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海区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四校联考检测
高二
地理
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
下图为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读图,回答1~3题。
1.下列属于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
A.煤炭 B.水能 C.铁矿 D.焦炭
2.下列自然资源没有地带性规律的是 ( )
A.水资源
B.煤炭资源
C.土地资源
D.森林资源
读某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自然资源是( )
A.太阳能
B.风能
C.森林
D.水资源
4.影响该自然资源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下垫面
D.人类活动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d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技术
6.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2010年12月31日,中国颁布稀土出口配额制度,世界稀土产业将形成新的格局。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据此完成7~8题。
国家
储量百分比/%
产量百分比/%
消费量百分比/%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资料缺失
0
26
其他
51
3
20
7.我国稀土资源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其主要原因是( )
A.世界稀土资源的探明储量大幅度增加
B.我国新勘探的稀土资源少
C.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
D.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世界最多
8.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能够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②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 ③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下图表示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土地面积、水资源总量、人口及耕地等指标的对比。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字母a、b、c、d代表的指标分别是( )
A.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耕地
B.耕地、土地面积、人口、水资源总量
C.人口、水资源总量、耕地、土地面积
D.土地面积、人口、耕地、水资源总量
10.北方地区资源的配置现状会导致( )
A.耕地后备不足 B.水资源浪费严重C.人均土地面积少
D.缺水问题突出
11.我国海盐资源十分丰富,盐场南北方均有,关于我国盐场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最大的盐场为台湾布袋盐场
B.海南的莺歌海盐场位于海南岛的东部
C.盐场全部选择在温度高、盐度高的海区
D.我国的长芦盐场春季产盐量大
12.关于滩涂开发利用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滩涂主要用于开发海滨浴场
B.滩涂主要用于开采矿产资源
C.进行水产养殖是滩涂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
D.滩涂主要用来种植粮食
下图是我国部分年份石油生产和消费统计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字母M表示( )
A.净出口量
B.净进口量
C.净储备量
D.净增产量
14.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限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降低油价以刺激石油消费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15.下列有关海洋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气象状况多变、稳定
B.深海是一个缺氧、高压、高温的环境
C.海水腐蚀性强,海冰破坏力大
D.海洋能量密度高,能量转换率大
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图,完成16~17题。
某年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
16.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叙述正确的有( )
①广东省以煤炭最小 ②福建省以薪柴最大 ③江苏省以薪柴最大 ④北京市以秸秆最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减少我国农村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有效措施有( )
①发展沼气 ②开采小煤窑 ③利用太阳能 ④种植薪柴林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日本、加拿大、新西兰、俄罗斯已明确表示不会承诺《京都议定书》第二期减排目标。据此完成18~19题。
18.由于少数发达国家不合作,《京都议定书》无法有效执行,这将会导致( )
A.大气中紫外线增多,危害人体健康
B.两极地区冰川大量融化
C.文物古迹被腐蚀破坏
D.高纬度地区气候更加寒冷
19.发达国家对全球环境问题要负更大的责任,其主要原因是( )
A.消耗的资源少
B.排放的污染物多
C.防治技术先进
D.用于防治污染的经费充足
读漫画,回答第20题。
第四次石油危机逼近,中国经济面临大考
20.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危害,目前我国石油储备一期四个基地(浙江镇海、浙江舟山、青岛黄岛、辽宁大连)已基本建成。正积极推进石油储备二期基地建设,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目的有( )
①确保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 ②平抑国内油价的异常波动 ③加快石油加工产业链的发展 ④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的构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能源资源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能源的利用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读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回答第21题。
21.全球能源消费历史及趋势图中体现的1900~2100年全球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特点是( )
A.固体燃料的消费比重上升
B.液体、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降低
C.气体燃料的消费比重迅速上升
D.液体燃料的消费比重稳定上升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丛生等严重后果。为此全社会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下图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22~23题。
2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23.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是
( )
A.人工增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读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所示,中心事象(X)是指( )
A.海平面的上升
B.城市数量增多
C.动物数量减少
D.冰雪覆盖扩大
25.世界各国对此变化应达成的共识是( )
A.修筑水利工程
B.控制大城市规模
C.保护人类文化遗产
