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5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2《荷塘月色》课件51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20 20:1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荷塘月色
导入新课
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赠荷花》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3.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理想。
课文字词
xiè

duó
wěng

niǎo
nuó
煤屑路
幽僻
踱着
蓊郁
弥望
袅娜


qiàn
yuàn
zhào
liǎn

 
羞涩
斑驳
倩影
媛女

敛裾
fàn
zhuì
shāo

hān
shà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霎时
朱自清(1898
——1948),原
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他是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的作品以散文、诗歌为主。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
,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实情感。其中《背影》、《春》、《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走进作者
文本探究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文眼
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也处于苦闷徬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么?呢?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
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
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
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
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
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
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
目……。“
(《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
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
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要明白些什么,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煤屑路

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
今晚却很好
到了另一个世界,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不宁静
画面美:
文中写景的语段,勾勒了一幅幅经典的画面。找一找,哪些段落集中体现了这点。
(4-6段)集中体现了这点。
4.月光下的荷塘
5.荷塘上的月色
6.荷塘四周的景色
思考:
在这些段落中,作者描绘了
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是怎样
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
荷塘
田田
出水很高
亭亭的舞女的裙
零星
袅娜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
一道凝碧
不见颜色
脉脉
恬静淡雅
月下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画面特点
月光如
薄雾似
花叶如
黑影
杨柳如
光影似



斑驳


画面特点
煤屑路

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
今晚却很好
到了另一个世界,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喜悦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不宁静

杨柳
灯光
蝉和蛙
画面特点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重重围住
漏几段空隙
阴阴
烟雾
丰姿
无精打采
渴睡人的眼
热闹
煤屑路

幽僻、寂寞、阴森森、怕人。
今晚却很好(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面--(灯光)没精
打采。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苦闷)
(宁静)
(喜悦)
(苦闷)
情景交融
学以致用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哪句是林黛玉的诗,
为什么?
景中必须有情,情景交融,才会感人。
朱自清把他的喜悦和忧愁寄托在荷塘美景中。他的《荷塘月色》像一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清幽、情致清雅。它又像一幅画,浓淡相宜,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你看,荷花和明月,是这样的景物,其实,大到河流江海,山川日月,小到芥豆之微、青萍之末,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异乎寻常的美,所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感受美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要锻炼我们传达美的能力。
课堂小结
作业:
任选校园中一景,借鉴本文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
赏析本文的
三“美”
画面美
语言美
情调美
4.月下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语言美——
修辞生动
荷叶
荷叶
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
为什么要用“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荷叶呢?
  
因为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它亭亭玉立,灵动飘逸的状态正好表现出了荷叶柔美的风姿。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拟人
比喻(博喻)
为什么要用“袅娜”和“羞涩”来形容荷花?
 
将用来描写女子姿态和神情的词语用在花身上,赋予了荷花以灵动的生命力。
博喻手法的运用
闪闪发光
忽明忽暗
晶莹剔透
冰清玉洁
纤尘不染
优雅高贵
为什么此处要用博喻手法来写荷花?
1.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2.用博喻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形象生动。
博喻

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叫博喻,又叫连比。
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例如: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形象,扩大意境,烘托环境优雅、宁静,这是月夜独处的独特感受。
荷香
荷香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微风过处,送来
缕缕清香,仿佛
远处高楼上渺茫
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
谐的旋律,如梵
婀玲上奏着的名
曲。
把人的五种不同的感
官(视、听、嗅、味、触)
用比喻的形式沟通
起来的修辞方式
移觉
流水脉脉,拟人,默而有深情。
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叶子下的水,
言有尽而意无穷
荷波
荷波
闪电
比喻
(突出快速凝碧,以静写动)
流水
小结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荷叶、荷花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情景交融)
描写顺序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静而动。全段文字表现形、味、色、声俱全,动静相宜,虚实相生。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月下荷塘的淡雅静美。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漂”替代“浮”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5.荷塘月色
语言美——
炼字传神
“泻”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并且用“静静”两字加以修饰,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泻”
“浮”
“浮”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雾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特点。青青的荷叶可以透过“薄薄”的雾气看出来,似乎雾也被染青,故称“青雾”。这样的雾才像“轻纱”。“薄薄”与“浮”字呼应,修饰雾气,突出了雾气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和“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朦胧迷离之感。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表现出月光的朦胧淡雅,引人入胜。
“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笼”表现了月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通过写叶和花的安谧、恬静衬托出月色的朦胧柔和。
“画”,仿佛有只无形的手在画纸上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叠词的使用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语言平实自然。
重重
阴阴
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叠词叠字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二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
6.荷塘四周
语言美——
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
语言
作用小结:
比喻
拟人
通感
动词
叠词
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七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问:本诗第三句运用了那种艺术手法?
(1)运用了通感的手法。
(2)把天街的夜色写成水,化视觉为触觉。不仅有色感,而且有温度感。渲染了孤寂凄清的氛围。
(3)表现了孤独宫女失落凄凉的心情。
课堂小结
荷塘月色
1、如果所写的事物比较大,比较宽泛,作者往往会从小的方面选取一些有代表性事物来写。
2.为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事物的特点,作者往往会运用一些艺术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对偶、引用、通感(一种特殊的比喻,用一种感觉来比喻另一种感觉,也叫“移觉”如:她的声音真甜;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甜的笑容……)等。
(2)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多种感觉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色彩的渲染、白描、对比、衬托等。
3、为了增强表现力,作者还很注意用词的准确、生动、形象。如: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小结:赏析写景技巧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描写手法
1.四个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2.三个角度:观察的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知的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或通感,描绘的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
3.四种技法:白描、工笔、渲染、列锦(名词意象叠加)。?
4.六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正衬或烘托、反衬)、双关等修辞手法。
展示平台
景中必须有情,情景交融,才会感人。
任选校园中一景,借鉴本文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
?
?
美文共赏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未,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去。
天下事都是如此-------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独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吧,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黄沙,忿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院里的
桃花开了,可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千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吧。”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吧!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朗”------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天来惟一的春
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疼,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
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的涌出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孩子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定格为永远的春天!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噘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
作业:
完成《荷塘月色》固学案