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1.2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1.2认识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测量 集体备课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9-20 13:4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xx学




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时间:
2021.9.13
备课人:xx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重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课型:
新授


教师活动(含学法指导)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1、量课桌(1)量课桌边的长。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橡皮擦、文具盒等物体,测量自己的课桌长。
2、思考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3、导入揭题量同一个物体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就学习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二)动手操作,认识厘米1、认识直尺(1)找一找。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仔细瞧瞧,你发现尺上有些什么?(2)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2、认识1厘米(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划出1厘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比一比。同桌互相量一量,看看是否准确。(3)记一记:请小朋友先看看1厘米长度,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4)找一找:你还能在尺上长到其他的1厘米吗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扣子的“宽”等)3、认识几厘米(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3)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你还能找出其他的厘米数吗?(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小结: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就有几个1厘米。4、用厘米量(1)测量铅笔长度。(2)出示想想做做的第1题图,让学生判断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5、画线段(1)学生试着画出4厘米的线段,说一说是怎样画的。(2)师示范并明确:画线段一般从0画起,画到几就几厘米。1、估一估,量一量:橡皮的厚度大约是几厘米?(1)先估不要量。(2)再用尺量一量,看看你的估计准不准。2、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1)每人剪一个长为1厘米的纸条。(2)同桌互相讨论一下,看谁剪得准确。(3)
然后再量一量。(四)课堂小结,升华认识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他对你有什么帮助?这节课你表现得怎样?等等。(五)布置作业。1、回家后,找一找,身边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2、课后调查:生活中空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
刻度7是2厘米……)引导学生回忆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汇报每个人量得的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让学生各自用直尺测量铅笔长度。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量的。班级交流测量长度的方法。讨论得出正确量长度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密切联系生活,五花八门的答案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体会到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同时,找原因、量课桌这样富有“挑战性”的活动也吸引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兴趣,对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起重视。【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操作实践、合作探究中认识厘米,形成表象。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体验了1厘米、几厘米的具体长度,形成了初步的估测能力。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先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然后讨论得出正确量长度的方法,变学生间接接受为积极发现,并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合作意识。在画线段中放手让学生动手画,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始至终,学生都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丰富了经验,培养了能力。(三)练习巩固,实践运用
当堂达标测试:(100分)在括号里线上“厘米”或“米”大树高约8()黑板长约3()门高约2()粉笔盒长约10()
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深入学习数学课程标准,认真分析各研究教材,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在些基础上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选用教法,精心编写教案,实话教学,以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一般地说,分析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教学内容在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去纵横联系,知道其知识基础是什么,为哪些后续知识的学习作铺垫,等,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在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2)明确教材的编写及编写意图,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