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单元复习与测试能力提升练习九年级化学上学期(人教版)
一、单选题,共9小题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A.铜丝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氢气可用作燃料
D.纯净水可用于饮用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
B.衣服晾干
C.冰雪融化
D.石油分馏
3.下列从“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
C.吹灭蜡烛火焰产生一缕白烟,可以被点燃,说明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
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
4.“万众一心,阻抗新冠肺炎”,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等疾病必须依靠科学的防控手段。下列说法没有科学根据的是(
)
A.喝高浓度的白酒有利于防治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
B.常洗手、接种疫苗有利于防治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
C.勤开窗通风有利于防治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
D.使用杀菌消毒剂必须了解其性质和用法才能保证安全有效
5.将“泡腾片”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明同学在化学课上提出: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该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A.建立假设
B.设计实验
C.提出问题
D.交流反思
6.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给液体加热
B.取用液体药品
C.
熄灭酒精灯
D.
取用固体药品
7.我们在打开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有同学提出可能是二氧化碳。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假设
B.设计实验
C.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8.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燃放鞭炮
B.大米酿酒
C.雪糕融化
D.钢铁生锈
9.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只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①金属铜做导线
②氧气用于气焊
③干冰用作制冷剂
④氢气做清洁能源
⑤石黑做铅笔芯
⑥二氧化碳灭火
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①④⑥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10.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
可燃冰——纯净物,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存在于海底的甲烷水合物。
(1)煤——煤隔绝空气加热发生___________变化,可以得到多种产品如焦炭、煤气等,用作燃料。
(2)石油——石油利用沸点蒸馏发生___________变化,可以得到各种产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石油直接作燃料会浪费资源,要综合利用。
11.在空格中填入相应的仪器编号和名称。
(1)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的仪器(填编号,下同)
__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___;
(2)用于制作过滤器的仪器是
___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___;
(3)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的仪器是_________,名称是_________;读数时,视线要与________相平。
12.“王致和的豆腐
——
臭名远扬?”是由饮食文化升华而成的语言文化。臭豆腐由豆腐发酵而成,发酵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13.某同学用俯视凹液面最低处的方法量取60mL水,他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___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或“无法确定”)60mL。
14.化学实验的正确操作对化学实验的结果、师生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如果用50mL量筒量取45mL的水,仰视刻度,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_________45mL。(填“大于”、“等于”、“小于,,)
(2)用托盘天平称量10.5g食盐时,物码倒置(lg以下使用游码),实际称量的食盐质量是_______。
试卷第2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1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铜丝作导线,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干冰易升华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氢气可用作燃料,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纯净水可用于饮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2.A
【详解】
A、钢铁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衣服晾干只是水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冰雪融化只是水状态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石油分馏过程中是利用其中物质沸点不同分离成分,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3.D
【解析】A.石蜡密度比水小,可浮在水面上,故A正确;
B.小刀即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硬度较小,故B正确;
C.吹灭蜡烛时产生一缕白烟,可以被点燃,具有可燃性,说明白烟是固体小颗粒,故C正确;
D.将干冷小烧杯放在火焰上方,出现无色液滴,说明蜡烛燃烧有水产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但无法说明是否含有氧元素,故D错误。
4.A
【详解】
A、75%的酒精才能杀死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平时所喝的白酒并不能达到这么高的浓度,故喝高浓度白酒有利于防治新冠肺炎,没有科学根据,符合题意;
B、常洗手,接种疫苗,可以防止新冠肺炎的疾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勤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利于防治新冠肺炎,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目前,杀菌消毒剂的种类很多,我们必须了解其性质和用法,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如酒精具有易燃性,不能在有火的地方使用,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B
【详解】
根据题意,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气体,是一个设计实验的过程,在建立假设、收集证据、设计实验、做出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设计实验的环节。
故选B。
【点睛】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
6.C
【解析】
【详解】
A、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用滴管吸取液体药品时,要先把滴管胶头捏扁,挤出里面的空气,然后把滴管下端插入液体药品中,吸取少量液体,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故符合题意;
D、取用固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液体药品取用,理解所用仪器的原理和合理性。
7.A
【详解】
有同学提出可能是二氧化碳,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猜想假设,不是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故选A。
8.C
【解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A、燃放鞭炮时会生成二氧化硫等物质,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错误;B、大米酿酒发生的是缓慢氧化,淀粉变成了酒精,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错误;C、雪糕融化是雪糕由固态变成液态,没有生成新物质属物理变化,正确;D、钢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氧化铁,生成了新物质属化学变化,错误。故选C。
9.B
【分析】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详解】
①金属铜做导线,利用铜的导电性,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
②氧气用于气焊,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③干冰用作制冷剂,利用干冰升华吸热,属于物理性质;
④氢气做清洁能源,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放出大量热,属于化学性质;
⑤石黑做铅笔芯,利用石墨质软,属于物理性质;
⑥二氧化碳灭火,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B。
【点睛】
化学性质常表现为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10.
(1)化学
(2)物理
【分析】
(1)
煤的干馏指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生成焦炭(或半焦)、煤焦油、粗苯、煤气等产物的过程,煤的干馏是属于化学变化。
(2)
石油分馏是将石油中几种不同沸点的混合物分离的一种方法,属于物理变化。
11.D
药匙
G
漏斗
F
量筒
液体凹液面最低处
【详解】
(1)用于取用粉末状固体的仪器是D,名称是药匙;
(2)用于制作过滤器的仪器是G,名称是漏斗;
(3)用于量取一定量液体的仪器是F,名称是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12.化学变化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臭豆腐由豆腐发酵而成,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化学变化.
13.小于
【详解】
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线及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若仰视则读数偏低,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俯视则读数偏高,液体的实际体积<读数。某同学用俯视凹液面最低处的方法量取60mL水,他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小于60mL。
14.
大于
9.5g
【解析】(1)
用50mL量筒量取45mL的水,正确读数是平视,仰视刻度,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大于45mL。(2)用托盘天平称量10.5g食盐时,物码倒置(lg以下使用游码),实际称量的食盐质量是∶10.5g-0.5g×2=9.5g。
点睛∶天平是等臂杠杆,左边质量等于右边质量加上游码质量。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