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名称
折线统计图
课时
3
授课时间
课标要求
探索认识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学习用统计图来整理和描述数据,体会统计图的直观作用和价值,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背景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能根据统计目的需要,合理选择条形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并能做出合理地决策或预测;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优点,加深对统计图特征的认识.
学习目标
1.能根据统计目的需要,合理选择条形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并能做出合理地决策或预测;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优点,加深对统计图特征的认识.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图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其应用价值,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3.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重点:根据统计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并能做出合理地决策或预测.难点:培养学生根据统计需要,合理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
评价任务
学生能根据统计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并能做出合理地决策或预测.
所需条件
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然后通过组内讨论和全班交流、质疑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道理及方法.同时注重实践,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谈话引入:同学们,由于全球环境恶化,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城市绿化,人均绿地面积也成为考察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指标.请看下面的两组数据,你有什么感受.课件出示:2.学习目标:①能根据统计目的需要,合理选择条形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对数据进行简单地分析,并能做出合理地决策或预测;②在选择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图的优点,加深对统计图特征的认识.3.自学指导: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两个统计表,思考:①从表中你能分别了解哪些信息?(指向目标一)②如果把这两个统计表中的信息绘制成统计图,分别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
(指向目标二)(评价标准:3分钟后,比一比谁的绘制方案最好)大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研究这个问题.揭示并板书课题: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究竟分别选择哪种统计图表示上面的两组数据比较合适呢?请大家依据两个统计表中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应该选用哪种统计图的合理性.如果自己感觉确实有困难,可与同位进行讨论解决,或先听听同位的意见,再自己琢磨其中的道理.(课件出示)探究提示:●看一看:两个统计表分别统计了什么?●比一比:两个统计表中的信息有何异同?每组数据主要反映了什么?●想一想:如果制成统计图,选择哪种统计图最为合适?●议一议: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在小组内相互议一议.●画一画:方案确定后,分别选用条形或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完成统计图.教师巡视,对学困生给予必要的指导,帮助学困生进行分析,以便确立解决策略,选择表示数据的方法.同时,教师及时掌握交流素材,以待集体交流.(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汇报交流.(1)汇报交流“选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第1组数据”.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并绘制完成了统计图.谁愿意先来汇报一下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第1组数据比较合适的研究成果?课堂预设:生1: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第1组数据比较合适.因为它只反映了5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所以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就能直观地看出来.追问:你是怎样知道只反映数量多少的?估计学生会说出:A、B、C、D和E这5个城市是并列的、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没有联系,不存在考察增减变化的情况.评价质疑:说的真好,要反映数量的多少可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板书:反映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请大家思考:能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吗?让学生再次说说不能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的理由,加深体会合理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必要性.(2)汇报交流“选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第2组数据”.过渡:选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第1组数据的问题解决了,谁愿意再来汇报一下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表示第2组数据比较合适的研究成果?课堂预设:生2:用折线统计图表示第2组数据比较合适.用折线统计图不仅能反映出A市2004、2006、2008、2010、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数量的多少,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反映出A市2004~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追问:你是怎样想的?估计学生会说出:因为统计表2中的信息,主要反映的是A市一个城市5个年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情况,不同的年份,数量不同,数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所以,要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应选择折线统计图来表示.评价小结:要反映数量变化情况,应选择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板书: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你的思维真深刻!考虑问题就要这样,重点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和主要方面.(3)回顾总结.大家回顾以上的探究和交流过程,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选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比较合适呢?根据自己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跟小组内的同伴们说说吗?结合板书,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要反映数量的多少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要反映数量变化情况时,用折线统计图表示.
2.展示交流绘制的统计图.(1)课件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可多展示几位学生的作品)①作品评价.学生对所绘制的统计图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②引导分析.仔细观察这两个统计图,你能发现什么?课堂预设:a:从条形统计图中很直观、清楚地看出5个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条形越高,表示的数量越多,条形越矮,表示的数量越少.b:从折线统计图中,能够看出A市5个不同年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多少,还能看出5个年份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追问:哪个时间段是增加的?哪个时间段是减少的?哪个时间段增加的幅度最大?学生思考后,教师指名回答.③预测.请预测一下,A市下一个年份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多少?说出你的预测理由.引导学生根据折线发展趋势进行有效的数学预测.3.比较、思考:两种统计图在表示数据时有何异同点?各有什么特点?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进行讨论,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归纳,得出结论:预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直观反映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4.看书质疑.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119~121页的内容,看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疑问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指向目标一、二)同学们,结合上面的两个例子,这节课重点研究了有关“选择条形与折线统计图”的问题.我们知道要反映数量的多少,可以选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要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选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还更加明确了两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条形统计图能清楚、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而且还可以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了在遇到问题时,先进行分析,确定解决策略,再根据需要选择表达方法.(板书:分析
确定策略
选择方法)(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新课堂92页“基础园地”第1题.(课件出示)哪种统计图比较适合下面的情况?(检测目标一、二)(1)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统计如下:项目看电视打球听音乐看小说其他人数
80
68
74
56
23选择(
)统计图比较适合(2)小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体检身高记录如下: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身高(cm)125
129
135
140
150选择(
)统计图比较适合学生读题,了解题中信息,独立分析、判断选择哪种统计图比较适合,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指生重点说说分析的过程.
课堂预设:第1个统计表主要反映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人数的多少,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适合;第2个统计表主要反映的是小强从一年级到五年级每年身高变化的情况,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适合.2.自主练习第1题.引入:课前,大家已经调查了我们班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并填写好了统计表.你调查的结果如何呢?给大家展示一下吧.(1)展台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统计表(可能个别学生调查结果有误差,要以大多数学生的调查结果为准,同时强调调查时要尽量准确无误.)(2)思考、分析: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描述表中的数据较合适?为什么?课堂预设:由于突出的是睡眠时间的多少,所以应选择条形统计图更合适.(3)自主绘制条形统计图,然后全班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4)思考:本班同学每日睡眠时间在哪个时间段的人数最多?
(5)延伸:关于睡眠方面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你能向大家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渗透良好睡眠习惯教育)(六)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当堂检测
作业内容
完成数学新课堂第七单元第3课时。
一致性
注重实践,培养统计意识。
学后反思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