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与测试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与测试基础练习-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9-20 17:2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与测试基础练习九年级化学上学期(人教版)
一、单选题,共13小题
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点燃酒精灯
C.读体积
D.测水温
2.小明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他的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C.查找蜡烛成分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
D.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3.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了物理性质的是(  )
A.O2供给呼吸
B.用粮食酿酒
C.钢材做高压锅
D.氢气用作燃料
4.下列各项研究课题,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围的是(  )
A.研发新能源
B.合成新材料
C.编写电脑程序
D.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
5.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阿伏伽德罗
D.道尔顿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氮气用作保护气
C.金属用于制作导线
D.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7.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发展的主导方向。“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消灭污染,是一门能彻底阻止污染产生的科学。它包括“绿色生产”和“绿色销毁”等内容。2008年某地在整顿音像市场的活动中查获了一批盗版光盘,并进行了“绿色销毁”。下列属于“绿色销毁”的是(

A.泼上汽油焚烧
B.倾倒入江中
C.碾压粉碎后回收再利用
D.深埋于土中
8.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切勿让试管底部接触灯芯,这是因为(  )
A.将使酒精燃烧不完全
B.易使酒精灯熄灭
C.灯芯温度低,易使已受热后的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破裂
D.灯芯温度高,易使试管底部熔化
9.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0.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假设
B.观察
C.实验
D.做出结论
11.关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B.在物理变化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C.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D.两者没有关系
12.有一次上课时,小明觉得很闷、呼吸不畅。他想“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应该用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验证
B.提出假设
C.观察现象
D.做出结论
13.下列有关蜡烛的叙述错误的是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软,不溶于水
B.蜡烛沉入水底,说明它的密度比水的大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
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4.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产生_____、颜色改变、_____、_____等现象.
15.为验证某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并记录了如下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张,记录顺序出现混乱,现编号如下:
(1)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你认为以上探究活动环节中,属于提出问题的是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收集证据的是______;属于获得结论的是______;属于反思评价的是______。
16.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7.6g药品,若称量时指针偏左,则该同学应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另外一位同学在实验室里称取一定质量的食盐,调节好天平后,即开始称量,在左盘中加9.5g砝码,又将游码移到1.1g处,则该同学称取食盐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__;某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俯视读数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液面读数为11mL,则该同学倒出液体的实际体积是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8mL.
17.(2019无锡江南中学九年级上期中)正确的操作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请填写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的空格:
(1)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________;
(2)倾倒液体时,标签应该________;
(3)用量筒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________保持水平;
(4)给固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________倾斜;
18.(2019苏州立达中学九年级上期中)根据以下实验室常用仪器填空.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g_____.
(2)要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要的仪器为(填序号):_____、_____.量筒读数时,应将其放平,视线与_____.
(3)仪器a使用完毕,洗净后应如何放置在试管架上_____.
(4)用酒精灯加热d时,需垫_____.