D.控制大气中CO2的含量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题,共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甲、乙两图分别是中国稀土矿分布示意图与出口状况统计图。
甲
乙
材料二 中国以23%的稀土资源承担了世界90%的市场供应。《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的稀土行业存在大量粗放开采和初加工企业,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我国在减少出口的同时将继续向国际市场供应稀土。目前,我国稀土分离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分离纯度可达99.9999%,稀土工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已由初级产品生产迅速向高附加值产品生产转变,高纯、高附加值的单一稀土化合物和金属产量逐年上升,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大量供应各种级别、不同品种稀土产品的国家。
(1)读甲图,指出我国稀土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4分)
(2)根据乙图判断,2002~2007年我国稀土出口量和创汇总额的变化特点是什么?(4分)
(3)从2005年始,我国稀土出口量减小而创汇总额增速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27.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建成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用地之一,它通常指市区集中连片部分及分散在近郊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用地。建成区标志着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状况的规模和大小。图1表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主体岛屿城区的扩展情况,图中阴影表示建成区范围。
图1 岛屿城区扩展情况及海岸线变化图
图2 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变化图
该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km2)
土地利用类型
1973年
2007年
林地
51
26
耕地
50
11
淡水区域
6
5
滩涂
5
3
建设用地
11
97
总面积
123
142
(1)概述该岛1973~2007年建成区的变化特点以及海岸线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城市建设挤占其他类型的土地是城市扩张的结果。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岛2007年与1973年相比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特点。(2分)
(3)分析该城市计划在岛上建风力发电站的主要原因。(6分)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
使全球逐步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在能源利用与森林砍伐中使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图甲是在南极萨布尔基地冰穴测定的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历史数据,图乙是1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图。
图甲
图乙
(1)从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与全球气温两者基本呈________关系。(2分)
(2)从图乙看出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这种现象称为二氧化碳的________效应。(2分)
(3)简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4分)
(4)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6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全球12%、美国20%的玉米和巴西50%的甘蔗用于乙醇制造,全球20%、欧盟65%的菜籽油、全球20%的豆油、东南亚30%的棕榈油用于生物柴油。我国生物燃料乙醇项目是在“十五”期间提出的。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积极稳妥地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材料二 1996~2003年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
(1)评价发展农产品提炼生物燃油产业对环境的影响。(4分)
(2)1996~2003年,我国耕地数量总体上呈明显的__________趋势。试分析我国耕地数量变化的原因。(4分)
(3)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发展粮食燃料乙醇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4分)
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B
B
D
B
D
D
C
A
A
D
D
C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D
C
A
C
B
B
A
C
D
C
A
D
26.(1)分布不均;轻稀土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山东、四川;重稀土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4分)
(2)出口量呈波动变化;创汇总额则逐年上升。(4分)
(3)主要原因:稀土分离技术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分)稀土工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高附加值产品产量逐年上升。(2分)
27.(1)建成区面积逐步扩大。(2分)原因:填海造陆。(2分)
(2)林地、耕地、淡水区域、滩涂面积均减少,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分)
(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力充足;经济发达,资金雄厚;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缺乏,而市场需求量大;减少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等。(其中三条给6分)
28.
(1)正相关(2分)
(2)波动上升(1分)
温室(1分)
(3)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释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通过大气逆辐射,大气对地面起保温作用。(4分)
(4)①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②加快产业升级(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③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④发展科技,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⑥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回答三点即可)(6分)
29. (1)利:减少燃料矿物能源从而减少环境污染。(2分)
弊:大量农产品提炼生物燃油,导致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容易出现不合理和过度使用土地资源的现象,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2分)
(2)下降 (1分)城市建设用地;自然灾害损毁;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3分)
(3)我国人多地少,粮食短缺;发展粮食燃料乙醇工业,粮食供需矛盾加剧;畜牧业发展迅速,饲料需求量大;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成本较高;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其中四点给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