩愈只身赶赴潮州。由于仓促离京,未携家眷,后来得知自己刚走不久,家人就被逐出长安。之后不久,她的小女儿因旅途奔波患急病得不到医治而去世。
在途径陕西蓝田县关的时候,韩愈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相伴同往。面对亲人的牵挂,韩愈触景伤情,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和《谏佛骨表》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唐)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三、感情主旨
诗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左迁”是贬官。“侄孙”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的儿子韩湘,也就是后人所说的八仙之一,韩湘子。
首联——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封”指韩愈的谏书《论佛骨表》,“朝zhāo奏”是早晨上奏,“九重天”指皇帝唐宪宗。首联的意思是“早晨给皇帝上奏一封谏书,晚上就被贬到遥远的潮州”。
只因提了一个正确的意见,便朝奏夕贬,可见获罪之快。“九重天”可知君心难测,“路八千”可以看出行程遥远。诗一开头就叙述被贬的原因,表现了他的不卑不亢、磊落坦荡。
屈原《离骚》有云:“余虽好修姱kuā以鞿jī羁兮,謇jiǎn朝谇suì而夕替。”
“朝奏夕贬”正是暗用屈原“朝谇夕替”的典故。此时韩愈刚刚虎口脱险,心有余悸,再不敢直白地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这里把自己比作屈原,自然把唐宪宗比作楚怀王,明确的美刺倾向和强烈的思想感情还是毋庸讳言的。
颔联——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圣明”指皇帝,“弊事”指有害的事,指迎奉佛骨的事。这句的意思是“想要为皇帝除去有害的事,哪能以衰老为由吝惜残余的生命呢”。
颔联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既然是忠心为国,所行正义而问心无愧,当然无可改变初衷。
颈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在何处?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不肯前行。
这句诗即景抒情,道尽英雄失路的悲慨。“云横秦岭”两句的景物描写中笼罩着浓厚的悲凉色彩,同时在英雄失路的深沉感慨中又不乏愤激的情绪。“家何在”的反问更明显地流露出这一点。
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应有意”是应该有所打算,“瘴zhàng江边”指岭南。潮州在岭南,古时说岭南多瘴气。这句的意思是“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
据《新唐书·本传》记载,韩愈到了潮州后,曾向皇帝写了一首谢恩表,讲到那里“南尽界海,连天毒雾,瘴气日夕发作”,可见这“瘴江边”比“云横的秦岭”“雪拥的蓝关”环境更为恶劣。
这句暗用了《左传》中蹇叔的句意。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执意派军队曲攻打遥远的郑国,蹇叔的儿子也在军中。临行前,蹇叔去哭他的儿子,说:“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韩愈此时沉痛而稳重,向侄孙交代了后事。人固有一死,但为国为民,死而无憾,表现了至死不改志向的坚定节操。
整首诗前两联交代了被贬缘由,表达了对贬谪处分的强烈不满,同时也表达了忠君之心。后两联从另一角度反映了作者坚定的反佛立场,寄寓英雄失路的悲慨,沉痛凄凉。全诗如行云流水,奔放不羁,又抑扬顿挫,笔势纵横,极富表现力。
四、画面气势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诗人借层云和大雪的眼中景,语意双关地抒写了悲凉和抑郁的心中情。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驱马涉阴山,山高马不前。”
屈原《离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诗人立马蓝关,回首秦岭,只见密云横陈,心中一片迷茫,不知“家”在何处,表现出诗人思家忧国之心。下句写往前看,“马不前”写大雪盖路,征马踟蹰,这既是自然实景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意向的舞台表现。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更转进一层地抒写了自己无罪被贬地内心愤慨和痛苦。
这句诗中有一个字用得很奇怪,我们一般会说云“飘”空中,而这里用了“横”字。(PPT)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云飘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大家比较一下这两句诗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停顿)只有轻的东西才飘在天空中,说明云诗轻飘的,而这里用“横”字说明云是沉重的。此时云的沉重其实是作者心情的沉重,表达了韩愈心中的无奈与彷徨。
“横”“拥”二字用得极精,前者写秦岭之广,后者状积雪之高。“云横”“雪拥”构成雄阔的境界。诗句即景抒情,含蕴贴切又雄浑悲壮,于失意中仍显露出大丈夫气概。
五、诗歌写法
韩愈对杜甫极为推崇,他发展了杜甫在诗歌写作上“沉郁顿挫”的功夫于自己的散文写作。其领导的古文运动,扭转了八代以来散文诗歌化的倾向,实现“以文为诗”。
这首诗是韩愈七律的代表作。在写法上,它既遵循了七律格式的一般要求,又表现出韩诗“以文章之法行之”的特点。把散文的句式、章法引入诗中,这首诗的首尾两联采取直叙的方法,有头有尾地叙述了一个事件的过程。颔联两句开头用虚词“欲为”“肯将”,则是将散文句式引进律诗。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了解这首七律背后的故事,认识了一位胸怀天下,忠心耿直的诗人韩愈。你们知道韩愈到达潮州之后发生了什么事吗?
这位在蓝关忧戚重重的老人,到任潮州不久,发现这里洪水泛滥,他指导百姓筑堤坝抵御洪水。发现鳄鱼伤人,他率领当地百姓与鳄鱼做起了斗争,撰写了妙趣横生的《祭鳄鱼文》。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容归,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身为贬官,韩愈一心为民,为潮州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后世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修建了韩文公祠。同学们,漫漫人生,世事难料,谁都会遇到挫折,但是像韩愈这样面对荣辱波澜不惊的品格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2.拓展阅读韩愈的《论佛骨表》一文,体会文章写法,感受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