试卷第2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1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瓶口未紧挨,不符合题意;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只酒精灯,防止发生火灾,不符合题意;
C、常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读数时,视线应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不符合题意;
D、测水温时,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图中操作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2.B
【分析】
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发现了问题,就应该探究形成原因,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可以反复实验,来探究黑色的物质的成分;也可以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咨询老师,而不能不予理睬,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不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详解】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现象,根据产生的现象来探究烧杯被熏黑的原因,就是进行对比实验,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不符合探究的学习精神,此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C、找资料,探究黑色物质的成分,也是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向老师请教出现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通过咨询老师、积极探讨,来解决问题,此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详解】
A、O2供给呼吸是利用氧气的氧化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粮食酿酒是利用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钢材做高压锅是利用钢材的硬度大、强度高,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氢气用作燃料是氢气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C
【详解】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也就是说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
A、研发新能源,属于新能源的开发,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B、合成新材料属于制取的新物质,也属于化学研究的内容,不符合题意;
C、编写电脑程序是信息技术研究的内容,符合题意;
D、用石油生产化工原料,属于制取物质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B
【详解】
A、拉瓦锡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中氧气含量,A错误。
B、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B正确。
C、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学说,C错误。
D、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D错误。
故选:B。
6.C
【详解】
A、氧气能够供给呼吸,所以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这是利用了氧气的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B、氮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所以可用作保护气,这是利用了氮气的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C、金属具有导电性,所以可用于制作导线,这是利用了金属的物理性质,符合题意;
D、铁在与氧气、水同时接触时会发生锈蚀,所以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这是利用了铁的化学性质,不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
A、泼上汽油焚烧,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的气体,会对空气造成极大的污染,这种做法不科学,故A错;
B、倾倒入江里,光盘通常是用塑料等材料制成,如果直接倾倒入海里,就会造成白色污染,对水体、生态、自然环境都会产生危害,该做法也不可取,故B错;
C、盗版光盘经过碾压粉碎后,先破坏其内容,再回收再利用,既能消除其侵权行为,又能保护环境,一举两得,是好方法,故C正确;
D、深埋入土中,光盘通常是用塑料等材料制成,自然降解很慢,会污染土壤,隔断地下水,这些危害也很大,故D错;
故选C。
8.C
【详解】
酒精灯火焰分为三层,由内向外依次是焰心、内焰、外焰,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切忌试管底部与酒精灯的灯芯接触,是因为灯芯处温度低,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而炸裂。故选C。
9.C
【详解】
A、野火燃烧的过程中发生了燃料的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爆竹的过程是火药的剧烈反应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形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蜡烛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
点睛: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0.C
【详解】
对该种金属提出“可能是和铁一样的金属”是假设;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是观察;“拿磁铁来吸一下”是实验;通过实验知道该金属是什么金属。故选C。
11.C
【详解】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一定同时发生,例如瓷碗破碎,故A错误;
B、在物理变化中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故B错误
C、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着发生物理变化,例如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在开始受热熔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故C正确。
D、由以上分析可知,两者有关系。故D错误。
故选:C。
12.B
【详解】
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可能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的缘故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假设,故选B。
13.B
【详解】
A、蜡烛是无色、无味、透明的固体,质软,不溶于水,正确,不符合题意;
B、将蜡烛放入水中,可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错误,符合题意;
C、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有明亮的火焰,稍有黑烟,放出热量,正确,不符合题意;
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4.有新的物质生成
发光放热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详解】
物理变化是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而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的物质;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有其它物质生成,常表现为发光、放热、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有时候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5.(1)
(2)(4)
(3)
(5)
【分析】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详解】
(1)需解决的内容:该无色气体是二氧化碳吗?属于提出问题;
(2)将燃烧的木条插入该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熄灭。属于收集证据;
(3)该气体是二氧化碳。属于实验结论;
(4)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瓶中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属于收集证据;
(5)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所以用燃着的木条不如澄清石灰水理由充分。属于反思与评价。
16.减少药品
8.4g
小于
【详解】
某学生用托盘天平称量7.6g药品,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在右盘上加了7g砝码,又将游码移到0.6g处,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称量时天平指针偏左,说明药品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药品;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所以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即:物体质量=9.5g﹣1.1g=8.4g;该同学初次俯视液面读数为19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19mL;倾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液面读数为11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11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为小于8mL,故填:减少药品;8.4g;小于。
17.外焰
朝向手心
凹液面的最低处

【详解】
(1)酒精灯的外焰燃烧比较充分,温度最高,故要用酒精灯的外焰给物质加热;
(2)倾倒液体时,标签应该朝向手心,防止试剂污损和腐蚀标签;
(3)使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4)给固体物质加热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造成试管炸裂。
18.漏斗
e
c
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倒扣在试管架上
石棉网
【详解】
(1)指定仪器g的名称为漏斗,故填:漏斗。
(2)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要的仪器:量筒、胶头滴管;使用量筒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填:e;c;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3)仪器试管使用完毕,洗净后应倒扣在试管架上,故填:倒扣在试管架上。
(4)烧杯加热需要垫石棉网,防止受热不均烧杯炸裂,故填:石棉网。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